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女性化:发展趋势、问题与影响
2017-01-31张治霆朱烈夫
张治霆,刘 华,朱烈夫
(1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北京100125;2沈阳农业大学,沈阳110866;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农业女性化:发展趋势、问题与影响
张治霆1,刘 华2,朱烈夫3
(1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北京100125;2沈阳农业大学,沈阳110866;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转移的过程中,在农村,妇女逐渐开始肩负起耕地种粮的重任,这一现象被称为农业女性化。农业女性化是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构成、组成发生变化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现象。农业女性化的提出对于研究中国农业生产、乡村治理、农业部门劳动力构成以及农村女性自身福利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的国内外农业女性化问题文献的整理与梳理,总结了农业女性化的起源、发展与影响,并指出农业女性化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关注提升性别平等,提高农村地区妇女福利,希望为之后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农业生产;农业女性化;劳动力
0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男耕女织”的说法,从生理角度来看,男性的力量大于女性,故此承担耕作种地之类的体力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规模的逐步发展与扩大,人口流动的持续增加,农村青壮年纷纷涌入城市务工,寻求更高的收入。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男性的外出务工,更多的农村妇女留守在家,承担了耕种、施肥等农业生产活动[1],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的女性生产者比例呈现增高趋势。
农业女性化并没有一个十分详细的定义,Katz[2]与Deere[3]认为农业女性化是指:在农村地区有更高比例的女性参与经济活动,包括自我雇佣的女性农业生产与领取工资的女性农业工人;由于更多数量的女性加入农业部门,或者是由于相对较少的男性继续留在农业部门,导致农业部门女性从业者比例上升。Lastarria[4]认为,从广义上来讲,农业女性化是指农业部门女性劳动力比例的增加,包括独立生产的女性农户、未被付费的女性农业生产者与领取工资的农业部门女性工人。不仅应该包括农业生产领域的女性,也应该包括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从业女性。Brauw等[5]认为:农业女性化的定义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女性化——在家庭分工中,女性更多的承担农业生产劳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农业劳动生产中,女性更多的去参与生产工作;二是农业部门的劳动参与率中,女性参与率从不足一半到超过一半;(2)女性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要决策者。
虽然众多学者们对农业女性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都提及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更多的女性出现在了农业生产以及加工领域,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是由女性来完成。World Bank在其报告中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以女性作为生产决策者以及主要生产从业者的家庭值得人们关注[6]。这些家庭在获得资源、土地、足够劳动力以及参与保险市场的能力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因此,农业女性化可能会给粮食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农业女性化阻碍了女性其他的就业选择权利,增加了女性的劳动时间,影响了女性的健康与自我发展[7]。所以,在大多数研究中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女性化都被认为是降低了女性的福利。由此而言,研究农业女性化的成因、对农业生产与对于农村女性自身福利产生的影响就显得迫切且重要。
1 农业女性化已经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趋势
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农业女性化这一问题就广受学者的关注。基于四川的相关数据,Jacka[8]的研究表明在该地区农业女性化已经出现。Rawskie等[9]基于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显示女性正在承接中国的农业工作[9]。基于西南部分省区的数据以及1995—2003全国范围的数据,Song等[10-11]认为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已经在中国农村广泛出现。基于CHN的数据,Chang等[12]与Mu等[13]都对于农业女性化这一现象进行了证实。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农户中实际农业从业者34246.4万人。其中女性农业从业者占总农户从业人员的53.16%,为18205.1万人。女性数量超过男性的有24个省(市、区),占总数的77.4%。此外,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从事农业6个月以上的人员共计21376.5511万人,其中女性参与人数占总数的50.33%,为10759.1439万人[14]。基于CHNS、CNRS的分析证实,Brauw等[5]也在最新的研究中表明中国的确出现了农业女性化的现象。
在中国农业女性化形成一种趋势[15]的同时,农业女性化同时是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与拉丁美洲的现代发展中国家甚至部分欧洲发达国家的一种农业生产趋势。Deere[16]的研究结论表明,一些国家农业女性化的趋势表现的十分的显著,足够的证据显示,拉丁美洲的部分国家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农业女性化。Alan de Brauw等[17]也指出,拉丁美洲、印度与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业女性化问题。
2 农业女性化的成因与驱动力
