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因素对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2017-01-29蔡璇
■蔡璇
浅谈经济因素对我国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蔡璇
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档案利用工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讨论了经济因素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经济因素档案利用工作影响
一、经济因素与档案利用工作的关系
(一)经济因素
据考证,经济一词在我国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晋朝。《晋书·殷浩传》中记载“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立,足以经济”。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通常是指经世济民,这与现代对经济的解读存在极大差异。在现代,经济一词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经济泛指整个社会生产领域,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而狭义上的经济仅指生产关系。本文谈论的经济是广义上的,因而本文将“经济因素”概括为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宏观经济情况,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居民收入、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经济因素与档案利用工作的关系
一次完整的档案利用过程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利用者提出利用需求和档案部门提供利用。经济因素与这两个阶段均存在密切联系。
档案利用者利用需求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受到外界驱动力的影响,这种驱动力即档案利用者的利用动机。动机的产生源于档案利用者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刺激,也即社会实践的需要。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因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2]而经济活动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以及一系列的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经济活动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点并无疑问。因此,档案利用者的利用需求中至少有部分是受经济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驱动的。
经济因素对档案部门提供利用阶段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档案资源来间接实现的,档案资源作为档案部门提供利用的物质基础与档案利用工作密不可分,是档案提供利用阶段顺利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学界对档案的定义存在着不一样的看法,《档案学概论》中将档案的定义表述为“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记忆”、“归档保存”、“积累物”、“副产品”等观点,虽然观点各异,但基本上档案的社会性特点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即,学界普遍接受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说法。一方面,经济活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档案资源中必然的包含着对经济活动的历史记录。另一方面,档案资源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产物。因而档案的产生与经济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因素与档案利用工作密切相关。虽然经济因素与档案利用工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大都是间接实现的,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二、经济因素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总的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档案利用工作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具体可以从档案资源、档案意识、档案部门三个方面来分析。
1.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作为档案利用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进行档案利用的前提。脱离档案资源去谈档案利用工作是不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档案资源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资源数量
档案资源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原始记录性是它最基本的一个特性。可以这么理解,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档案资源直接反映社会实践活动。伴随人类社会实践能力的上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数量也会随之上升。这种上升的趋势也会在档案资源中反映出来,档案资源数量的增加就是一个比较直观的表现。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总量和规模的重要指标,而经济活动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也间接对档案资源数量产生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飞跃式的进步,档案资源数量也有了极大的增加。例如,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量从2004年的159万卷上升到了如今的190万卷,增加了近41万卷。广东省档案馆的馆藏量从2004年的90多万卷上升到如今的119多万卷,增加了近30万卷。
(2)档案资源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是经济活动“量”和“质”双重作用的结果。“量”显而易见代表的是经济活动的数量,但是“质”却不那么容易理解。本文认为,经济活动的“质”是经济活动能力增强后,专业的细分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专业细分的结果之一就是经济活动类型越来越多,这点体现在档案资源上即档案资源类型的增多。如房地产档案、电子健康档案、旅游档案等都是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类型档案。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例,电子健康档案被视为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但是其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国家开始着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在社区卫生信息化和健康理念的传播下,电子健康档案应运而生。可以发现,电子健康档案这一新类型档案的出现,离不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的开展。而这一活动开展的背后,不能缺少国家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持。虽然不能将社区卫生服务活动的开展完全与经济发展水平划等号,但是,不能否认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对它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档案资源载体
经济发展水平对档案载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我国古代档案载体大体经历了从甲骨、金石、简牍、绢帛、纸张等的演变,而在这些档案载体的演变过程中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冶炼技术的进步,使档案载体从甲骨过渡到金石;纺织技术的进步,使档案载体从金石、简牍过渡到绢帛;造纸术的出现,使档案载体迎来了第一次飞跃,自此以后纸质档案存在了大约上千年,直到近代。近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档案载体不在局限于纸张,变得更加多样化。光盘、磁带等成为新的档案载体。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智能终端和通讯设备层出不穷,电子档案出现了。档案和载体之间不再是不可分割的了,数字化赋予了档案资源新的生机。
2.档案意识
