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初探
2017-01-29李昌华
◆李昌华
(甘肃省临夏县中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初探
◆李昌华
(甘肃省临夏县中学)
阅读教学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线,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平台。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体现新课标的关键,但单一的探究阅读模式必定会使学生厌倦。 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和不同的阅读目的,不断摸索总结了探究性阅读的几种模式。
悬念式 求疑式 散点式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体现新课标的关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地在实践、合作、互动中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索研究阅读,发现和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转化,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探究性阅读课上,我习惯采用“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反思感悟,再互相讨论,最后谈阅读感受与体会”的模式,不久有位学生对我说:“您以前的课,多引导描绘,我们如身临其境,您常把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融通在引导描述中,以您个人情绪化的分析感染我们,同时还不时涉猎课外知识,并把您对现实生活及现实人生的看法融会其中,我们觉得您学识渊博,讲课机智幽默,但现在,您仿佛换了个人似的,我们往往有一种被赶着读书、发言以尽快完成教学任务的感觉,学习兴趣不如以前。”这时不禁让我反思: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单一的探究阅读模式必定会使学生厌倦,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和不同的阅读目的,不断摸索,总结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几种模式。
一、定点式
所谓定点,即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采用情景设计法或问题设计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为探究别里科夫的思想和小说主题,从文章第二部分设计问题:①别里科夫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 ②别里科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会有什么言行? ③什么原因使别里科夫的恋爱最终失败? 学生依据这些问题,或自己发现一些问题开展探究,从而引出课文的第一、三部分,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如学鲁迅的《药》,可质疑药指什么? 这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吗? 救治苦难民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探讨了这三个问题,就能认识文章中种种人物的鲜明个性,也会明了群众的愚昧,因群众的冷漠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的深刻主题。
二、求疑式
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求疑设计探究性阅读专题,再通过民主择优确定研究性阅读专题。 如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求疑设问,然后再通过交流,汇总学生提出的专题。一般可分为5大类:一是无意义的专题;二是误解的专题;三是与课文有关的知识性专题;四是确定有理解价值的专题;五是提在节骨眼上的重要专题。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选定重点研读的专题,并进入学生自主研读,之后在课堂交流、总结提高。
三、散点式
散点式阅读教学探究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展,适合于学生的课外文本阅读。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阅读的不同兴趣,教师提供参阅的书目,如教材中涉及的名家著作、古典精华、世界名著等。 为此,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展,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着重以散点式阅读教学,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 如结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引导学自主探究《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形成小论文,交流合作,共享成果。
四、辐射式
辐射式阅读教学探究以某一单元或篇目为中心,向外延伸拓展,成辐射状。 如教学《祝福》,引导学生从不同路径向外拓展。 从小说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探究到鲁迅的其它小说,如《孔乙己》,探究到巴金的小说《家》《春》《秋》;从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探究到其它作品中妇女的命运,如《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边城》的“翠翠”,《荷花淀》的水生嫂等。
五、聚焦式
为养成探究的习惯,提高钻研的能力,以聚焦式阅读探究安排二至三个专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探究成果。 如教学《荷花淀》时,安排“战争”这一专题,要求学生围绕“战争”探究阅读其它此类题材的作品。 如探究阅读中学教材中的《七根火柴》《最后一课》等名篇,甚至探究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太阳依旧升起》等巨著。 这样,围绕“战争”这一专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关注时事,感悟人生,对和平充满憧憬。
六、改造研读式
对教材的探究还可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材料的提炼重组,这些活动具有明显的探究色彩。 如一位学生对杜甫《江汉》一诗的改造:
我已年近六十,耳聋眼花,疾病缠身,但这些和精神上的痛苦比起来又算什么? 报国无门,漂泊不定,有家难归,亲人难会,已是深秋,还得在江上孤舟中过夜。 这汉江水浩浩荡荡,茫茫无边,仰观天地宇宙更是广阔无边,故乡望也望不见,恐怕要把这把骨头扔在他乡,死作他乡之鬼了。 唉! 人生难料,心忧天下,到头来只是一个可笑迂腐的读书人罢了。 不过想想,四海之大,身在草野贫病交加,却还心忧天下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抬头仰望天空,远远的天边漂浮着几缕云彩,茫茫长夜只有孤月高悬。 回想自己,正像那漂泊不定的浮云,荡悠悠,荡悠悠,慢慢消逝在远空的尽头,深夜月辉下只有孤独的月和孤独的我遥遥相对,但尽管我漂泊多年,孤寂一生,我的忠心像中天的月光一样皎洁,我的品格像高悬的明月一般孤清。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像我即使潦倒失意仍保持着清白的心性。
想到这心中不禁升起豪云傲气,自己虽已是落日残阳,垂垂老矣,但我的心性堪比曹孟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秋风固然萧瑟肃杀,我只感到阵阵清凉,只觉得久久缠身的疾病随风飘去了,浑身顿时轻松了许多。 看来,只要我壮心不已,什么艰难都会过去。 更何况古时就有老马识途的故事,老马虽然失去了它的速度与力量,不能长驱远道,但它的“识途”之智犹在,依然可以为人指引一条明路。 难道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老儒,连一匹老马还不如吗?
七、拓展研读式
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有的同学对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关系感到不好理解。 为此,我就建议学生先探究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座次情况。 学生深入探究后得知:中国人宴饮时,对座次的安排十分讲究,室内宴饮时,通常以面对门为上座,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学生们又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了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 古人在堂上则以向南为尊。 至此,学生也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座的是亚父范增。 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座而叫“侍”,意思与侍从差不多。 通过古今座次的比较,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八、悬念式
悬念,是学生产生期待和急切的心理,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时,设计问题具有悬念性,从而唤醒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如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那些田间劳作的农民,根据天上云的形状就能知道是什么天气,如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刮风,什么时候是晴天,什么时候是阴天等,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根据云的形状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呢? 什么样的形状预示怎样的天气呢?”问学生想知道吗? 学生高声回答,“想”,而且满脸期待。 这样,我向学生提出悬念性的问题,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了探究的速度。
以上八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模式遵循了从单元到整体,从课内到课外,从质疑到研究,从封闭到开放,体现了大语文教学思想。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打破以教师的见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已现成的答案代替必要探究的教学习惯,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等,真正把课堂变成学堂,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探究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