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机制创新探究

2017-01-30付双超

山西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生会管理机制管理者

付双超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龙口 26571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机制创新探究

付双超*

烟台南山学院,山东 龙口 26571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数量多、层次多且个性差异大,传统的精英式的大学生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现阶段的发展需要,为此改革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完善高校大学生管理机制提供经验参考。

大学生;管理机制;高等教育;大众化

现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综合性的大学越来越多,学习层次差异大,自身个性强的学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精英式大学生管理机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此,高校需要正视目前大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切实找出问题的形成原因,并及时纠正,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一、现阶段大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以学生会为代表的学生自我管理出现信任危机

学生会应是学生群体中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服务为宗旨的机构。但纵观各大高校学生会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在优秀人才的引进环节上存在托关系、走后门等现象。当学生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一些学生会成员往往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并置组织利益于不顾。故陈伟文教授曾在文章中写道,大学团委和学生会已经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此外,学校往往会对学生会进行过多的干预,不是把学生会当做收集学生意见的窗口,而是单方面将其作为贯彻执行学校学生管理政策的工具,导致大学生对于学生会存在诸多不满、抱怨和指责,对于学生会举办的活动甚至产生反感,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已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严重抑制了学生会职责和功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推进学校管理政策与制度的执行。因此,适时推进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缺失

高校教师中除辅导员能更多的接触学生外,其他专任教师往往是在课堂上才能接触到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知之甚少,而能主动接触学生、融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更无可能。有的老师上完一学期课都叫不来学生的名字,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学生叫不上自己老师的名字。当然,任课教师不主动接触学生,也和他们的工作职责有一定关联。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教好学生和搞好科研,平日里除了这两块工作外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另外,这也和学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学生喜欢亲近老师,而有的则不喜欢接触老师,大学校园里更多的学生属于后种情况,这使得学生和老师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缺失,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鸿沟,大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感的逐渐降低,加之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对周遭的事物或现象缺乏理性的认知,并很容易受外界因素或情绪波动的影响,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利于调和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大学生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了“官僚式”的管理模式,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尤其对于学生问题的了解和学生管理政策的制定,仅是学校领导凭借经验得出的结论。而学生更多的是扮演着被动服从的角色,即便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制度有意见也缺乏相应的反馈渠道,教师往往采用压制或安抚的方式要求学生遵守相关制度。如此的大学生管理机制无疑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不利于构建起比较科学合理的校园文化及学生管理制度。

(二)参与政策制定的力量不均衡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政策一般是由校长及其他校方领导共同制定的,学校领导从学校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在学生管理政策的制定上比较宏观,在处理学生的具体事务时则可能没有相关的参考依据。学生作为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最明确自身利益诉求,明确现有学生管理政策的优势及不足,但在学生管理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却并没有让学生参与政策的制定,也没有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制定出来的学生管理政策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找到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契合点,当然也不利于解决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高校大学生管理机制的创新策略

针对如上大学生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增强学生管理者的服务意识

学校、教师、大学生之间应形成一种“主体间”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所谓“主体间”关系即产生于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之中,强调了主体间交往的重要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不是一味的执行教师、学校传达的命令或指示,而是参与到学校大学生管理机制的制定中来,以主人翁的身份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利益诉求,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增强学生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有利于推进和谐校园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明确学生管理者的职责范围

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校、院系、学生会等多个层面,在学生管理政策的落实上往往存在流于形式等现象,为此,要明确学生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实行追责制,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另外,要建立畅通的学生反馈机制,学生对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工作内容进行评级,以加强对学生管理者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及质量。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主阵地,通过与新媒体的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并引导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在积极上进、友爱互助、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大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需要管理者过多的干预。为此,学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将其作为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的必要手段长期贯彻下去。

[1]刘琬.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7).

[2]庄锡清,余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

付双超(1985-),男,山东招远人,烟台南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学生管理。

G

A

1006-0049-(2017)06-0217-01

猜你喜欢

学生会管理机制管理者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