“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与敏感程度”,其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档案利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一般情况下,社会档案意识越强,档案利用工作得到的社会支持力度就越大,越有利于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社会档案意识是档案利用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能够为档案利用工作提供精神动力。但是,社会档案意识并不会自然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档案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步孕育和发展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实践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档案利用需求来对社会档案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将人们的需求划分成五种,其中最低层次的需求是生理需求。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可以简单理解为,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上升,人们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同样显示,当社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才会有较快的增长。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不例外。改革开放过后,通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以往有了大幅度上升,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66万元/年。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档案馆举办的档案展览等活动,更是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这与以往将档案视为国家机密,不得窥见的想法,天差地别。如:2016年10月3日至9日,陕西档案局馆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举办了“长征!厂长!——红军长征到陕北”档案图片展。在为期一周的举办时间内,就有将近5万人走进展厅。不仅是陕西档案局,全国各地档案局举办的档案展览反响都较为热烈,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总体档案意识水平的提升。
3.档案部门
在我国,档案部门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档案利用者所获得的档案信息资源大体上是由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部门为了开展档案利用工作,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一定物质资源的支持。例如,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源由于历史悠久需要进行相关的抢救和修复;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购置相关的技术设备如扫描仪、复印机、电脑等;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需要跟国际、国内的相关机构进行交流等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很多档案部门的工作环境都比较差,缺乏资金投入,日常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经过3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档案部门的资金投入这块也更为充裕。2016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给予补助”。2004年广东省档案馆新馆的建设过程中,国家投入了2.4亿元,建成了占地13792平方米的新馆。这种资金的投入量在以往紧急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是不敢想像的。为了容纳馆藏的万卷资源,档案馆一般占地面积都比较大,相应的建设资金也较多。资金投入的加大,能够为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雄厚的物质保障,为档案利用工作提供经济支持。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档案部门
计划经济体制下,档案部门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的推动。进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成本意识淡薄。市场经济体制下,成本———收益的观念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档案部门也不例外。如《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管理办法》中就提到对专项资金“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专项资金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这些规定都是强化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收益的体现。除了在法律法规中的体现,成本——收益观念也逐渐渗透进档案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如档案外包成为众多档案部门节约人力资源的选择,档案部门将占据档案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外包出去,可以相对的延长档案工作人员的有效工作时间,让档案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利用其专业素质,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专业服务。除此之外档案部门在进行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更多的引入市场的观念。
2.档案工作人员
数千年来对档案“秘而不宣”的做法,使得保密意识融入了档案工作人员的骨血之中,成为了他们职业操守的一部分。当然,保持尚未公开的档案的机密性是档案工作人员职业操守的体现。但是对于已经公开的档案资源,如果仍然持保密态度,就会使得档案工作人员故步自封。经济体制改革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影响是通过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观念实现的,主要是帮助档案工作人员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档案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增强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开始走“亲民路线”,不少档案馆都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账号,并派专门的档案工作人员作为客服为档案利用者答疑解惑。在一些专门档案馆中,甚至有专门的档案工作人员作为讲解员专门为来访者进行讲解,如苏州的丝绸档案馆就安排有中英文双语的档案讲解员。这些做法都能体现出档案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加强,开始真正将自己作为一名服务人员看待。
3.档案利用过程中出现新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除了对档案利用工作带来一系列有利的影响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档案的所有权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后,档案所有权主体的成分越来越复杂,这也增加了档案利用工作的难度。以人才服务中心为例,作为人事档案的保管机构,暂时性的保管人事档案,但是通过委托合同它又能部分的获取并行使档案所有权的职能。在行使档案所有权的时候是否会出现冲突?由于档案所有权成分的日益复杂,当出现档案所有权主体发生变化时,如何顺利的进行所有权转移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影响
档案是记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最真实可贵的史料、是联通古今的桥梁、是历史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档案资源不仅具有社会效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如在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明清时期的水文档案就为三峡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利用档案,不仅提高了建设效率,还节约了资金。这是利用科技档案参与生产建设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长久以来受到“重藏轻用”思想的影响,我国档案部门对待档案资源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其束之高阁,严密保管。这种做法也导致人们对档案部门留下“神秘”、“森严”的印象,拉大了档案与人们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档案利用需求的产生,对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目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攻方向,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而文化产业就是经济结构调整中需大力发展的新产业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得到充分的关注,对于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的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强劲的推动力。档案资源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借此机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摆脱束之高阁的命运。可以说,经济结构调整,是人们重新认识档案资源价值的一个契机,有利于档案利用工作生机与活力的焕发,有利于其顺利的开展和进行,有利于档案资源真正发挥其价值。
注释:
①马克思.《致赂·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
②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l卷,第259页
[1][2]黄夏基.经济因素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经济探源之一[J].档案学研究,2007.
[3]张骁勇.政治因素对档案社会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J].档案学通讯,2016.
[4]王小云.档案资产论[J].档案学通讯,2016.
[5]许兴华.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档案所有权问题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
[6]孔博.文化资本化与档案经济价值的思考[J].四川档案,2012.
[7]丁华东.企业档案经济效益的实质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档案,2002.
[8]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10.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