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崂山道乐的历史渊源

2017-01-29张俊侠

山东档案 2017年4期
关键词:崂山曲牌道士

文·张俊侠

崂山道乐的历史渊源

文·张俊侠

崂山是全真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座名庵”的记载,崂山太清宫自西汉建元元年张廉夫创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崂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乐从南北朝起至今,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是人类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崂山道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神仙方士琴瑟吟谣、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等多种音乐素材而成。至南北朝时期,十方道首寇谦之创编“祭祀”“祈祷”“度亡灵”等坛场经乐,并定了殿坛功课经韵曲牌《大澄清》《小澄清》《大赞》《小赞》等四大经曲,崂山宫观也开始沿用。据《山东省志·宗教库》和《即墨县志》记载,这一时期,著名经学家张祖恭到太清宫创办“康成书院”,传播经文和经曲,张祖恭是崂山较早的经乐始祖之一。

据《山东省志·宗教库》载,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到崂山旅居时,共创《清平调》。同时,他们还把江南道家用的十方大型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给崂山各庙。唐朝时期,崂山道家的经曲内容已很丰富。

据《道藏》载,金章宗昌明六年(1195年),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到崂山各道场讲道传戒,传播道教十方经韵曲牌。据《玉音法事·玉清乐引》载,丘处机于南宋大安已巳年(1209年),在崂山将唐宋流传下来的《三涂五苦颂》八首进行了改编,合成一首,更名《三涂颂》,成为崂山道教曲牌中殿坛经曲之精华。丘处机西行后,据《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田青主编)载,太清宫道长刘处玄(刘长生)在创立随山派之后,静居太清宫数十年,继承了崂山的传统经韵,并对经曲内容进行了较大的充实和改革,特别对圣诰类韵曲作了系统的规整。他在太清宫的功课经曲中增加了晚坛经韵曲牌《青华诰》,韵曲吸收了江南子夜吴歌的韵味,曲调清新幽雅,抒情性强,有浓郁的江浙昆剧音乐色彩,形成崂山道乐的一大特色,后被崂山各教派称为“十方南韵”。

据《仙乐风飘处处闻——中国重要宫观道乐》(蒲亨强著)记:清净派创始人女道士孙不二于金大定十四年,隐居明道观和白云观,其精工书,善琴棋。孙不二作诗《子午钟》,并给该诗谱上曲子,由此产生了全真道三大经韵之一的“崂山韵”,此曲谱在明代被金山派道士称为《崂山吊挂》谱例),并传唱至今。她留下的韵曲、道歌和琴曲被崂山道士称为“孙谱”。

宋代道教兴盛之势未衰,当时的崂山道教音乐已开始讲究声乐和器乐的技巧,讲究音乐修饰,追求道乐的神韵,对此做出重要贡献的有南宋卫王的两太妃谢丽、谢安。

“南宋衰亡后,卫王的两太妃谢丽、谢安(姊妹俩)由临安至崂山塘子观出家隐居修道。两谢在宫廷时就精通琴法音律,能演奏古琴和笙、管、笛、箫等多种乐器……”(见《山东省志·宗教库》),她们二人把丘处机的《三涂颂》首段编配上富有江南丝竹乐曲特点的旋律,名曰《三清号》,是崂山道乐的精华部分,此曲一直传至今天。

明代是崂山道教及道教音乐的大发展时期,传布道经的崂山韵被广泛传播。

明洪武朱元璋即位后,把祭岳和祭孔定为国礼活动。崂山外山庙的道士根据岳飞的《满江红》一词编成道乐《满江红》《宾鸿泪》《天边月》等祭岳专用曲牌,并编排了祭孔用的《十献》等大型外坛应风经乐曲牌。

明弘治九年八月(1496年),孙玄清(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师事李显陀,是丘处机创的龙门派四代孙)于崂山明霞洞创立金山派(见《玄门必读》)。被认为是全真道三大经韵之一的崂山韵(见詹仁中《崂山韵及胶东全真道器乐曲研究》),主要是由金山派师徒承传下来的。据崂山明霞洞左侧的刻石《孙真人紫阳疏》记:该洞孙真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下山上京”,在白云观“坐钵堂一年”,并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他回到崂山后,“将各经书广行刊刻,流布传通”。 作为传通经书的主要手段,“崂山韵”被广泛传播,此时的崂山成为了胶东、辽东等地道教的中心。

