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迁移作用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

2017-01-30

山西青年 2017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法语母语

韩 敏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母语迁移作用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

韩 敏*

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母语的作用不容忽视。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知识上面都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母语已有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必然会对第二语言的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外语学习中母语的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语言迁移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影响。那本文就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语言的迁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一些迁移现象做一些归纳,以期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降低母语负迁移的作用。

母语;正迁移;负迁移;第二语言习得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而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这种迁移现象在语言界备受关注。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母语的作用不容忽视。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知识上面都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母语已有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必然会对第二语言的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产生影响。因此,探讨这一现象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不可否认母语的正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积极影响。这在成人学习第二语言中表现比较突出。因为成人在接触一门新的外语前,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关于母语概念,例如发音规则、构词规则、语法规则等,因而也就形成了自己惯用的一种思维的方式和言语的习惯。所以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他们就想当然并习惯地用母语的规则去学习外语。当然了,世界上的所有语言都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的,尤其是字母文字的语言,例如法语和英语很多词发音和意思都是相同的。所以这种母语和外语有相似的或者相同的发音和语法规则时,就能使外语学习者容易掌握,这时候母语对外语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也就是产生了正迁移。现在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很重视英语的学习,当然我们首先掌握的还是我们的母语——汉语,因此汉语的发音体系和语法规则对我们学习外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它们之间确实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正迁移现象还是对我们学习英语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汉语中“主谓宾”的这种句法形式,同样的适用于英语:“我爱你”与“I love you”;“我打扫房间”与“I clean the room”都是按照“主谓宾”对应的形式翻译过来的,因此这种相同的句法形式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种正迁移。尤其对于刚刚学习外语的人来说,这种正迁移的作用尤为重要,很容易使外语学习者找到自信。所以在母语与目的语中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外语学习者会产生正迁移作用,这样就有利于学习。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如果是这个拼音字母恰巧在英语中也有对应的或者相似的音,例如“s”就很容易掌握。再比如,法语字母表中“a”与汉语拼音表中“a”的读音相似,所以我们在学习法语字母时很容易掌握这个“a”的发音。因此,我们在教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可以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或者使用“以旧带新法”引导他们学习汉语,这样效果会更好。

当然,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

第一,在语音方面,英语是“语调语言”,主要靠语音语调的变化来分辨句子意思。而汉语则是“声调语言”,主要是用声调来区别字的意思、这两种语言无论是从音位数量方面来说,还是从其组合方式来说都有差异。所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很容易造成负迁移。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学习汉语时,“ü”这个音就很难发,因为在他们的母语英语中没有这个对应的音。还有英语的辅音是分为清浊的,没有送气与不送气音之分,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学习汉语拼音时送气音总是发不好。还有声调的问题。汉语有四个声调,而英语、法语中是没有声调的,所以这使很多以英语或法语为母语的人,说不好汉语,尤其是二声上不去和四声下不来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听外国人说汉语时很别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洋腔洋调”,这样听起来很不地道。同时地域方言的影响,也会产生负迁移。例如,湖北湖南地方的人在说普通话时“n”“l”不分,把“那么”读成“辣么”。所以湖北人在学习英语“nose”这种带“n”音的单词时往往会发成“lose”这种带“l”的音。所以要格外注意。另外,英语中的很多音汉语中也是没有的。例如“dz”,由于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音所以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个音时倾向于用汉语的“z”代替。但实际上这两个音是存在差别的。还有在法语中“r”的发音与汉语拼音中的“r”发音极为不同,所以很多母语为法语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中的“r”时,总是发不好,很多时候直接按法语字母发音了,这就是一种负迁移作用了。所以语音的负迁移作用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汉语教学与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种语言的区别,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规避这种负迁移作用。

第二,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是分属于两个语系的,大多数的英语词汇和汉语单词也并不完全相互对应,这就在学习中产生负迁移。主要的不同有以下几点:汉语复数通常没有标记,而英语有单复数的变化;汉语没有时态的变化,而英语中有多种时态的变化。这样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产生负迁移,很容易忘记单复数和时态的变化。例如“我去学校”英语是“I go to school”,而“他去学校”,英语是“He goes to school”。汉语就一个“去”,而英语还有各种时态“go、goes、went、going”等。所以对于一些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英语是很头疼的一件事。另外,我们知道法语是世界上最严谨规范的语言,国际上的重要法律和文件都是用法语书写的。所以法语除了单复数、时态等外,还有阴阳性、各种动词变位等,所以这对我们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法语的负迁移也是很难避免的。另外在词汇的搭配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母语的词汇搭配习惯和特点错误地用在了目的语的学习上,就会引起在词汇层面上的另外一种“干扰”,我们叫作“搭配干扰”。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往往按汉语的特点来说英语。例如,红茶,中国学生想当然的就说成“red tea”,但事实上应该是“black tea”,这就是一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还有英语中固定搭配“go home”是“回家”的意思,有些外国人就直译成“去家”。显然这也是一种搭配干扰。另外汉语还有一些离合词,例如“洗澡”、“看病”、“照相”我们可以说“洗了一次澡”、“看了两次病”、“照了三张相”,这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这里说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类负迁移只能通过语言习得者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不要想当然得以母语的方式来学第二语言。

