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现状

2017-01-30曹梦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设计师

□曹梦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核心问题

1.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随着人类造物能力的增强,衣食住行等产品的功能大都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属于功能性的消费开始融入审美元素,甚至审美性需求取代功能性的主要地位。与产品质量无直接关系的包装设计越来越为人所重视,以审美为重要方面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艺术、美学相互交织,美学从传统的艺术哲学领域向物质生产领域融合,设计与美学联姻,这样设计具有了美学意义,艺术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但它与艺术美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

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主要分为三大类:设计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设计美的性质、构成等;部门设计美学,比如建筑设计美学,产品设计美学等;设计美学史。设计活动过程中的审美问题,如设计师在生产中的地位、设计风格等;设计审美规律,依据社会审美现状而得出的关于设计美学与市场、生产等理论基础。设计消费美学问题,设计师要以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为主要设计方向,探求消费者的需要去做出符合市场和消费者审美意愿的产品。

3.艺术设计美学的核心问题

(1)人与物的关系。设计和美学中都强调“宜人化”为基本原则,但是人在美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着以人意志控制设计,绝对化设计,设计美学主张“和谐”,这种和谐是人与物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设计美学的理想。既要求人在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等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设计,也要求产品符合“人的尺度”。

(2)功能与形式关系。功能是产品必须具备的物质性基础,形式是产品的外在附加值。在现代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天平倾向应该跟随产品的特性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定,这个重视形式设计感的时代,开始包容形式优于功能的设计,但设计师不能迷失在形式的取巧而忽略产品质量,功能始终是设计的首要原则。

(3)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也就是说设计师的创作自由度受消费市场、消费者的制约。设计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设计。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不可能将自己的主观色彩全盘加入某个产品之中,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市场中的消费者,要站在消费大众的需求、审美角度等,从而获得消费人群的认可,进而达到提高产品营利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美学的价值

1.艺术设计美学的多元性

设计美学是多元的,设计美学是多种形态的美的综合产物,设计美是美的整合体。设计美学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审美主体的影响,审美主体的多层次和复杂性也促进了设计美学的多元性构成。不同的审美人群面对的需求必然是不同的,如孩子喜欢色彩明亮、造型新颖的设计,老人喜欢颜色素净、规矩的设计,青年喜欢追随时尚……我们这里所说的层次不仅是主体的多层次,还包含了审美主体需求的多层次——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二者相互矛盾又趋于统一。

2.艺术设计美学的社会性

艺术设计的社会性决定设计美是大众的产物。设计在西方形成之初是为少数贵族服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设计趋向大众化,因此普遍性就成为设计美社会性中最突出的特点。

设计美学社会性的另一大特点是它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设计前的分析、研究会将一类消费人群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内在的一致性和规律性,并以此为依据,对此类人群的审美、心理、生理等做出可预测性的设计产品。

3.艺术设计美学的功利性

艺术设计是一种经济行为,艺术设计美学的发展目的是在为人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艺术设计的美是功利性和审美的结合体,正是这种功利性促使设计师做出的产品更符合消费者心意,使设计品凝聚更多的心血,让设计产品的创意和美去推动市场,同时让消费者获得物质的满足,这种满足从物质层面的满足上升至精神层面的享受,让设计真正实现其价值。

4.艺术设计美学的文化性

艺术设计的产生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产生,艺术设计产生于社会之中。同样,艺术设计也将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去作用于社会、贡献社会,并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能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设计作品当中的文化意蕴、精神内涵。这样的设计才是有灵魂的设计,是可以表达情感、传达文化的设计,是艺术设计美学与物质文化相互融合并产生积极作用的最终目的。

艺术设计美学是随艺术设计的产生而产生的新型学科,是艺术设计创作的理论依据。艺术设计美学在已经形成了坚实的理论系统的基础下对艺术设计以及设计中参与的人群、消费市场、自然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强设计与消费者的沟通,将艺术设计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并利用到各类设计中去是我们当下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美学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设计师访谈
《星.云.海》
《花月夜》
外婆的美学
设计师的存在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