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2017-01-30宋安娜
宋安娜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宋安娜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当今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发布和接收更加便捷化,没有经过真伪甄别的信息流传于网络,各种社会思潮涌动,这对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笔者通过座谈的方式,针对某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校重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但对于发挥学生党员团体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导不足。本文尝试引入“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指导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利用党组织的平台,引导学生党员发挥群体智慧进行自我教育管理。
学习共同体;高校学生党员;党员教育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凝心聚力、直击积弊、扶正祛邪,党的建设开拓新局面,党风政风呈现新气象[1]。高校学生党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当代青年的优秀分子,势必是将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党和国家未来干部人选的主力军。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当代青年的优秀分子,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应发挥党支部在思想、政治和组织引导方面的优势,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的潜力。而新形势下的国内外关系复杂,网络信息传递便捷但真伪难辨,各种思潮涌动,这给思辨能力发展尚不成熟的高校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也是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笔者针对某高校的学生党员就“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随机选择学生党员及学校党建工作人员共计30人进行座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教育更加重视党支部教育活动的多样化,以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学生党员思想觉悟、政治意识的教育引导,而缺乏对发挥党员群体力量进行自我教育管理这一非正式教育管理方式的引导和监控。
(一)高校学生党员以组织本位的教育管理呈现多样化,党员的组织意识增强
笔者针对高校党组织开展学生党员教育的情况调研,结果显示高校重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从学校党委到各基层党组织定期召开民主生活学习会,围绕主题展开自主的专题学习和分享交流,或邀请相关理论资深专家进行讲座,或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政策文件类宣讲等,组织活动多样化,党员的参与性和教育管理效果较好。
(二)高校对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学生党员的党性觉悟不高
座谈结果显示:高校党组织集中学习具有高效、方向性强、步调统一等优势,组织活动本身及其开展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党员的组织意识和保持先进性的警觉性。但由于学生党员限于学科背景、理论修养水平、学习方式偏好、学习时的状态及投入程度等的不同,导致其在组织集中学习的效果存在差异性,这就导致针对同样学习内容的教育效果不同步;另,部分学生党员思想觉悟不够;党支部重外在行为的考察,缺乏对内在修养的监督;党员无法及时发现自身问题等是目前高校党组织在开展活动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探究
(一)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论
1995年,著名教育家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2]这种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共同学习愿景,关注认知的分布,关注学习者之间的经验交互,关注社会文化的学习情境,关注知识意义的协商和学习者社会身份的构建。
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从本体性的共同理解转变为经过协商的“共识”,其要素的结构是从基于同质性到基于异质性,其成员从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到成员关系的“脱域”。当代语境下对“学习共同体”的探讨,应当包含在协商、异质、脱域和多重互嵌的共同体意义上。而这种重新建构的共同体的社会学意义,和当代人类在知识和学习上的认识论达成共识,成为承载知识社会中的学习的社会学平台。[3]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学习主张如下:①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②意义和身份存在于具体情境;③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话和协商,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④知识建构是群体智慧的共享和衍生。[4]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根据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理论主张而设计的,其教育管理活动的设计包括如下原则:①以组织为依托,由组织内的成员参与任务完成的过程。②由组织提供共同学习的任务,进行监督和指导。③学习者个体在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过程中互相对话,利用线上线下的学习交流平台,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或问题进行提问,同伴及时参与集中讨论的学习过程。④学习的过程需设计对话与协商环节,知识的学习在群体的头脑风暴中衍生,同伴在此过程进行互相交流和监督,融合了组织管理和个体管理的特点,同时要求组织的管理者参与到个体的讨论过程以便进行指导。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有指导意义
学习共同体理论下的学习者即主体身份正是在一种文化组织的情境中、在不断掌握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知识意义和社会身份的双重建构观。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学习既是一种积极自主性的学习,又是一种协作的群体性的学习。[5]它的这一特性恰好可以满足多元意识冲击下,高校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需求,利用共同的学习情境,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去伪存真,坚定学生党员的党员身份自觉和政治态度。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树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由4个要素构成:第一个要素是愿景,也就是未来的发展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的设定要清晰明确并且是切实可行的。第二个要素是核心价值观,它是共同体成员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共同体其他成员认可的价值观,可以说它是一个组织的灵魂。第三个要素是使命,也就是学习共同体存在的理由。第四个要素是短期目标,对于长远愿景,我们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短期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共同体成员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实现个人目标,而且促进共同体的成长,使得共同体内的成员真正体验到归属感和荣誉感。[5]
高校学生党员都是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应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愿景,认同其指导思想及理论信念,愿意为了其共同的长期和短期目标而奋斗终生,这是高校学生党员共同的背景和价值取向,是设定一切学习任务的前提。
(二)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任务设计需要有对话协商环节
学习共同体主张共同体成员之间共享话语权,而共享话语权实质上是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的过程。高校学生党建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有个体的独立思考,也要重视成员之间的协商对话,在集体头脑风暴式的学习中达成共识,以“个体自学+集体思辨”的自主学习方式营造学习思辨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共同的主流意识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中,需要将教师这一指导者的角色纳入学习的活动过程中,以便发挥组织者的监督和在思想上的引导作用。
(三)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设计需创设深层次的问题情境
创设深层次的问题情境是组织学生思考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于问题情境并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共同文化氛围下,学习共同体成员容易受同伴影响而培育主流的意识文化和思维倾向,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设计中,通过深度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使得习得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促进个体在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氛围中习得的效果巩固和深度思考。
四、小结
“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发布和接收更加便捷化,没有经过真伪甄别的信息流传于网络,各种社会思潮涌动,这对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也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十八大以来,从党中央至各地区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全面治党”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从源头抓起,发展党员严把质量关,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但由于高校学生党员的生活空间相对狭隘,其不够成熟的人生阅历导致思想不够坚定,面对社会中形式各异的诱惑缺乏识别,故应该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间接阅历的借鉴和分享,调动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党员非正式的组织学习形式,同时利用党组织的平台,引导学生党员发挥群体智慧进行自我教育管理。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4,6:156.
[2]张威,郭永志.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28(5).
[3]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
[4]郭永志.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5]吴潮霞.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