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分析

2017-01-29禹懿洋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
关键词:张良苏轼散文

禹懿洋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分析

禹懿洋

长沙市实验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其散文的成就,不仅在于自身的努力和天才,也有历史因素的影响。苏轼的散文擅长议论,实现了思辨化的高层次升华,集中了北宋时期散文的历史特色,代表着北宋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散文;艺术特色;分析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其在散文领域有相当高的造诣,所写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畅达、自然,在我国散文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苏轼写的散文主要分为三大类,主要散文类别包括书序与记、随笔、政史论。其内容非常丰富并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当时掀起很高的文学浪潮,达到了散文艺术的最顶峰。

一、文章内容实用,语言通俗易懂

苏轼的《谰买浙灯状》就是一篇具有实际性内容的散文,其言语措辞得当,是劝谏宋神宗的文章。该篇文章开门见山的写宋神宗减价买灯,目的是为了正月里放灯,散文中出现这样的描述语句:“以耳目不急之玩,而夺其口体必用之资”,对于宋神宗的这种行为,苏轼又写道“卖灯之民,例非豪民。举债出息,蓄之弥年,衣食之计,望此旬日”。这几句话言简意赅的表现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深知百姓生活的不易,也从侧面表达出宋神宗的不为民着想,不体察民情的思想,但为了更好的表达出这种情感,苏轼又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指出皇帝是人民的父母,只能够高价买,怎么可以压价购买呢,担心皇帝用买灯其实没什么用处来搪塞,就又指出“知其无用,何必更索?恶其厚费,则如勿买”。这样婉转的指出皇帝不应该低价购买灯具,使得皇帝没有寻找借口的理由,且在最后延伸出更深的意义,指出:“内帑所储,孰非民力?”一切游玩都应从简,不然劳民伤财,受苦的还是老百姓,借买灯来引申出百姓疾苦,劝谏皇帝体察民情,使得文章内容上充实、实用,语言上措辞有当、通俗易懂。

二、思想宏远,讨论内容通俗易懂

刘熙载用‘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论’来形容苏轼的散文艺术特色,说明其文章思想的宏远。如在《留候论》中,苏轼评论张良因为有忍小忿的思想,才有成就大事的能耐。最终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张良之所以有这种思想,传说是黄石公教他的,黄石公让张良将其鞋子脱掉又穿上,来考验张良的忍耐力,考验过后赠予其《太公兵书》,传说,张良就是依靠这本书辅佐刘邦平定天下。

苏轼在写《留候论》时,将这一故事的传奇色彩抛出掉,从人事上找张良成功帮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原因。在《留候论》中,开头即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开门见山的讲出豪杰皆是有过人之处的,也在此处埋下伏笔,为下文原因做好铺垫。接着就对过人之处进行分析,匹夫被侮辱,拔剑反抗,这种行为并不是勇者,勇者是指面对屈辱仍然能处事不惊,忍受得了屈辱的人,必能成就大业。这也是衡量留候的一个标准,也是张良之所以可以成功的原因,苏轼在写文章时能够想的深远,所以内容常常出乎人意料,在《留侯论》中,苏轼还特地分析了张良刺杀秦王的事情,利用历史事件和生活作旁证,来证明了开头提出的论点,成大事者有过人之处,也分析了项羽败刘邦胜的原因也在于忍与不忍之间,这种单一的讲述往往没有事实依据,但是他却应用旁证的手法来证明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苏轼在写《留侯论》时,利用比喻、旁证、历史事实证明自己的设想,使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将读者渐渐带入所表述的观点中。苏轼的一些史论文都是开头开门见山的提出论点,后面的内容再以此论点展开论述,做到有理有据,将讨论的事情展现给读者是清晰的,明白易懂,如《韩非论》、《乐毅论》等。

对于苏轼文笔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开门见山,在文章的开头就吸引读者,且言论精辟、言简意赅。例如在《贾谊论》中,开头就直接写道“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像如此通俗易懂的语句是苏轼经历过许多事情,从各种看过的书籍里高度概括这一句经典的语句。第二是开头精辟的言论是为后面的文章做铺垫。虽然文章前后照应,但过程却是千变万化,不会生搬硬套。例如《贾谊论》中,使用感叹的语气:“惜乎!贾生王者之佐(才),而不能善用其才也。”,呼应题目,自然引出下文,写法自然,文笔流畅。

三、文章局部跌宕起伏

苏轼的散文气韵灵动、洒脱自如,这在他的游记类散文中表现的十分突出。在《超然台记》中,开篇作者就一语道破,在第二段,为文章的议论部分,苏轼从反面进行论理,对常人世界的悲悯人生进行了感慨,在第三段中,则采用了记叙的方式,作者通过对自己人生事例的描写,引申了主题。此外,苏轼的散文,还具有跌宕起伏的特征,在《超然台记》中,开篇两端描写了对物的议论,从反面进行切入,牢扣主题,夹杂着记叙类的描写。苏轼在《文说》里这样评论自己的散文:“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四、结束语

苏轼写的文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出的内容深刻有力,语言上通俗易懂,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见解独特,写法明了,使用表现手法恰当有力,其成就奠定了苏轼在散文史上的历史地位。

[1]赵桂珍.苏轼散文用典简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

[2]杨胜宽.说苏轼论体散文——苏轼散文分体研究系列之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杨胜宽.论苏轼的记体散文——苏轼散文分体研究系列之二[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4]丁俊丽.从“道学”内涵的差异看韩愈、欧阳修、苏轼散文风格的不同[J].宜宾学院学报,2007(02).

I

A

1006-0049-(2017)22-0126-01

猜你喜欢

张良苏轼散文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从善如流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张良受书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张良拾鞋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