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云南彝族刺绣传承人的培养

2017-01-29杨雁楸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商业化刺绣彝族

□杨雁楸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一、云南彝族刺绣的传承危机及原因

彝族主要生活在大山中,特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及审美意识。对于年轻姑娘来说,是否具备挑花绣朵的娴熟技艺关系到了身边人对她的评价,甚至关系到了能否找到好的婆家。在生活节奏缓慢的农业社会,人们有充足的时间为自己准备精美的衣饰,一套衣服花费三五年工夫不足为奇。现在,交通、通信发达,商品流通较快,市场上很容易买到价格便宜、简便美观的衣服,自产自用的传统也就没落了。

二、彝族刺绣传承人的培养方式辨析

1.建立生态圈保护区,延续原初的传承方式

建立生态圈保护区,延续母女相传、口传身授的方式,这种说法听起来很完美、很有问题的针对性,但实际上不宜操作,也不可操作[1]。现在,全人类都在共享新技术带来的成果,我们没有权利让自己独享社会进步的好处,却要求一部分人停留在固有的生活环境中,放弃与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

在文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把某个村寨、区域同外界隔断是不可能的。即便在交通不便的偏僻之地,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也已被打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每个人不论身在何处,都浸泡在了全球共享的信息环境中。审美教育标准越来越趋同,大众传媒更为审美单一化、流行化推波助澜。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保护区圈不住的,原初的刺绣传承方式自然也保不住。

2.通过建立民族文化传习馆(班)培养传承人

民族文化传习馆(班)的运行理念不尽相同。一种传承方式是坚持“纯正的原生形态”,音乐家田丰创办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就践行了“求真、禁变”的原则。传习馆远离城市,民间艺人、学员都是从偏远的村寨招募而来的,从艺人员不得随意接触外界,远离现代媒体。这一探索实践在1999年前后赢得了颇多赞誉,却也因文化传承脱离了滋生的土壤,“犹如把鱼拿到陆地上去养”而受到了诟病。另一种传承方式是由学校、文化部门开设民族文化传习馆(班),以学校教师、民间艺人为师资,学员则由村寨农民或在校学生构成。这种培养方式更开放一些,也更成规模,提高学员技能的效率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同样脱离了民族文化的土壤,只能解决一部分技术问题,无法保证学员学以致用来担当传承人角色。

3.商业化促进传承人增长

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活出路,除非刺绣技艺能帮助养家糊口,否则人们无论会不会这项技艺都没有做传承人的动力。从调查情况来看,商业化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刺绣。比如在石林县,仅普氏刺绣厂就带动了两千多名彝族妇女加工绣片,可见商业运作对刺绣行业的促动力量[2]。

但是,商业化也会带来传承恶性变异的问题,在旅游区等刺绣产品热销的区域更是如此。有的村民把自家的房子出租给了外省商家作为刺绣品的生产车间,商家或大量使用机器辅助生产,或拼凑缺乏民族文化根系的绣品,导致刺绣市场鱼龙混杂。一些纯粹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现象稀释了民族文化或者让民族文化得到恶性变异。从表面上看,刺绣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这里边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还是个未知数。

三、彝族刺绣传承人培养的改进措施

1.多方面协调,营造适宜民间传承人的当代生存环境

要让更多的刺绣传承人出现单靠传授技艺是不行的,还存在是否愿意继续从业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协调开发经营者、监管部门、刺绣协会、设计师,营造适宜民间传承人生存的当代环境。

开发经营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经营活动给村民解决绣品的出路问题,引导更多的人从事刺绣生产。他们或创建公司,或投资建厂,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兼顾产品质量。一个彝族刺绣企业可以生产多种档次、规格的产品,但总体要有产品的内在民族文化特性,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胡乱拼凑。设计师接受过现代学院美术教育,掌握了艺术设计的规律及审美时尚,同时深谙民族文化之道,为将民族文化做出合乎逻辑的创新奠定了基础。这样一来,绣娘在为工厂干活的时候,无论是生产传统绣品还是依照设计师提供的样本进行操作,都是在传承民族文化的框架内工作的。订单充足、报酬丰厚,彝族女子在家绣花就能够达成预期收入的目标,她们也就没有必要外出打工了。

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刺绣协会要做好宏观调控、方向引导等工作,特别是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彝绣恶性变异。政府监管部门、开发经营者可委托刺绣协会在当地招募学员,由刺绣能手传授技艺、研修提高,学员一经考核合格便授予证书。刺绣协会还可以组织观摩会、竞赛活动,促进传承人技艺的提高。持证上岗是绣娘接单的基本条件,技术精湛、信用良好的人则有更多被派单的机会。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刺绣的质量也有了管控,无序、无规则竞争基本不可能存在,这样绣娘就会潜心绣好每一针,从而成为彝族刺绣真正的传承人。

2.培养新型传承人要注意打通学院与民间的知识体系

挂靠高校的传习馆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新型的传承人。从长远发展来看,新型传承人是推陈出新的主力军。他们有系统的人文、美术知识,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一部分传承人还会成为设计师,但他们缺乏对民间文化的直观体验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所以,培养新型传承人必须打通学院与民间的知识体系,以便他们既坚守住民族文化传统,又能为彝绣注入新时代的因子,使其在参与全球文化的对话中得以生存发展。

学院已经有了一整套的美术基础训练和创作实践体系,需要加强的是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从宏观知识结构来说,美术类学生普遍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史、文化人类学等知识,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及其美术传统可以避免在设计创造中偏离民族艺术的文化特性。

结语

彝族刺绣传承人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技能的问题,它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努力协调各方力量,营造适宜民族民间艺术生存的当代环境。

猜你喜欢

商业化刺绣彝族
彝族海菜腔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清新唯美的刺绣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