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探索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2017-01-29尹志
尹 志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探索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尹 志*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工作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只有让传统管理方法搭上信息化的快车,才能实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整体提升。文章分析了信息化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意义,以及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以大数据为中心,把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两条主线相结合,树立大数据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对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模式的思路探索。
信息化;高校;资助;新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工作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历来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资助工作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公平性的重要保障,这是一个惠民工程,做好了不仅对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有极大地帮助,更对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政策保障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因为贫穷而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多方位多举措保障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机会。但是,随着高校人数的逐年递增,贫困生数量也随之增长,加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进而带来贫困生资助方面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成为了摆在高校资助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难题。
一、信息化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整个学生工作信息化进程
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审议通过“十三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国家信息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规划[1]。加快信息化发展,促进资源互联集成、高效利用,这是中央“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学生资助作为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保障性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否实现信息化,这关系着整个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有利于减轻辅导员日常工作负担
目前在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靠辅导员身体力行来完成,涉及到的表格数据还是靠辅导员机械的制作。以国家助学金的发放为例,高校各院系每年从接到助学金发放的通知到汇总表上交时间不足半个月。时间紧,数据量大,稍有不慎就会出错,这也造成了各院系和学校工作效率的低下。建立信息化的资助体系,不仅可以把资助工作落实到边到角,确保汇总数据的准确性,更可以大大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建立动态化资助体制机制
目前资助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和资助的绩效性评价工作。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许多高校建立的贫困生档案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不具有动态化。建立了以信息化为依托的资助体系,不仅可以建立动态化贫困生档案库,还可以动态掌握学生所有资助历史,这为合理分配奖助学金名额以及跟踪评估资助绩效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在政府、社会和各高校共同努力下,目前基本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然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依然不容乐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一)助学货款中存在的问题
1.申请贷款过程过于复杂
助学贷款本是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但学生在实际申请过程中往往出现因申请程序复杂而主动放弃申请的情况。因具有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资格的一般都是县级资助中心,加上学生申请生源地助学货款要求申请者本人和共同借款人都要亲自到场,这对于偏远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路程远或者监护人长期在外务工,客观上增加了这部分申请者的申请难度;同时,在申请过程中资助中心要求学生递交申请材料以及各项证明材料不允许采用传真的形式进行。这一些特殊情况往往造成偏远山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助学贷款带来的帮助。[2]
2.贷款数额各地存在差异
国家规定,学生每人每年最高可申请8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这里我们暂且不论有些特殊专业学费远不止8000,仅以作者近几年的资助工作实践来看,部分地区在发放申请贷款数额时要求只能贷学费部分,远远没有效解决学生所需。实际上,有部分学生仅仅获得了学费部分的贷款,住宿费和生活费依然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障碍。因此他们在校期间不得不从事校外兼职、勤工俭学的活动来赚取住宿费用和生活费用。这对于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来说,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都很大。
3.诚信意识相对薄弱
在整个社会诚信意识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学生的诚信意识相对薄弱,使助学货款不能按期偿还。国家对还款虽然有严格规定,但在实际案例中,学生往往急于毕业找工作,没有及时按期偿还贷款,等到需要征信记录等涉及诚信信息时,才知道利害关系。湖北省某高校就曾出现过因未及时偿还贷款而造成银行不良信用记录,最终付了首付却无法办理房贷的案例。
(二)奖助学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自己所在学校历年来资助工作的总体分析,以及对校院两级资助管理部门工作机制和工作人员的访谈,作者发现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贫困生认定困难
资助的核心在于确定被资助的对象。在具体资助工作中如何认定、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真实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并区分出学生的困难层次,对于资助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大多数高校多以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学生是否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消费状况、同学老师的日常观察、是否从事社会兼职和勤工俭学等作为依据。这种认定方法只能作为认定贫困生的大致参考,但无法真正区分贫困等次,甚至还可能在客观上影响学生的诚信价值观。
2.资助工作体制机制不畅
资助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就作者最近几年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来看,各院系从接到文件通知到上交汇总表格,前后大概只有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需要组织好评选工作,并及时准确的上报数据,本身就已经很困难。再加上许多高校辅导员队伍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因此造成资助工作整体效率极其低下。
