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析*

2017-01-30胡伯项李江波

教学与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导向校园文化

胡伯项,李江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析*

胡伯项,李江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针对当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主体价值导向不够凸显、介体管理适应性不够强、环体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学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功能、传播变异功能和渗透创造功能,同时强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益导向、价值认同、实践养成三个机制,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地生根,积极推动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转换为信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在当代中国,大学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学校环境的规划布局、对学校氛围的良好营造,还包括对校园内人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塑造培养。在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对人们思想领域产生冲击;加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渴求打破传统观念的特质,影响着其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从过去“象牙塔”式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状态。受社会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主体价值导向不够凸显、介体管理适应性不够强、环体特色不够鲜明等问题。正如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斯所说:“学校越开放,对外部要求就越敏感,从而过于轻率的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的危险就越大。”[2](P4)

(一)主体价值导向不够凸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生。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时期,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状态,这样的状态同样也存在于大学校园里。部分大学生涉世未深,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思想混乱,价值观迷茫。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大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导致其主体价值导向不够凸显,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道德观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存在消极、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比如,在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出现“抢座位”现象,在考场上出现作弊现象,在宿舍出现玩游戏、赌博现象,等等。二是在名利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追名逐利。一些大学生为了争先评优、拿到奖学金,疏远同学,恶语中伤同学甚至不惜损害同学名誉;还有一些大学生在理想抱负面前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不考虑长远。三是在文化修养方面,存在非理性主义倾向。一些大学生在课桌上、墙壁上、厕所内涂鸦,严重影响了校容校貌,其所形成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大多充斥着愤世嫉俗、消极颓废的词条,有失校园文化规范;还有一些大学生疏远名著青睐通俗,忽视提高自身修养。四是在恋爱观上,行为失范现象严重。一些大学生“脚踩两只船”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表现出极度自私、占有欲特别强,不给对方自由空间;还有的大学生抱着玩玩的态度,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极度不负责任,等等。

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与我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介体管理适应性不强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介体主要是指大学的教育、教学和培养方案等等。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由于受到社会上非规范、非道德、非健康、非自律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偏离了大学组织的本质属性,出现了介体管理适应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过度行政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学校领导不自觉地将学术组织纳入行政体制之中,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甚至教学、科研单位都按行政等级设置,从而使更多的人趋于加官晋爵;甚至一些学校领导与部分官员违规进行“权学交易”。其次,部分学校形成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一些学校为了多收学费,为了办成综合性大学,无视自己的办学条件,在师资力量欠缺的情况下,盲目扩招,“甚至发展到财经大学开设美术专业,农业大学开设音乐专业。”[3]再次,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有些学生、教授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还有一些学校在学术上喜欢近亲繁殖,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研究生招收等方面有意偏袒本校毕业生,形成学术利益小圈子。再次,社会庸俗之风侵蚀校园。大学校园本应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探索真理的神圣殿堂,是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如今却被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所侵蚀,如吃喝风、送礼风、裙带风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

(三)环体特色不够鲜明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环体是指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由于受到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趋同化。在校园景观建筑方面,部分学校盲目扩建,求高求大。只注重学校规模,不注重学校文化积淀。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突出强调了一所大学在拥有高楼大厦的同时,更应注重大学精神的气度和长远发展的高度。二是制度文化刻板化。在办学目标上定位过高,部分高校不结合自身实际盲目求高攀比。“专科想升本科,本科想上硕士点,有了硕士点的想上博士点;单科想成多科,多科想成综合,最终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4]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部分高校盲目攀比,竞相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致使高校文化日益趋于一致化。三是精神文化缺乏创造性。在校风、校训建设上,机械模仿,简单移植。在办学模式上,实行简单化一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环体特色不鲜明,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大学校园的无文化。试想如果一个大学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没有自己的创新特色,如何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如何引领社会前进?因此,我们在宣传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校园文化这种亚文化的自身特色,达到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功能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5](P28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不仅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呼唤或“倒逼”出来的产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功能、传播变异功能和渗透创造功能。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功能

价值导向功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功能,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的具体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引领中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上。理想信念导向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凝聚能量,激发动力,指导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它不是经过一两次教育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广大师生长期的、反复不断的教育,即便是已经形成也需要通过反复教育不断进行巩固,通过多次实践不断进行强化,否则,也可能因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出现动摇和改变。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他们的理想越远大,信念越坚定,所产生的精神动力就越强烈越持久。奋斗目标导向主要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发展目标进行导向,它们分别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针对高校人才培养而言,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并在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及为人民服务中有担当的可靠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目标转化为大学生的奋斗目标,这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和自身个性特点,使目标的形成富有规律性、层次性和独特性;还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向往追求,使其具有超越性,向着高层次目标迈进。行为规范导向,就是要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和要求进行导向,既体现出道德规范导向,又体现出法纪规范导向,达到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统一。道德规范导向主要通过校园舆论、自教自律的方式进行,这种导向是一种经常性、广泛性的行为导向,它充斥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法纪规范导向就是学校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强化对学生的监督、管理而进行的行为导向。这种行为导向旨在使大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预防、抑制违纪违法行为。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功能