农业女性化不是单靠一种理论与驱动因素就能完全解释的。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现行的制度政策、人自身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激励,加之一部分传统的观念共同造成了现阶段的农业女性化问题。结合现在学界对农业女性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解释角度。
2.1 经济、政策层面
高小贤[18]认为,中国农业部门女性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存在结构性的障碍。其主要表现为:(1)由于长久以来社会分工的不同,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等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女性无法远离家乡;(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彻底性——虽然有不少的外出打工的家庭,但是农业收入仍然是其承担家庭和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劳动的转移主要是剩余劳动力在本身占有土地的情况下,在家庭成员分工分业或者在自己兼业的情况上转移出去的。这种建立在家庭分工分业基础上的转移顺序,自然第一为男性。女性化的转移是受到了极大限制的,只要非农业收入和稳定没有达到放弃土地的程度,女性就很难转移出去。
曹东勃等[19]的相关研究表示:中国农村劳动力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大规模向城市地区流动。由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以及户籍制度的种种限制,城市不能为农民工解决妇女的安置和子女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工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也决定了他们无法在城市养活一家老小,因此出现了农村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情况。丈夫在城市务工而妻子留在农村种地,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农业女性化现象。
从家庭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业女性化是符合农村地区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在传统农业社会,“男耕女织”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的最优化选择。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男工女耕”的分工模式是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农村地区家庭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女性需要承担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任务及家务劳动,与此同时男性由于体力、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同等的条件约束下,男性外出务工获得的利益要高于女性。男性出去打工,女性留守是一种最优策略。这种分工模式可以让农户在个人层面上专业化发展,在家庭层面上寻求多元化发展,是农民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20]。
Lastarria[4]在分析拉丁美洲与非洲农业女性化成因时的一些思路也值得借鉴与思考。Lastarria认为新自由主义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这两个地区出现农业女性化趋势的重要原因。而相比于上述两个地区,由于中国农产品价格保护与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保护,改革、经贸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政策并没有对于中国农业女性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政策变化,使得大部分沿海地区、城市地区贸易与对外交流不断深化,这些地区经济愈加繁荣,因此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在1997—2003年之间,中国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实际增长率连续7年不足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20%,部分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甚至出现了减收。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1,城乡收入绝对差距达到11020元[21]。对高收入、美好城市生活水平的追求,与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开,农业部门劳动力越来越多的涌向城市。
同时,由于中国独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度,加之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弃耕撂荒的行为会受到政府部门的严厉的处罚,并予以没收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如果农民放弃土地耕种,举家迁往城市寻求工作,至少要冒土地经营权被收回的风险。而在还没有真正在城市找到稳定工作并且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权利之前,他们不会轻易冒这种风险[15]。基于中国特有的政策与制度,以及根据上文所述的相关情况与决策机制,更多的女性被留在了农村。
2.2 文化层面
Elson等[22]认为性别差异广泛存在,并对于经济产生了影响。他们认为,性别影响了劳动力部门的划分、劳动分工、收入与财产的分配、投入品的生产效率以及一些代理人的经济行为。Lastarria[4]也认为:当人们去考虑社会上的一些习俗和文化是怎样基于性别差异而形成的时候,就会发现性别的差异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Whitehead[23]认为在性别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极为不平等的。由于缺乏教育而导致的女性人力资本低水平,是阻碍女性获得非农部门高收入工作机会的重要原因。吴愈晓[24]基于CGSS2008数据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发现农村户籍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比城镇户籍居民更严重;父母教育程度越低,子代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因此,在中国越是贫困的地区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可能越低。