资助工作公开性透明性不够。部分资助工作人员由于考虑学生信息安全、学生自尊心、学生活动场所分散、信息公开渠道未完善等原因并没有大范围公开学生资助结果,出现层出不穷的投诉举报事件。其实从大部分投诉举报的处理结果来看,信息的公开程度不够往往是其主要原因。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单位确实存在违规操作,有的学生也确实存在不平衡心理。
3.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资助工作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测评机制,我们往往把资金发放到学生手中就结束了。至于资助资金的发放是否合理,资助资金的使用过程是否恰当,资金的使用是否对学生学业或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并没有被及时关注。还有部分学生在获得助学金以后将资金用在请客吃饭、购买电子产品或者奢侈品等方面。这不仅违背了助学金的设置初衷,还严重造成学生不平等心态的扩大化,极其严重阻碍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建立。
另一个方面,目前助学金实行的是按名额来分配到各院系,这种分配方式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保证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资助,这恐怕还有待商榷。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探索
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3]代表着党和政府对高校学生发展保障性政策体现的学生资助工作,只有搭上信息化的快车,才能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种意识”的机制,努力开拓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以大数据为中心
“大数据就是大规模数据或海量数据,大数据就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的采集、存储、分析、整合和控制。”[4]高校运用收集到的大数据可以科学合理的分析学生的消费情况,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库,提供不和学生个人课程相冲突的勤工俭学岗位。在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相对完善的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学生的资助情况全部被记录,这就为合理分配资助名额提供了参考,也为建立惠及全部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同时,运用大数据可以逐步建立起资助工作和学生学习成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资助工作效果提供了可能。大数据系统的建立,使得原本需要辅导员亲自收集的零散信息变得有序化,资助管理工作人员只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策的广泛宣传、评选程序和操作要求的规范化、资助效果的最大化上,以前需要辅导员手动完成的档案库建立、表格数据上报汇总等工作全部交由电脑完成。这样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又保证了辅导员工作效率的高效性。
(二)牢牢把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两条主线相结合
教学和学工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两条主线。传统的观点把教学和学工相分离,最终造成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都没有得到充分提升。因此,我们应当把教学任务和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依托大数据综合开发学生课程,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之中。就资助工作而言,在教学和学工两条主线相结合的情况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引导比学生工作者有意识的大规模教育学生效果更好。
(三)牢固树立大数据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化与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机结合,最关键需要人的参与。这里的人既包括管理者和服务者,也包括被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在信息化背景下,无论是管理者和服务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应当树立大数据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作为管理者和服务者,高校的教职工应当积极学习互联网知识,应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建立大数据概念,进而建立覆盖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与被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建立联系,才能了解和认识到管理和服务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和服务。作为被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学生,由于比较容易接受新媒体和新技术,他们已经或多或少的被大数据网罗。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但是,无论是信息化还是大数据,都需要人的广泛参与。因此,作为生活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树立主动参与意识,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有人说,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信息化在给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把学生信息暴露在网络上,给学生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提高网络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确保学生的信息安全。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在平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总的来说,信息化只能是资助工作中的工具和手段,并不能代替资助工作的全部。作者就曾将资助过程信息化和自主结果公开化相结合,把全院各班级资助情况公示到每一名学生,开创出了可推广到全校的资助工作模式。诚然,学生资助工作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方面,比如资助名额的分配、资助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资助效果的合理评价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但是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和发展,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个学工人不断探索,这些问题一定会找到有效对策。信息化带给我们的既有便捷也有挑战,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信息化对高校学生资助的有利方面,把学生资助这个“国家大事”做好做实。
[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http://www.cac.gov.cn/2016-12/08/c_1120075186.htm,2016-12-08.
[2]刘晓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
[3]习近平.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 02/27/c_119538788.htm,2016-04-18.
[4]张瑜.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论析[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2).
[5]何文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3).
[6]董国强.新阶段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尹志(1986-),男,湖北黄冈人,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D90-4;G
A
1006-0049-(2017)22-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