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17-01-29孙令娟
◆孙令娟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孙令娟
(松原市宁江区实验高级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际教学工作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课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目前,微课应用范围特别广,无论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还是教师的课堂讲解,以至于课后的复习,微课都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高中生物老师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相应的生物知识,就一定要积极应用微课这一教学资源。
微课 高中生物 创新
微课教学即教学视频,无论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还是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及学生的课后复习,都可以利用微课实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微课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预习过程中应用微课,能够提升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其对相应知识的了解;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积极应用微课,能够让学生对相应知识有更为直观生动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课后积极利用微课进行复习,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微课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的微课,即通过录制视频,把教学的过程以录像形式加以保存,因此微课的应用绝不是局限于课堂,在正式学习之前,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课进行预习。 由于学生的天赋和后天努力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其学习能力及知识接受能力也有所区别,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复习功课,通过微课资源进行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因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使其成为自己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应用微课,无疑会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微课是以相应的视频当作载体,相对于传统的板书,视频内容有声有图,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积极应用微课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三)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的微观世界
利用微课,能够使生物教学更为生动、直观,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细胞分裂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让学生对于细胞分裂有更直观的感受,充分理解生物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测量
(一)有效选择课题,提高微课应用的效率
微课的载体是教学视频,但并非全部高中生物知识都适合采用微课进行讲授。 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相应的课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微课的效率。 例如,在必修二当中关于D NA复制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实行教学,播放一些D NA复制过程的视频,将这一知识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加深学生印象。
(二)在教学所有环节中充分应用微课资源
由于微课资源普遍地适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因此通过微课实行生物教学的时候,高中生物教师应提高微课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例如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学生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比如桑基鱼塘养殖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在该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循环知识。 在课堂知识讲解环节,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资源辅助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授课内容更加直观和生动,如讲解细胞的物质输入及输出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视频,使学生对植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的认识更加深刻。在复习过程中,生物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观看相应的教学视频。 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或者QQ群,随时分享一些优质教学视频,这样学生就能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视频资料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微课资源
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验,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实验教学,保证学生对生物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效利用微课资源,这样才会让学生们不受实验器材限制,观看实验过程及结果,因为部分学校不可能完全具备相应的实验场地,实验材料,实验器材,还有一些生物实验室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做的,部分生物实验教师也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因此,微课资源就有效弥补了这些缺陷。 例如,检验各种物质的时候,生物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检验不同物质实验的视频,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物质颜色的区别,提高学生对物质鉴定的能力。
三、结语
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更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各个学科当中。 高中生物知识相对抽象,通过微课,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看到相应物质的变化。 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微课资源。
[1]李伟平.微课与“新产婆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07).
[2]张文杰.浅谈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启示[J].亚太教育,2015,(08).
[3]肖安庆.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