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姓源流考证
2017-01-30束有春
□束有春
束姓源流考证
□束有春
“束”这个姓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大姓,但它的历史悠久而渊源有自,文化内涵丰富。形成于宋代的《百家姓》原来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束”排第255位,与景、詹、龙三姓搭档,构成“景詹束龙”一句。
有分析认为,束姓出自妫姓。我国上古时期有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姚、嬴、姒、、妫、,都是女字偏旁,体现了人类最初对女性的崇拜,是母系社会文化基因的体现。“妫”字与地名“妫”有关。据《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虞舜三十岁的时候,尧为了选好接班人,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时嫁给了舜,以便于从内部考察舜的德行。“舜居妫,内行弥谨”,舜与两位妻子在妫这个地方生育后代,子孙以地名“妫”为姓,完全符合古人姓氏来源的途径。如果束姓来源于妫姓,那就说明束姓是有着悠久而纯正的“皇家”血统的。
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的《甲骨金文大字典》中,“束”字赫然在目,说明在甲骨文及金文中,早已有“束”字。金祖同《殷契遗珠》中,第402个字即为“束”字;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甲编》中,第2289个字就是“束”字。召伯簋中也出现有“束”字。“束”字在当时一是表示量词,如《舀鼎》中有“用匹马束丝”句;二是表示氏族或方国名,“束仲父簋”即如此。
根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锦前教授研究,开封博物馆收藏的三件“束仲父簋”的形制、纹饰与河南南阳市北郊砖瓦厂内西周墓葬出土的“仲父簋”较为接近,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虢季簋”尤为相近,“仲父簋”与“虢季簋”的年代为西周晚期,结合器物形制及铭文的字体来分析,“束仲父簋”的时代应该为西周末年。
如果我们不去攀虞舜这个“妫”姓高枝,仅从出土文物来看,“束”姓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很强大了,极有可能是作为一个方国活跃在中原与东夷一带,至少拥有3500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历史文献不足征,束姓从商周至秦王朝建立这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其行踪不是十分清晰,足迹难以寻觅。抑或是在诸侯争霸中被其他诸侯国所吞并,束仲父、束父辛、束父乙等钟鸣鼎食之家的后裔们都跑到哪里去了?
当历史进入到汉宣帝刘询时代,束姓的香火通过另一个途径得到了延续。
东汉末年及王莽“新”政时期,第一个真正以“束”为姓且被载入史册的人物是广的后裔孟达。
束姓人氏从北方来到南方繁衍,当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几次由战争引发的人口大量向南迁徙有关。
束姓通过这几次的举国人口南迁,大都相继离开了北方故土,来到了今天的长江流域。在今天的江苏、安徽等地,分布着大量的束姓人氏,其中尤以江苏境内镇江的丹阳,扬州的仪征、江都,无锡的江阴,盐城的射阳等地居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谱牒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论上每一个姓都有自己的家谱,同时也有本姓的郡望,由于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枝叶连接,盘根错节,自然会出现同姓同宗或同姓不同宗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以“堂号”来区别,即同一个地域同一个姓氏又是同一个血脉的,往往共同拥有同一个“堂号”。资料显示,全国束姓的堂号有很多,如:河南堂、南阳堂、补经堂、广德堂等。我的出生地在江苏仪征市陈集镇,地处扬州市蜀岗的西延地带,所以称扬州西山束氏,堂号为“广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