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笔下的林黛玉
2017-01-30马璐瑶徐怡然
马璐瑶 徐怡然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王立平笔下的林黛玉
马璐瑶 徐怡然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在王立平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谱曲的十三首曲目中,有三首作品紧紧围绕林黛玉的内心情感展开的,用以刻画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这三首曲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结合自己的演唱处理心得,真正从歌曲背后来理解作品,阐述这部音乐作品的价值,争取在作品的理解和演唱上更有文学性和画面感,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演唱作品。
王立平;林黛玉;《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似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书中第三回对林妹妹的描写,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病态美”是林黛玉有别于他人的一个特点,又因为她自认孤苦无依,又无人可以亲近,由此她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王立平为87版《红楼梦》谱写的十三首曲目中,《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的歌词都是黛玉在心有所感时即兴创作的,以此来表达她内心的情感,暗示黛玉将伴着缠绵郁结的情意,和着一生的眼泪,最终化为一曲悲叹!
一、王立平与红楼梦
王立平为电视剧《红楼梦》创作的音乐作品共有十三首,均以小说中与代表性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密切相关的曲、词、诗、令为词谱曲。他曾说过“翻遍整个《红楼梦》都不见一个音符,《红楼梦》的音乐创作可以称得上是无中生有”,唯一的依据就是原著。在反复推敲、仔细品味原著的创作意图与人物性格和命运之后,最终历时四年多完成了《红楼梦》音乐的全部创作,成为了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可谓是《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为黛玉创作人物插曲自然是重头戏,其中仅《葬花吟》一首就耗时将近两年。王立平曾用八个字概括《红楼梦》音乐全部作品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他认为《红楼梦》音乐应该是中国独有的,是我们想象中曹雪芹生活的年代下的音乐,因此它既不能像西方的艺术歌曲,也不能像戏曲或民歌,是《红楼梦》音乐独有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给后人的再度创作,竖起一道难以跨越的高墙!
从对原著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感受出,黛玉的形象虽不及宝钗之端庄,不及湘云之活泼,不及袭人之细心,也不及可卿之妩媚,可黛玉对于人生、命运却是看的最透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最重点描写的也是她,王立平就为黛玉创作了三首人物插曲,下面笔者对《葬花词》、《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三首曲目进行分析。
二、三首曲目分析
(一)葬花吟
1.歌词与形象分析
歌词取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音乐首次出现在电视剧第12集背景音乐中。在众人热闹的芒种节中,因昨天被宝玉的丫鬟拒之门外,便独自对着落花伤感,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处境,作出这首《葬花词》。《葬花词》在原著中共五十二句,王立平在创作时选取了其中的二十七句作为《葬花吟》的歌词,重新编排进行歌曲创作。前四句为女声合唱,从一年三百六十日开始为女声独唱,歌词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黛玉望着满天的落花,心疼它们花落后无人怜惜的命运。第二段从“花开易见”开始,变成女声合唱,黛玉有心葬花,却寻不到花儿的尸骨,想到自己以后也可能会是这样的宿命,不禁心情郁结。“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想要寻找香丘埋葬,不如用锦囊装下这些花,埋葬于泥土中,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第三段“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变回女声独唱,黛玉借花喻人,由花的归宿联想到自己将来的命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再现,不甘屈服,向天发出第二次的扣问,此处达到歌曲的高潮。最后“试看春残花渐落”,到春尽红颜老时,将再也无处寻觅曾经的美好,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曲调从一开始的娓娓道来,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两次强调,也正体现了黛玉不甘心命运如此的向天发问,但终究敌不过世俗偏见与身份,再到最后只能静静的看着红颜老去,却无力挽回的哀叹。而这正是王立平在研究创作时灵感突现,想到了曹雪芹受屈原影响很深,以屈原的《天问》作为切入点,可以更好的理解曹雪芹对于黛玉的描写。
2.演唱与音乐分析
该曲为回旋曲式结构乐曲,4/4拍,旋律主要由197 6 5 6五个骨干音构成。前四句用女声齐唱描绘了一幅漫天飞花的景象,从“一年三百六十日”开始,重复前四句的旋律,由女声独唱,和之前的齐唱形成对比,仿佛一位女子缓步出现。其中频繁地运用附点,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将悲伤的情绪逐渐累积。接着“花开易见”以合唱的方式演绎,旋律大跳八度后渐渐平稳,像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在描绘葬花人因寻不见花瓣而偷偷哭泣的场景,也是在为后面情绪的爆发做铺垫。随后用合唱引出与高潮点相同的“天尽头”三字,加深听者印象,然后第二次的“天”字突然一个从69到19的十度大跳,从低头默默流泪突然到昂首问天,将积攒在内心多时的悲痛瞬间爆发。“天”字出现在强拍,延长三拍,表现内心由悲转怒的呼喊,“尽头”二字紧随其后,一气呵成,直敲人心。而第二次的问天仿佛因无人理解,音量逐渐弱下来,重新进入了孤独的绝望感。最后的女声独唱,旋律较之前高八度进行,演绎全曲最后的悲音——“花落人亡两不知”,是黛玉把花同自己的境遇结合起来,预想到一切的美好终难逃幻灭的悲惨结局的呐喊。笔者认为本首歌曲在演唱时情绪的发展应像墨水滴入水中,慢慢晕开,渐渐沉溺于其中的感觉,把握一种内心有万般思绪却无人可以诉说的孤独感;而高潮不应全部放开,像是悲痛到极致,用无力控诉的绝望感,以“收”着的状态演唱,更能表现出黛玉再也无力挣扎的痛苦。