王黎芳[25]的研究分析表明:在很大程上可以说,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男性。女性成人培训参与率及参与层次低,其流动机会又大大少于男性,这使得农村妇女处于底层地位,发展资源远远低于男性。而在非农化过程中,资源与机会的配置和流动又更加强化了两性之间发展和资源的不平等。被强化的不平等又会转而强化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底层地位。农村妇女的发展就可能会陷入一直低水平陷阱,形成一种制造贫困群体的恶性循环。
金一虹[26]在其研究中,使用“非农化”概念并且引入了性别指标,研究农村非农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序、性别优势、性别利益结构不平等,农村妇女的职业分化和职业流动受制于妇女自身的素质、意识等诸多因素。
3 农业女性化的影响
3.1 对妇女福利的影响
对于农业女性化现象给妇女福利带来的影响,学界有两种观点:(1)部分学者认为农业女性化是对妇女地位的一种提高,强调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贡献变大了。孟宪范[27]认为妇女在劳动转移中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一方面是争取自身转移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自身不能转移的情况下,由于男性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递补性地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从而增加了的经济生活中的机会。孙秋等[28]认为,农业女性化对妇女自身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妇女在照顾家庭闲暇之时,从事耕作活动,产生额外经济效益,并且在村委会事务中的影响力也能得到提升,这些都锻炼了农村妇女的能力,提供了让她们实现自己自身价值的舞台,也能提高她们的自信。
另一种看法是完全相反的,在有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女性化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认为这种现象对于妇女的福利是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的。研究发现农业女性化阻碍了农村妇女地位的改善,影响了农村女性福利的提高。Gao[29]表示,如果妇女没有机会进入现代化的工业部门而只能在农业部门进行工作,那么劳动与收入之间不平等将会加剧两性之间的不平等。Song[30]认为,女性被迫增加了劳动时间、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而这减少了她们的福利。Katz[2]认为,农业女性化可能会导致女性被强迫工作更多的时间,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其福利的降低。与此同时,农业女性化也减少了女性获得高产土地以及进入信贷市场的机会,从而对其收入的提高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郑真真等[31]认为丈夫外出务工导致妻子兼顾家庭和种地,由于劳动强度加大,和其有限的时间、精力形成了极大的矛盾。袁玲儿[32]的研究表示,当代城乡发展不均衡,工农剪刀差仍旧存在。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靠务农获得收入的农村妇女在家中的经济地位根本无法与外出务工的男性相比,妇女主要承担的都是无经济效益或者效益不明显的劳动,如对子女的教育、耕地、照顾赡养老人等。这些隐性收入让许多人都低估了妇女们的贡献,从而影响了其在家中的地位。高强度的农活加重了农村妇女的劳动强度和心理负担,让妇女更是失去了寻求自身发展的时间和精力[32]。
从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人力资本实力较强的农村青壮年男性大量涌向城市,土地作为农民生命中的重要角色,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失去其生存保障职能的,同时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势必造成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种地重任,并长期扮演新生弱势群体。与身强力壮的男性劳动力相比,在农业生产上女性劳动力无论在身体素质还是操作应用能力上,都处于较弱势地位。农村女性的生理特征也决定了其从事农业劳动的弱势,农忙时节没有休息时间,必须常接触农药、化肥等,容易造成各类妇科疾病、腰腿病等。
3.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于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学界的主要观点是农业女性化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Udry[33]的研究表明,女性作为决策者管理的土地的产量可能会低于男性管理者。World Bank的报告也显示:女性主导或是作为主要耕作者进行生产的农业常常是低收益、低回报的[34]。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由于女性获得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农业部门的生产或者是管理农业生产时,农业的生产效率可能会极大地降低。因此,农业女性化将威胁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35]。Peterman等[36]认为当女性决定农业生产时,她们可能更为缺乏各种生产资料:更少的肥料、缺乏优质的种子、较低质量的耕地、较少的劳动力、较少的政策与社会网络资源的支持。与此同时,女性通常还要抚养孩子、完成家务劳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她们的生产效率。王婧等[37]在论文中阐述了不同的性别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关注点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讲,农村女性更倾向于关注短期效益,投入情况,技术操作难度与来源是否可靠;而农村的男性的关注点则可能会更加的分散: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经济效益、投入情况、后续技术服务、技术可行性。与此同时,基于男性与女性不同的性别特征,在科技培训和对外交往的方面,农村女性可能会受到更多限制。
然而,随着农业女性化现象的凸显,中国农业部门在生产效率和产量上依然保持着持续的提升[38]。吴惠芳等[39]的研究也表示农业女性化可能并不会带来农业生产的退化。农村妇女留守在家中时将农业生产视为自己的主要收入来源,努力增加家庭收入的心理让她们充分发挥社会行动者的能动性,尝试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难题,受利益驱动反而能使女性的人力资本进步。Alan de Brauw等[40]基于CHNS(1991—2009年)、CNRS(2000、2008年)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数据显示,农业女性化对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并没有造成消极的影响。在中国,当女性作为生产的主导者时,其拥有与男性作为主导者时一样的土地、投入与资源的可获得途径。因此,中国的农业女性化并没有带来农业产量减少这一问题。其原因可能是,中国农产品市场基本可以被视作是有效率的,是完全竞争的,对于中国女性农业生产者而言,并没有遭受到获得服务、投入品、信息与市场准入的不公待遇[40]。与此同时,在中国由女性主导的农业生产家庭与由男性主导的农业生产家庭,在人力资本上并没有显著的差距。
