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提升中文专业师范技能
2017-01-29崔露邓超
崔 露 邓 超
建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提升中文专业师范技能
崔 露 邓 超
湖北大学文学院拥有80多年办学历史,为省内外中小学输送了大量的师资人才。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这三个专业的学生几乎全班报考教师资格证,除升学出国的学生以外,1/2左右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或担任海外汉语教育志愿者。为帮助学生今后顺利进入教师行业,成为教书育人领域的优秀人才,学院积极从第二课堂建设入手,加强第一、二课堂衔接机制建设,构建科学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学生的师范专业技能。
一、中文类专业培养师范人才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协同不足。学院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进行第一、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目标分解与衔接、培养方案设计与学分分配、师资力量配备与整合、评价体系的一致性等问题进行突破,努力形成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第二课堂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学生师范技能的拓展和综合修养的提升方面。
2.人才培养与教育行业、产业、社会需求脱节问题。通过加强和拓展第二课堂,解决传统的专业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生工作后上手慢的问题。特别是老牌省属师范院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后,师范专业的特色有所淡化,师资有所萎缩,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压缩,第二课堂的深化,提升了学生社会适应、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3.解决传统专业教育同质化的问题。发挥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学院逐渐形成本专业作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特点和品牌,对不同兴趣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4.促进学生吸收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养分,内化为优良精神品质,深入做好德育、素质教育,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的基础功底。
二、“格致学堂”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实验研究
“格致学堂”是文学院面向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理念是注重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分层分类培养实现专业化教育与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学院不断探索,构建了“三体系并举、三层次培育、四类型发展”的“三三四”制的中文类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体系。
1.三体系并举:建立“教学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相互配合的培养体系
一是构建方式综合化、培养差异化、互动双向化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重点设计集传统文化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实践教育于一体的“格致学堂”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围绕第一课堂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延伸,大一开展“三笔一话”(毛笔、钢笔、粉笔、普通话)课堂,大二开展“创新创作创业”课堂,大三开展“教学实践实训”课堂,不断探索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目前已受到《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二是建立“师资队伍三维立体、实践条件内外结合、体制机制规范适用”的人才培养支撑与保障体系。师资队伍方面,由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学长讲师三支队伍组成立体、互动的教学团队。其中,校外导师邀请省市教研室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教育培训集团骨干担任。学长讲师团遴选优秀高年级学长,如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校十佳大学生等参加。实践条件方面,校内拥有中文国家基地班实验室、普通话实验室、传统文化体验室等场所;校外建有校企、校地、校校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各类博物馆、艺术馆、国学讲堂、作家作品品读会等,也提供了经常性的课外体验项目。体制机制方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创立文睿轩工作室为项目运行管理中心,出台配套方案制度,形成教学、学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三是探索“组织实施评价、教学内容评价、活动效果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组织实施评价的内容包括管理与教学队伍的结构和素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信息反馈与质量调控等三个方面;教学内容评价包括目标导向性、活动吸引性、内容实用性、层次差异性等四个方面;活动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与专家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反馈等四个方面。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权重分值和具体观测点。
2.三层次培育:建立“基础技能、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层次
一是基础技能实训阶段。依托“格致学堂”的“三笔一话”课堂,加强学生师范基础技能培训。大一学年设有2个素质教育学分,连续12周在固定时间和教室进行半天时间的授课。内容包括书法、昆曲、词汇、成语、吟诵、演讲等,采用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
二是综合素养培养阶段。依托“格致学堂”的“创新创作创业”课堂,大二学年设有2个学分,12次课程,包括茶艺等传统文化项目修习,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创作,学科语文和语文教学论等相关学科的学术科研创新活动等,探索网络授课、微信课堂、公众号创作空间等“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方法。
三是实践能力训练阶段。依托“格致学堂”的“教学实践实训”课堂,大三学年设有2个学分,8次课程、2次教学实践、2次社会调研,包括新课标解读、说课、讲课、教案制作、班主任工作等,并依托学院地方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进行教育和文化主题社会调研,采用仿真模拟、综合创作、自主实践等实践教学方法。
3.四类型发展:建立“文学创作、学术科研、语文教学、创新创业”特色发展的分类培养方向
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现象,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在校本部学习的大二、大三学生中,设置2个学分的特色发展模块,对热爱文学创作、潜心学术科研、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投身创新创业等四个类型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该模块以文学院“一室四导”学业指导项目为载体,即教师在工作室答疑释惑、指导学习,并分别组成文学创作指导组、学术科研指导组、教学技能指导组、创业就业指导组等导师组,为不同兴趣小组的学生提供课外辅导。
三、“格致学堂”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初步成效
1.探索实践第一、二课堂衔接机制。实现培养人文素养与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双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双强”、能适应语文教学与文化建设“双面”需求的文学院“三双”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结合人文学科的专业特点,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专业教学与学业指导、校园文化塑造相结合,文化育人与思想育人、实践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具备未来教师应有的优秀人格品质。
3.发挥第二课堂灵活、生动、多样性的特点,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班风学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敬业精神等,服务“人才强国战略”。
〔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第一、第二课堂衔接机制探索实践》、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人文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