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启示研究*

2017-01-29朱金玲

山西青年 2017年2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朱金玲

儒家修身思想对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启示研究*

朱金玲**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实属道德教育的范畴,即学习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它是提高个人道德涵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德育的题中之义。当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缺少文明礼仪、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修身思想有许多内容仍适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儒家修身思想;大学生文明修身;启示

一、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是包含在道德教育范畴内,在阐述道德教育的概念之前,先对教育有所了解。《说文解字》做出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认为教育是使人为善。在《礼记》中,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即教育者,本身心底存善,对于学生存在过失之处积极进行引导和匡正。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的理解,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非常看重的内容就是通过教育来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从范围上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道德教育泛指社会对社会成员施加的一切道德影响,而狭义的道德教育则特指学校道德教育。[1]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情感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2]道德意识的形成是需要大环境的潜移默化和小范围有重点的培养,所以从广义来说,所有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会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可称为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分支,即框定了目标人群,又对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锁定,更具针对性。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与于培养大学生将社会规范的行为、文明的道德品质内化为学生内心的真正需要,从而促进大学生全身心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文明优雅的行为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干实事的真本领。

(二)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中国发展的生力军,除了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其品德情况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新闻媒体时常曝出一些大学生道德示范现象,总能触发大众的神经,引起社会的热议。正如莱莘所说,我们谈论得最多的是我们拥有得最少的德性,我们学会认识他们的价值是因为我们感到它们的缺乏。这突显出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指引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无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反而是他们走上歧途后最有利的帮凶。正如董仲舒说:“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辩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耳。”[3]大学生只有努力提升道德素质,礼让他人,帮助他人,减少人际间的矛盾和纠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对于社会而言,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青年成长成才尤其是青年人修德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就在2016年,浙江省浙江省委教育工会、团省委、省学联在全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专题活动,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这些无不体现出当前国家对大学生文明修身的重视程度。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明修身情况,也会唤起和调动更多的人们对文明修身的重视和遵守,对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儒家修身思想在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中的启示剖析

我国对文明修身的研究历史比较长,可追溯到先秦,教育家和思想家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文明修身,儒家修身学说更具代表性,其修身目的是为了塑造理想人格。时代虽然变迁,儒家修身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之处。

(一)重视内因,树立志向

大学生作为主体,他们自身是否形成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人生三观,对于他们的行为举止将产生重要影响。《说文解字》里将“志”解释为“意”,即心之向往。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树立志向,孟子认为有无志向是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准之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志已。”足见他对树立志向的重视。朱熹强调“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人只有先明确志向,才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王阳明对树立志向的重要性也有清晰阐述,他认为“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定也”。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集中全部精力朝着人生目标勇往直前;“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4]没有目标的人,就如同无舵之舟,在茫茫大海上不知何处是去处。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将人生目标设置在功成名就,于是导致一些个体为了达到目标“不折手段”,在社会上形成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不良风气。树立远大的理想,尤其是树立道德理想,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文明修身的重要性,并且把它当成自己努力的目标,他们才会在实际行动中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因此,在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志向的培养。第一,作为德育老师,要对于文明修身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的阐述,深刻阐述有德行之人在社会中是如何受到他人的欢迎,让学生感受到文明修身的必要性。只有帮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理解文明修身对其一生的影响,他们才能真心地接纳,并且愿意付诸经历去追求。对于同学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符合文明修身的要求,教师要积极予以表扬,形成正循环,从而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设定目标应该有层次。提升文明修身素养,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逐渐内化、慢慢提升、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目标的设定,可以考虑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目标是用行为规范约束大学生,让他们校园内行动是符合文明修身的要求,表现出大学生该有的文明礼仪举止;对于社会上的现状,拥有正确的道德情感,能够做出正确的认知判断,不会黑白颠倒、是非不分,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更高阶层的目标应该是逐渐脱离外在的约束,将文明修身的行为内化为内心的需求,发自内心地做有道德的行为,逐渐构筑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三观和人生目标,成为真正的道德自律者。