4 思考与展望
4.1 农业女性化与农村发展
中国农业女性化是家庭分工、经济政策条件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农业女性化进程的推进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应用与乡村治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已有资料进一步探究农业女性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关系,研究影响农业女性化的种因素,对于更好的处理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带的问题、加快提高中国农业生产率是有十分巨大帮助的。
国际粮农组织的报告指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之所以发展不好,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妇女缺乏有效利用时间所需的资源和机会,几乎是世界各地都存在这男女性别地位差地引发的资源限制、市场限制等。报告通过对妇女在农业中以及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和对农业中(土地、家畜、劳动力、教育、信息与推广、金融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性别歧视的描述,分析了填平性别差异鸿沟可以带来的收益[41]。因此,加入更多跨区域、跨国界的对比分析,重点关注提升性别平等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可能会更有助于解释与解决中国农业女性化的问题,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2 农业女性化与妇女福利
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女性化并不能被视为是女性地位的一种提升[7]。与农业女性化相关的研究中大多都提及了其对于女性福利的负向影响。在妇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问题的当今社会,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妇女福利,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性别之间的平等发展是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妇女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42]。探究农业女性化,研究其对农村女性福利的影响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去探究的。
可以预见,农业女性化问题将越来越被关注,学者的研究也会趋于更加成熟深化,希望本研究对致力于研究农业女性化问题的学者们略有作用。
[1]Song Y C.Feminization of Maiz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outhwest China[J].Bio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Monitor, 1999(37):6-9.
[2]Katz,E.The changing role of women in the rural economies of Latin America,in:E.Katz and B.Davis(eds)Current and Emerging Issues i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Research (CUREMIS II)[Z].FAO:Rome,2003:31-67.
[3]Deere,Carmen Diana.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Rural Latin America(Occasional Paper 1)[Z]. Geneva: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2005.
[4]Lastarria-Cornhiel S.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Trends and Driving Forces.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06.
[5]Alan de Brauw,Jikun Huang,Linxiu Zhang,et al.The Feminisation of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13,49(5):689-704.
[6]World Bank.Gender equality and development[M].World Bank, 2011.
[7]Safiliou-Rotschild C,LagogianniR.Trendsof Agricultural Feminisation in Kastoria,Greec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7,38(3):409-422.
[8]Tamara Jacka.Women's Work in Rural China: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an Era ofReform[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9]Thomas Rawski,Robert W.Mead,On the trail of China's phantom farmers World Development[J].1998,26(5):767-81.
[10]Yiching Song,Janice Jiggins,"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issues:two case studies in marginal rural areas in China," working paperpresented at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ECARDC VI), Leiden,2000
[11]Yiching Song and Linxiu Zhang,"Gender assessment report: impacts of IFAD's commitment to women in China 1995-2003,and insights for gender mainstreaming,"Beijing:IFAD Working Report, 2004;UNDP,Overall Report.