(二)题帕三绝
1.歌词与形象分析
歌词取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音乐出现在电视剧第15集。宝玉挨了父亲的打之后,害怕黛玉伤心,便托晴雯以送两条旧手绢为名,前去问候,林黛玉深受感动,一时五内沸然,提笔在帕上写下这三首绝句,借诗词表达对宝玉的爱怜。王立平用凄切哀婉、缠绵悱恻的曲调,表达了黛玉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宝黛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如果说《葬花吟》是黛玉对自己身世、命运、青春的哭泣,那这三首绝句则是为知己而流泪,被爱情感动而流泪,自此后她与宝玉消除了猜疑和误会,再也没有似以往争吵生气过,多了理解与信任。三首绝句都以“泪”为中心,照应了曹雪芹对黛玉“还泪”的安排,其中运用湘妃哭舜的典故暗指黛玉对感情的忠贞(黛玉又称“潇湘妃子”),也透露出她对未来深深的担忧。这三首绝句对仗自由、一气呵成,第一句“眼空蓄泪泪空垂”中,两个“泪”字连在一起,再加上一前一后的两个“空”字,奠定了全诗乐中有悲的基调。而在第二、三首诗中,全文无一“泪”字,却用“点点斑斑”“面上珠”等词,将黛玉落泪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2.演唱与音乐分析
在表现这首作品时,不能演绎得太过凄凉,而应在其中暗藏找到知音的喜悦之情。因为此时的黛玉不再是孤身一人,她有了可以托付的对象,这是值得开心的事。歌曲为宫调式,4/4拍,中速。三首诗分三段演唱,每段均为起、承、转、合的结构,三段的旋律相同,情绪也保持平稳。歌曲使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仅波音就出现了十三次,使音乐更加生动。前两句多运用了××××的均分节奏,又结合附点和波音的使用,避免了旋律的单调,有千回百转之感。在“转”句中,音域被拉宽,旋律稍有起伏,四个小节中,有三小节都使用了×.××× ∣× - 的节奏型,增加了旋律整体的律动感。而“合”句则以强拍上的休止开始,突出了黛玉因“泪”哽咽的形象。最后的“悲”字一唱三叹,曲折婉转地延续了四个半小节后,回归调式的主音,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整首作品。歌曲旋律大致围绕“5”上下颤动,细致地刻画了黛玉在面对宝玉的爱意时欲言又止、哭哭啼啼的场景,其中多又结合了传统戏曲的韵味,使之更加贴近中国听众的审美。演唱时要认真处理颤音、连音滑音等装饰音之间的连接,把握本首作品独特的韵味,整体要演唱得连贯、流畅。
(三)秋窗风雨夕
1.歌词与形象分析
歌词取自《红楼梦》第四十回,音乐出现在电视剧第19集。黛玉的病情日益严重,宝钗的关心使她感激之余,产生对自己平日多心的悔恨。在看了《秋闺怨》、《别离愁》等词后,不觉心有所感,于是仿照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格,写下了《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原著中这首诗共二十句,王立平选取了其中的十二句作为歌词,在这十二句中“秋”字共出现了十次,渲染了秋夜风雨凄凉的气氛,而在这凄凉中更夹杂了黛玉的辛酸与苦楚。歌词分为三段,每段的大致结构为起、承、转、合,分别对应四句中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其中每段又各自有一个尾声,重复“助凄凉”、“无雨声”、“窗纱湿”三处,有欲说还休之情。全诗着重表达黛玉的悲伤和对病魔的无奈,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使黛玉独自对着秋灯感伤的场景跃然纸上。
2.演唱与音乐分析
这首作品没有了《葬花吟》的孤高,也没有《题帕三绝》中对爱情的期望,更多的是因病情日益加重而产生的消沉和颓废之情。此曲在结构上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调式采用e羽雅乐七声,凸显了作品的民族韵味。歌曲以均分的节奏弱起,强拍的音延长三拍,瞬间将听众引入黛玉的内心,而后的“惨淡”则运用十六分音符2326一字多音的快速进行,营造了悲凉的气氛。第二句紧承第一句的节奏音型,并将音域扩展到十二度,将情绪逐渐地推进。到了第三句高潮部分,第二个“秋”字为全曲最高音19,音量达到最强,同时旋律被拉长,显得更加凄楚。三个空拍后,声音渐渐弱下来,并再现前两句中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前后呼应。歌曲最后两小节在感叹的“啊”后,再现第四句的后三个字,此时如果能在演唱中略带哭腔,则更显情感的真切。作曲家在歌曲中多次运用二度和小三度的下行音程,仿佛黛玉再也经受不起这秋风的折磨,让听者不得不为之叹息。第二、三段与第一段的旋律相同,在演唱上要注意把握三段歌词不同的重点,强调不同的感情,才能表现出黛玉一波三折的内心情感。
三、结语
王立平倾尽才思和心血创作的《红楼梦》音乐,将音乐艺术和古典诗词融为一体,不仅在风格和思想上都与原著都保持了高度统一,其民族性的音乐语言也顺应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使之成为了人们“红楼记忆”的一部分。希望本文能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葬花吟》、《题帕三绝》、《秋窗风雨夕》三首作品的文化内涵,更准确地把握林黛玉的人物情感,同时为作品的演唱及二度创作提供一些启迪。■
[1] 龙音希.独家披露电视剧《红楼梦》音乐创作幕后的故事 王立平将《葬花吟》谱成“天问”[J].北方音乐,2007,04.
[2] 孟凡玉.《红楼梦》音乐史料考察[J].中国音乐学,2004,02.
[3] 李春萌.音乐与文学合璧——从王立平与《红楼梦》说开去[J].芒种,2012,17.
[4] 章佳.电视剧《红楼梦》歌曲分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
[5] 蔡志妮.浅谈《红楼梦》音乐的风格特征[J].黄河之声,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