明天启年间,道教与民间文化交流日频,更多吸收民间音乐因素,崂山太清宫的下院天后宫一时成为崂山外山各庙观的一个应风乐中心,并在仪式音乐中采用民间曲牌如“朝天子”“千秋岁”等。(见蒲亨强《仙乐风飘处处闻——中国重要宫观道乐》)

清康熙年间,蒲松龄两次来崂山游访,除创作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章外,还和道士共同研究琴法经曲,并将俚曲音乐和鲁南弦子戏曲牌传给各庙道士,此后崂山道家的一些经曲,有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

清光绪年间,天后宫、马山、灵山、百福庵等庙组织道教音乐者,共同编写了《八神咒》《土地赞》《灵官赞》《北斗诰》《龙王诰》祭祀与祈祷专用的新曲牌。

崂山古琴乐是崂山道教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崂山古琴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白云洞出家的任新庭。崂山古琴曲的发展与文人及宫廷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发展到清代,是崂山古琴乐的兴盛时期。清至民国年间,崂山成为了山东乃至全国古琴乐的中心。

清康熙年间太清宫道士褚守恃古琴演奏技艺高超,先后教有温高恒和叶泰恩等高徒,并创作《观海》和《月下修竹》等琴曲。清朝末年,太清宫的庄紫阳、王茂全、佟太宗,明霞洞的王勉臣、明道观的朱士鸿、寿阳宫的王宣财、聚仙宫的林玉德因琴艺高超,世称“七弦子”,他们又各收徒弟,所以民国初年崂山各庙古琴乐都很兴盛。此间的山东崂山道士琴人系统是最为有影响的,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影响发展了我国古琴著名琴派——诸城琴派。

1936年底,崂山有龙门、随山、金山、清静、华山、蓬莱六派,崂山就经乐而言,可分为太清宫随山派十方南韵、白云洞金山派崂山韵、百福庵龙门派的全真正韵(十方韵)和应风乐。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金山派的代表人物白云洞道士阎全德,除继承了唐以来形成的珍贵道乐曲牌外,还综合了崂山与十方丛林各派道乐的精华,进一步改编了道乐的高难曲牌《海底沉》等,并系统地完善了“崂山韵”。龙门派代表人物百福庵道长唐志同,把清代传下来的常用曲牌如《青羊》加以改编和发展, 更重要的是把大悲曲《离恨天》与《六问青天》继承下来,并传给徒弟孙志素,使之不至失传,实为可贵。

新中国建立以后,崂山各道庙及周边的村庄还有道乐活动。文革十年,“崂山韵”一度沉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宗教事务,太清宫和太平宫等庙得到了修复并恢复了经乐活动。现存曲目名称多与全真十方韵相通,如《大澄清》《小澄清》《吊挂》等。现在胶东能唱“崂山韵”的道人除崂山太清宫、太平宫道观以外,所剩少之又少了,如果说能用钟鼓板敲击诵念此韵的道观,胶东乃至山东也仅存太清宫一处了。

自1983年起,学术界和地方文化部门对崂山道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加强,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其中田青主编的《宗教音乐卷·道教音乐》介绍了山东崂山道乐;蒲亨强著的《仙乐风飘处处闻——中国重要宫观道乐》介绍崂山道乐的沿革、概貌及特色;陈振涛整理记谱的《步虚》《崂山吊挂》《大赞》等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

从2006年起,根据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精神,崂山区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及普查工作,对道教音乐进行深度挖掘,收集整理了道教音乐乐谱手稿、录音带,建立起崂山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陈列室。2006年10月崂山道教音乐入选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单位:崂山区交通运输管理局)

猜你喜欢

崂山曲牌道士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A New Way of Dao
王婆酿酒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道士下山》
【曲牌园地】
崂山茶事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登崂山
编制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