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绘画教学效果的对策思考
2017-01-30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方 俊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绘画课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艺术绘画技能的需求。尤其是近年大众化教育方针的推广,促使高职院校招生比例逐渐扩大,使得生源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绘画教学方式的低效和生源质量的下降,都使高职院校绘画专业的发展面临考验。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绘画艺术概述
一般来说,绘画艺术指的是架上绘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新派艺术形式兴起,传统的架上绘画逐渐被新鲜的风格所影响。这种情况下,架上绘画具备了比较新潮的视觉特点,其艺术表达方式和语言有了新的体现,这也给架上绘画的艺术革新带来可能性。随着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的日渐丰富,审美也逐渐发生改变,这在架上绘画中也有所体现,其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观念、表现和技法。对观念而言,架上绘画的魅力不再仅限于复制古典,其风格和特点已经与古典艺术之间拉开了距离,并开始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就表现来说,绘画学习者要巩固自己的绘画基础,从传统绘画上汲取经验,同时形成自己的表现方法,而这必然是真心热爱绘画的人才能做到的。从技法来讲,尽管架上绘画本身有一定的技法要求,但这也使得每个绘画者都能表现自己对材料的督导运用,从而展现出个人风格。
二、创新高职绘画课程教学的具体对策
1.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追求本真
绘画艺术中的痕迹美,就是常说的肌理美。绘画需要画家利用物质材料转变成艺术语言,肌理美也被称为绘画肌理。绘画肌理源自创作者所采用的绘画工具、材料和手法,而创作者所采取的某一肌理,相当于采取特定的艺术语言,这会产生对应的痕迹美。肌理特点取决于材料的影响,因此,绘画肌理也具备特定的质感与纹理,这都给作品附加了特别的艺术魅力。自然材料与非自然材料结合在一起,会产生综合材料的美感,这也使得绘画艺术有了和其他艺术作品不一样的表现性,从而可以展现更为丰富的艺术语言。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的实践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只有理解了艺术精神,才能真正进入艺术殿堂,亲历绘画艺术的魅力。而且,还应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绘画材料的区别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使学生在不一样的主题背景中获得灵感,从而能突破性地运用各类材料去展现各种主题需要表现的情绪,在教导学生追求绘画艺术本真美的同时,让学生开启较高层次的艺术思维。
2.注重对学生绘画思维的培养
绘画作品是创作者脑力激荡和实践行为结合的产物。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视觉思维和材料思维。每一个绘画作品都是创作者经过不断观察、研究、感受以及体验后通过构思创作而来的。形象思维是展开绘画的首要步骤,此时绘画艺术还在胚胎期,其表现的方向和性质还在定位阶段。进入视觉思维阶段,创作者根据前一阶段的形象思维进行更加细致、深化的思考,此时绘画作品又朝前迈了一大步,达到材料思维阶段,也就是进入了最重要的阶段。创作者需要把各种材料思维运用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是形象和视觉思维从抽象到物质化的体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厘清这三种思维之间的关系。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这三种思维,这也是学校需要革新的地方。
3.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纵观国内各类艺术绘画作品,可以发现我国优秀作品处于缺位状态。从本源出发,这是因为我国绘画教学欠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方法、教学内容和结果评价等,采取各种方式来革新并重新定位目前的绘画教学课程。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绘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理念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是艺术创作最核心和根本的原动力。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此外,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要落到实践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多安排课外速写的训练,让他们在生活中主动观察,并关注对学生日常学习及发展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需要全方位、细化,并及时和学生展开沟通与评价结果的反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绘画教学发展更加全面。
在教学中坚持追求本真性质,要帮助高职学生真正理解绘画艺术的真谛,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视觉思维以及材料思维的培养和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逐渐具备创造力,具有踏入社会后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