作为传播社会文化的基本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学校的每个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学习、模仿等)获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另一方面,学校凭借各种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信息和意识形态,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达的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模式。前一种活动是学校成员的政治学习,后一种活动是学校的政治文化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过程,“不应是过去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投注,而应是一种同为信宿、同为信源的双向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6](P18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变异功能主要是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结构,使其不断发展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的是全体人民,要在校园内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充分发挥变异功能。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针对学生群体特点,提炼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于大学生的具体需求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等特点,因此,不同地区的高校还应确定符合地域特色的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如云南省高校提出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7]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社会整体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它所传播的应是社会主流文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旋律就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功能,将其主流思想通过各种路径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引导校园每个成员的发展方向,调节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冲突,创建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的氛围。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功能在于为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造就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世界进入全球化阶段,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个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思想领域的竞争也在加剧。如何抵制外来思想的入侵?如何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一批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鲜明个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为牢牢掌握国际话语权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

美国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姆说过:“任何一个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就必须紧密地围绕并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头脑里。”[9]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地灌输给中国社会每一个成员,尤其是中国青年。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0]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益导向机制、价值认同机制、实践养成机制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转换为信仰体系。

(一)在利益导向机制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P187)恩格斯也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12](P307)这不仅指经济活动,还包括政治活动和思想活动。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利益导向包括物质利益导向和精神利益导向。在我国改革攻坚期、经济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益朝着实用化、功利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满足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精神利益需求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动力来源。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景观建设也是基本需求。学校的建筑、园林、道路、花木不仅要布局合理,传递学校的历史传统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而且要方便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鼓舞师生斗志,引导其树立向善向上的文明行为。这一层次的需求在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中已然得到满足,已满足的需求不再成为激励因素,而未满足的、最迫切的、最强烈的需求则可以引发学生的动能。大学生面临的实际的问题主要有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就业问题。能否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则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深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困惑,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中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培育。如通过开展评奖评优活动,营造人人争上游、个个创先进的氛围;通过开展向特困生献爱心等活动,加强对特困生的资助工作,让每一位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通过举办读书文化节、社团艺术节等方式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只有处理好大学生的学习成才、择友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在价值认同机制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价值

所谓价值认同机制就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交往、对话、互动等方式,将学校的价值规范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机制。如果说利益导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因,那么价值认同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同时,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地选择和安排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强化他们的接受能力,使他们能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中独立思考,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自觉。学校还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兴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新兴媒体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弘扬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师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兴媒体,尤其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阵地,引领大学生自主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观。

(三)在实践养成机制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价值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创新理念,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师教书育人业绩的考评体系之中。实践养成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实践养成机制有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自觉转化为实践行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校领导要做好校园综合治理工作,逐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管理、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还应举办一些教育理论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辅导员和管理人员应组织学生举办一些文体娱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受教育者自身来说,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活动、“学雷锋”活动等,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亲身感受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激发投身社会的热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既缓解了经济压力,又塑造了自立、自信、自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大学生还应主动参加社团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争做文明大学生”等道德实践活动,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习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利益导向机制是外部条件,价值认同机制是内部基础,实践养成机制是最终目的和归宿,三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落地生根,积极推动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转换为信仰体系。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3] 睦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 .决策与信息,2004,(2).

[4] 王宾齐.迷失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张洁.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 .人民论坛,2013,(11).

[8]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

[9] Anthony M Orum. Political Socialogy[M].New Jersey:Pretice-Hall,Inc,1983.

[10]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5-0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责任编辑 李文苓]

An Analysi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Hu Boxiang, Li Jiangbo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Nanchang 330031)

socialist core values; leading;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culture

College campus cult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but also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main value orientation, the lack of management adaptability, an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School authorities should t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dissemination of variation function and the infiltration and creation function.At the same time, school 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mechanisms of campus culture namely the guidance of interests, value identity and practice cultivation to jointly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ccepted by the college students.

*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境遇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建构研究”(项目号:WKS1544)、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西高校思政课推进中国梦教育研究”(项目号:JXJG-13-1-1)的阶段性成果。

胡伯项,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李江波,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31)。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导向校园文化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