[12]Chang,Hongqin,Macphail F,et al.“The Feminization of Labor and the Gender Work-Time Gap in Rural China.”Feminist Economics 17(4):93-124,2011[J].Feminist Economics,2011,17(4):93-124.
[13]Mu R,Walle D V D.Left behind to farm?women's labor reallocation in rural China[J].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9, 18:S83–S97.
[14]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农业卷)[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5]刘筱红,姚德超.农业女性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4).
[16]Deere C D.Rural women and state policy:The Latin American agrarian reform experience[J].World Development,1985,13(85): 1037-1053.
[17]de Brauw A,Li Q,Liu C,et al.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Debunking myths surround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farming[J].China Quarterly,2008,194:327-344.
[18]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J].社会学研究,1994.
[19]曹东勃,蒋睛霞.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女性化现象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13(2):223-229.
[20]张凤华.乡村转型、角色变迁与女性崛起——中国农村女性角色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2]Elson D,Cagatay N.The Social Content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J].World Development,2000,28(7):1347-1364.
[23]Aguayo-Téllez E.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Policies and FDI on Gender Inequalities[J].A Literature Review.World Bank, 2012.
[24]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研究[J].社会,2012(4): 112-137.
[25]王黎芳.非农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6(1):173.
[26]金一虹.农村妇女发展的资源约束与支持[J].浙江学刊,2000(6).
[27]孟宪范.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中国农村妇女[J].社会科学战线, 1993(4):147-154.
[28]孙秋,周丕东.农业女性化对妇女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93-196.
[29]Gao X X.Rural labor migration and 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 in China[J].Sociological Studies,1994(2).
[30]Song Y C.Formal system and farmers'system:the impact of CIMMYT maize germplasm in South-Western China[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Extension,2001,8(1):23-31.
[31]郑真真,解振明.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2]袁玲儿.农村妇女素质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2):6-9.
[33]Udry C.Gender,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the Theory of the Househol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104(5):1010-46.
[34]Bank.W.Engendering development[M].World Bank,2001.
[35]UNDP.Overall Report China’s Accession to WTO:Challenges for Women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ector,collaborative research reportby UNDP,UNIFEM,AllChinaWomen's Federation,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and Center for ChineseAgricultural Policy[Z].Beijing,2003.
[36]Peterman A,Behrman J A,Quisumbing A R.A review of empirical evidenc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nonland agricultural inputs, technology,and serv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Ifpri Discussion Papers,2010:145-186.
[37]王婧,逄焕成,任天志,等.中国节水农业科技传播中的性别倾向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13).
[38]Songqing Jin,Scott Rozelle,JikunHuang,et al.The creation and spread of technolog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agricul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2, 84(4):916-30.
[39]吴惠芳,饶静.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 2009(2):55-61.
[40]Huang J,Rozelle S.The Nature of Distortions to Agricultural Incentives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of WTO Access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2,18:963-984.
[41]Women in Agriculture Closing the Gender Gap of Developing[M].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Rome, 2011.
[42]网易新闻.习近平出席妇女峰会中国向妇女署捐款1000万元[EB/OL].(2015-09-28)http://lady.163.com/15/0928/07/49P6.html.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Definition,Problems and Review
Zhang Zhiting1,Liu Hua2,Zhu Liefu3
(1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enter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Chinese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Beijing 100125,China;2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Liaoning,China;3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In the late 1980s,male famers in rural areas began to choose to be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to subsidize their families,lots of female farmers started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which is a new one and occu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change of labor force composition in rural areas.The agriculture feminiz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rural governance,labor force composi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the rural women's welfare,for this reason,we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t.We aim to summarize the origin,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 by reviewing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on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Then we point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feminization of agriculture, discus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and suggest that our government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gender equalization and female welfar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gricultural Feminization;Labor Force
F320.3
:A论文编号:cjas16110021
张治霆,男,1980年出生,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通信地址:100125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617,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Tel:010-59195006,E-mail:zhangzhiting@moahr.cn。
朱烈夫,男,1988年出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治理、绿色发展。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品园3号楼,E-mail:zhuliefu@ruc.edu.cn
2016-11-15,
: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