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当代业余戏曲把脉

2017-01-30刘秀莹江苏省昆山市文化馆

艺术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乐手业余剧团

□刘秀莹 江苏省昆山市文化馆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各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融合了诸如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包罗了做、念、唱、打的众多表演技巧,编织起悲欢离合的情节,抒发出甜酸苦辣的情感,因此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中国戏曲伴随着寻常百姓的业余生活,使人们获得真的陶冶、善的教诲和美的享受。

常言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百姓总被语言相通、唱腔相爱的多种地方戏曲所钟爱。以笔者生活的江苏昆山为例,除了拥有高雅的昆曲外,由于地处苏浙沪三地的交界处,锡剧、越剧、沪剧这三种地方戏也很流行。由于戏剧语言同为吴音、戏剧唱腔同为滩簧,听之亲切,唱之过瘾,因此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佳品[1]。

长期以来,戏曲传承依靠专业戏班和业余戏社的“双管齐下”而承前启后。在一定程度上,业余戏曲更以面广量大的态势在支撑着戏曲舞台的长盛不衰。但是,进入21世纪后,业余戏曲界却存在着后继乏人的危机,表现在戏迷老化、戏文陈旧、戏台萎缩、戏场冷落等方面。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业余戏曲界将无人演戏也无人看戏了。为扭转这个令人担忧的局面,笔者特梳理现状,并提出对策,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当代业余戏曲的现状

据笔者的调查了解,当代业余戏曲的现状可用“萧条”两字来概括,这个结论是通过对现在时与过去时的比较而得出的。五六十年代各个乡镇都有演大戏的业余剧团,70年代中很多农村大队都有移植样板戏的能力,80年代各乡镇文化站都成立了以演戏剧为主的文艺工厂。那时的县级文艺会演好戏连台,需要连演几天几夜才能收场,而且演的剧目大多是自编自演的新戏,培养了一大批写手、琴师和演员。时过境迁,现今虽然经济条件好转了,但是演出质量退化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

目前,业余戏曲大致存在两种体制形式。一种是业余社团——具有一技之长的戏曲爱好者集聚在一起,大多以一个剧种为主,活动时与人学唱,与琴师合乐,并模仿身段,条件成熟后就能排戏演出了;另一种是民营剧团——由具有经营理念的业余戏曲能人发起组织,既有招募相对稳定人员成立剧团的形式,也有松散型临时邀请的形式,如果接到演出任务后,就抽调一些特需人才去完成邀演。由于这两种体制一般都没有长久性的发展规划,因此只能面对实际,将就应付,质量平平[2]。前者的社团往往长于演唱而弱于表演,后者的剧团往往疲于拼凑而谈不上精彩。

2.演员

好戏要靠行当齐全的好演员表演出来。而当代业余戏曲的演员阵容表现出严重老化的现象,其中既有从专业剧团退休的老演员,也有在以往业余剧团中经受过锻炼的老演员,年龄大多在六七十岁左右,表演古装戏时,通过传统装扮,还能应付过去,要是表演现代戏,特别在需要饰演年轻人时,就显得寸步难行了。如果七十岁的花旦与六十岁的小生搭戏,看上去就不会顺眼。而且业余剧团中往往女演员多,男演员少,在紧急情况下,只能采用女扮男装来应对,由于唱腔压抑,扮相尴尬,听上去不阴不阳,看上去不伦不类,大煞舞台风景。

3.乐队

如要看到精彩的戏曲演出,称职的乐队伴奏至关重要。其中,需要有得心应手的主胡领奏,配合默契的“三大件”乐手为演员和谐托腔,还需要有稳健驾驭清晰板眼的鼓板指挥,这些乐队中的要件都是业余剧团中难以称心如意、配置齐全的,因此业余剧团大多是残缺不全的乐队,或是乐手在滥竽充数。由于受到了水平低下乐队的制约,而影响了演唱,当然,最后结果是影响了演出质量,这也成为戏班演出水平的硬伤。而且,戏曲中的“锣鼓经”也较难掌握,目前,乐队中普遍存在着瞎敲乱打的弊端。还有,很多担任主胡的乐手年龄偏大,一旦有恙,将后继无人。

4.剧目

目前,业余剧团的演出剧目比较陈旧,大多雷同,缺少新鲜感。由于业余剧团一般难有条件创作新剧目,也没有经济实力去购买新剧本。即使有了新剧本,由于缺少经费请人谱曲、导演,因此只能根据现成录像,照搬一些经典剧目,如锡剧《珍珠塔》、越剧《梁祝》、沪剧《庵堂相会》等大戏,还有如锡剧《双推磨》《吃面条》,沪剧《卖红菱》《阿必大》等小戏,都是业余剧团经常演出的剧目。由于这些老剧目反复亮相,已经让人看得有些厌烦了。照此下去,看到的是老情节,听到的是老唱腔,那么只能勾起一些怀旧情思,要想获得轰动效应,几乎不可能。