(二)知行合一,重视实践

道德教育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达成知行合一,掌握理论不难,形成认知判断不难,真正难的是学生个体能够从内心深入去接纳,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当今社会存在许多大学生,思想上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但是往往难以将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甚至认为“别人都不遵从,我就一人遵从我会吃亏”的偏见,因此,文明修身教育关键点如何将思想意识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孔子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在强调以行为本,他一再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内心坚守仁义,才能外化为礼仪的行为,二者不可分离。《荀子·劝学篇》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应该做到每天学习且反省自己,认知上是智慧的并且行为是没有过错的,知行都符合要求才能是君子。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只有先有明确认知,才能转化为行动,“论轻重,行为重”。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是不可脱离的,如果只是意识上知道,却不去做,这并不是真正的认知。

纵观儒家先哲的学说,对知和行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也认为两者是不可以完全相脱离的。要将认知付诸于实际行动,除了加强认知教育和引导之外,也要重视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品德课,将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去培养学生文明修身的习惯。学校可以和街道、社区、福利院等单位结成合作关系,要求学生定期担任义工,累计工时,纳入考核,作为他们课程的成绩依据之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善”行为所带来的内心喜悦,这种满足的体验会激发他们再次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对他人保有善意的人,对社会也会多一份责任感,这些将会引导他逐步提升文明修身水平。其次,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珍惜生活中每个实践的机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自己有所约束,于细微处培养文明修身的意识,从而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具有文明修身的良好典范。

(三)教师先行,以身示范

儒家强调老师在传授知识时要以身示范,用实际行动展现道德魅力。荀子说:“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5]身正为师,老师应先端正自己的行为,才能引导和启迪学生。孔子强调身教非常重要,他认为即使是统治者,要想安民治国也应提高自己道德修养,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这种思想也是强调身教示范的重要作用。孟子也认为老师自身不正直,就无法教导他人正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7]。用言语去教人实践仁德,比不上用仁厚的行动去以身示范所具有的感染力。“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其意是作为老师,应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身正才能正人。韩愈认为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提升学问、修养德性是首要职责,应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示范。

在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教师以身示范作用。第一,从高校角度讲,应多方面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引进教师时除了重视专业背景和和教学能力外,要加强对其道德品质的考察。学校应定期开展师德培训,让教师深刻认识到为人师表的责任。同时,应制定明确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反馈同事和学生的评价,将教师的道德品行也纳入到年终考核中,通过加强外在约束来提高老师的责任意识。第二,教师应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任。纵观历史,儒学的起信力量往往源于施教者的人格感召和受教者的善疑会问。[8]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大学生会对其产生质疑,甚至会怀疑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人民教师,要增强自身教书育人的担当意识,在教学中能够带头立德,严于律己,以善待人,勇做表率,力作道德楷模,同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教授专业知识之外,要注重为人处世的引导,用言行感染和培养学生。

思考我们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加强环境教育等隐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青春叛逆期,若是过分严苛地要求他们去做什么,反倒会适得其反。所以,加强隐性教育,反倒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从学校教育而言,校园环境的创建,使学生在校园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环境包括实物环境,比如雕塑、建筑、园林、横幅等,都应该成为道德文化熏陶的重要媒介,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在接受教育,都在进行修身感悟。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在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道德修身的引领,专业课程不该成为只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教书和育人的工作应该相互融合,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大学校园环境中的人,也是隐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忽视对他们影响力的重视,教师、职工、朋辈学生其实都是在相互影响,因此,学校应通过全员育人将社会公德教育深入渗透到广大学生中。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往往能事半功倍。最后,从社会大环境而言,应该社会齐心,借助社会大众媒体、社会文化氛围等加强文明修身教育。渠道的丰富性、层次的多元化、人员的全覆盖,都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明修身的水平。

[1]席彩云.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27.

[2]朱贻庭.伦理学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5-86.

[3]苏舆.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257.

[4]王守仁,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译.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74.

[5]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21.

[6]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0:391.

[7]刘兆伟.孟子译评[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7.

[8]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86.

[9]安德义.论语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0:546.

[10]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96.

[11]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3.

*2016年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会科研项目(XGNH2016-S11)。

**作者简介:朱金玲(1988-),女,汉族,硕士,讲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22-0028-02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文明道德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