第三,语法的规则和习惯很容易给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理解上的困惑和偏差。我们还是拿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语和英语的语法在总体上非常相近,都是主谓宾等的基本语序,然而,汉语除了最基本的语法外,还经常有变式,如名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前置等。而且,汉语区分音节,这样就给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阻碍。再拿英语来说,除了和我们的母语汉语较为相近的内容外,英语还有各种从句,是我们从未接触的,若是再用我们的母语进行学习的迁移,就会在理解上造成巨大的偏差,同样给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来了阻碍。而在语法习惯和规则上母语给第二语言习得的消极影响又是很难消除的。还有一点就是英语中的状语一般放在后面,而汉语不是这样的。例如“桌子上有一杯茶”,英语常说“There is a cup of tea on the table”。所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把“在桌子上”放在后面。虽然我们也能听懂,但是有种不地道的感觉。还有一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学习汉语时总是滥用“是”字。例如“我是23岁了”其实这也是受母语的干扰,因为英语中就是用“I’m 23 years old.”来表达年龄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要多注意积累,尤其是两种语言不同的地方,尽量将母语给第二语言习得带来的阻碍和干扰降到最低。

第四,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拉硬拽地用在外语学习上而造成的一种负迁移。比如:“Please close the television.”——很多的中国学生习惯地把“close” 用于所有汉语“关掉”的场合。然而却并不知道“关掉电器”英语中一般是用“turn down”。同样“打开电器”也并不是用“open”而是“turn on”。另外很多中国人表达“看”的意思时总是喜欢用“see”,但是“看电视”是“watch TV”,看书”是“read a book”,“看电影”是“see a movie”“看朋友”是“visite a friend”“看黑板”是“look at the blackboard”虽然都是“看”,但是在英语中却是不一样的表达,因此不能只用“see”来解决一切。这样的语用失误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所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一定不要凭借母语的用法想当然的用在目的语中,而是要多积累、多对比,这样才能逐渐规避这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文化上面的这种负迁移,我们习惯上称为“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知识都离不开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所以只掌握了目的语的语法知识等而没有充分地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是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因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喜欢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并且总是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常常忽略第二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就有个经典的例子,中国人喜欢谦虚,所以当遇到别人夸赞自己漂亮时,总是说“哪里哪里”,对于不明白中国人这种谦虚若谷的文化的老外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我夸你漂亮,还非得追根问到底,那我只能说“全身上下都漂亮了”其实,这就是文化的不同。对于欧美人来说他们的思维是很开放的,所以当别人夸赞自己时,会欣然接受并说“谢谢”;而中国人是相对保守的文化“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遇到别人夸赞时,总是谦虚地否认。但是现在在中国有另一种说法“过度谦虚就是骄傲”,所以现在的中国人也是相对来说思维更开放一些了,当然还是与欧美的开放程度不同。另外中国人询问年龄也是有讲究的,对小孩儿我们习惯用“你几岁了?”;对年轻人习惯用“你多大了?”;对于年长者我们常用“您多大年纪了?”或者“您今年高寿啊?”。而英语总是一句“How old are you?”简单明了,不分年长年幼。所以如果英语为母语的人问中国的老年人“你几岁了?”那就显得太不合时宜,太不礼貌了。因此,深入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另外,“狗”在中国都是一些不好的词语,例如“狗腿子”、“好狗不挡道”、“狗眼看人低”等,但是在英语中“luck dog”却是“幸运儿”的意思,是褒义的。另外“Love me love my 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也并非全贬义。所以说,学习一门外语,如果不能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在许多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尴尬局面。因此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因素的负迁移作用也必须要得到重视。

总之,母语迁移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重要的影响。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无论在教学还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母语与目的语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就会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但是母语的负迁移也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在总结母语与目的语这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以诱导的方式规避负迁移,促成正迁移。只有充分的了解和利用语言的迁移作用才能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

[1]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

[2]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12.

[3]毛悦,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韩敏(1990-),女,汉族,山东人,渤海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读。

H

A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法语母语
母语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论法语的体系统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