5.观众

当代的戏剧观众也存在着老化现象。由于戏曲节目的演出时间较长,因此一般进不了广场大舞台去展演,大多只能在社区、街道的小剧场里演出,看戏的人都是对戏曲还怀有感情的老年观众,虽然演出条件简陋,甚至没有投影字幕,但情节耳熟能详,唱腔倒背如流,也能获取好感,产生共鸣。但是,广大年轻人由于不经常听戏曲,已经听不懂这是锡剧,那是沪剧了,所以大多对戏曲不感兴趣。还有,外地人由于受到本地方言制约,也不喜欢地方戏曲。

二、繁荣未来业余戏曲的对策

有关方面已看到当代戏曲存在着严重危机,所以中央已发出指示,要求戏曲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的戏曲兴趣,也重视在大学生中培养戏曲观众。通过多年努力,已初见成效。但要为地方上培养戏曲作者、戏曲演员、戏曲乐手、戏曲观众,还是任重道远的。主管各级地方文化的文化局、文联、文化馆、文化站应该担负起繁荣未来戏曲的重任[3]。现提出一些对策仅供参考。

1.扶持

从当前舞台表演中音乐、舞蹈、戏曲三大类文艺形式去考量,不可否认,戏曲的现状最不容乐观,那么文化主管部门的扶持政策必须朝着繁荣戏曲这方面去倾斜,才能有的放矢地为业余戏曲界雪中送炭。最迫切需求的是,应该向业余戏曲界投入更多的活动经费,让其有条件编创剧目、添置设备、邀请演员、组织演出、外出观摩。并对业余社团和民营剧团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向他们提要求,定目标,加强交流,组织评比。采取好剧团多奖,好剧目重奖的措施,推动业余戏曲发展,从而形成争先创优的局面。

2.培养

对水平较高的老写手、老导演、老演员、老乐手应给予一定荣誉,并要求他们能收徒授艺,创造条件,培养出一批年轻的优秀的戏曲人才,使当地的戏曲舞台后继有人,然后可推选出新一轮的本地戏曲明星。同时,也需培养年轻的戏曲观众。为此,可邀请一些戏曲专家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街道,讲解戏曲程式、戏曲行当、戏曲服饰、戏曲脸谱、戏曲唱腔、戏曲故事,努力引发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争取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能走进戏场痴迷戏曲。如果舞台上的演戏人年轻了,舞台下的看戏人年轻了,业余戏曲就有希望了。

3.提供

为了繁荣戏曲事业,营造出浓郁的戏曲氛围,有关方面就要为戏曲爱好者提供培训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据了解,以前苏州地区曾举办过多期具有半年之长的戏曲培训班,为各地文艺工厂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成为当代各地文艺团队的中坚力量。当前,应对当地青年戏曲骨干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每年为业余戏曲团队提供各种演出机会,让他们深入基层,接近观众,听取意见,提高演技。还需搭建会演性质的交流平台,从中取长补短,携手并进。有关方面还可向业余社团提供各类新创作的文本,鼓励业余剧团多编排新剧目,从而产生新影响。

4.引导

为了培养年轻人对戏曲产生兴趣,就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可由政府埋单,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专业演出,然后组织青年观众前往观摩,从中得到熏陶。随后可举办撰写观后感的征文活动,谈启发、谈收获,让青年走进戏曲,最终能喜欢戏曲。为了让年轻演员从业余界中脱颖而出,可举办青年戏曲演员演唱大赛,青年戏曲演员表演大赛,从中发现年轻的优秀戏曲高手,然后或推荐外出培训,或选派师傅教授,或约请担任一些精品戏剧中的重要角色。还可举办青年作者写戏剧比赛,青年乐手演奏比赛等,目的是要让年轻的戏曲骨干迅速成长起来,最终能扛起大梁。

5.树立

为了树立一地的业余戏曲标杆,形成学习先进、崇拜偶像的氛围,有关方面就要敢于在一地树立先进的业余戏曲典型,如树立最优的戏曲团队、最优的戏曲剧目、最优的戏曲演员,最优的戏曲舞台、最优的戏曲乐手,不但给予荣誉、给予奖励,而且还可以为他们多创造一些展示才华的机会,如组织个人演出专场、举办个人演唱晚会,特别要在年轻人中物色戏曲尖子,重用他们,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有勇气担负起繁荣一地戏曲的重任,从而形成“追捧业余明星、赶超业余明星”的辐射效应,去攀登更高的戏曲高峰,去实现更大的戏曲梦想。

结 语

由于地方戏曲属于各级“非遗”的保护项目,所以务必传承后代,除了专业戏曲界应有的担当外,业余戏曲界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先辈已经创造了精湛的戏曲艺术,今人就要创造出繁荣的戏曲局面。只要措施得力,不久的将来,业余戏曲舞台必将迎来崭新的景象。

[1]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刘文峰.中国戏曲文化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乐手业余剧团
业余也疯狂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论民乐合奏中指挥对乐手的纵向听觉培养
舞台迷宫
地铁中的乐手
遮荫有方等
业余棋手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