APP下载

绿水青山成就百姓金山银山

2017-01-31秦风明,马韶义

今日农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银山大河客栈

绿水青山成就百姓金山银山

无论是生态资源建设和保护,还是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助推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7月20日,笔者走进紫团山脚下的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桥上乡洪底村,刚好碰见村委主任崔海江在新建的村广场上悠闲地踱步。

崔海江47岁,他的“玉祥客栈”已经营了7年,是村子里开起来的第一批农家乐。

“开始也就两三家小打小闹,现在全村仅22户人家已经发展了18家了。”崔海江说,这些年随着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的不断开发,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好多村民自己搞农家乐挣了钱后,又转租出去,每年坐收五六万元的租金,当起了包租老板。

“闲着也是闲着,好多老客都是冲着我这招牌来的,我放不下这生意。”崔海江说,农家乐规模不大,但回头客很多。

已经连续4年有省外游客在他的小院过春节了,有几个省外的客人还和崔海江成了朋友,时常电话联系着,说是还要来他这里过春节。

每年,崔海江的农家乐经营带来的纯利润都在10万元以上。日子好过了,他也和家人抽闲时出去旅游旅游,“2016年就近去河南洛阳玩了一趟,一路上接到不少客人的订餐电话,推了不少生意。”崔海江乐呵呵地说,自己在村子里算出门少的,有好些村民每年都要出去旅游个好几趟,说着他把我们引到了隔壁,说是要带我们见见村里的“旅游达人”董大伯。

董大伯名叫董喜贵,已经73岁了,一见着我们就乐呵呵地说:“我算是享着福啦,我们这环境好,旅游火,苦日子一去不回咯!”

董大伯有4个儿女,老伴走的早,他独自把子女拉扯成家,年轻时过了不少苦日子。如今,两个女儿嫁到了城里,两个儿子都在村里经营农家乐,家家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我每年都出去旅游几趟,钱都是我自己出,我不用孩子们掏的。”前几年,大伯自己也在景区做点小生意,存下了一些积蓄,和村里另外3个老伙伴作伴出游,北京、云南、三亚……老人们都去过了,正计划着下一趟要跟团去上海逛逛。“日子好了,我就要趁着还‘享’得动,多享受享受。”大伯一边说着,一边爽朗地笑着。

离洪底10多千米远的大河村,也是壶关县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致富的典型案例。

八百里太行,最壮美的风光在大河村。过去,太行山大峡谷“藏在深山人未识”,祖祖辈辈的大河人认为山大沟深是包袱,不晓得青山绿水是财富,守着金碗讨饭吃。发展旅游是新生事物,面对村民的质疑,2000年,大河村干部率先垂范,在风景秀美、飞瀑鸣湍的青龙峡建起了第一批客栈,这最初的50张床位,成为百里峡谷接待游客的最初休憩之地。游客日渐增多,村民自觉自愿地开了更多客栈。

2005年以来,大河村借助国家扶贫政策,在山西省旅游局等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成功开发出青龙峡景区、星级宾馆、大河漂流、古关驿道、乡村客栈、佛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协助完成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配合举办三届太行山大峡谷国际攀岩精英大赛,促进了大河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化经营,形成了“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的旅游产业链,使大河人不种地有饭吃,不出村有钱挣,实现了旅游扶贫由“输血”到“造血”的巨大变化。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800元,增长到现在的4 500元。由传统农耕型转变成旅游产业经营型的村庄,村民由从前的“无业”到“乐业”,由过去的外出打工到今天的返乡当老板,并拥有了新的产业链。农家客栈由过去的“干部干、群众看”的50张床位起步,发展到今天的1 000张床位,成了百里峡谷旅游接待特色村。目前,全村脱贫户达150户,127户400余人从事旅游产业经营服务,年收入从几千元到10多万元的近100户,进城购房户54户,并吸纳带动周边劳动力近1 000余人就业。

村民日子好了,也不曾忘了财富的来源。2014年,大河村村民自发成立了 “大河村民生态自治组”,专门负责整治村里的环境,保护周边生态资源,村民们都感念着那绿色青山的好生态,分享着好生态带来了源源红利。

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说,大河村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实现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使大河真正成为绿色生态旅游村的人间天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把大河村建设成为不设围墙的绿色工厂,成为依托旅游资源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绿色试验田。

(秦风明 马韶义)

猜你喜欢

银山大河客栈
大河奔腾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客栈惊魂(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大河奔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客栈惊魂(下)
客栈惊魂(上)
客栈惊魂(中)
RIGIDITY OF COMPACT SURFACES IN HOMOGENEOUS 3-MANIFOLDS WITH CONSTANT MEAN CURV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