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综艺节目:谁能“笑”到最后?
2017-01-28孟祥斌丁智擘
文/孟祥斌 丁智擘
喜剧综艺节目:谁能“笑”到最后?
文/孟祥斌 丁智擘
2016年对喜剧综艺市场来说,是炙热的夏天。索福瑞收视率调查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结束后,省级卫视收视率排名出现了较大变化,东方卫视从2015年的第六跃至2016年的第一,而对此贡献最大的是《欢乐喜剧人》这档喜剧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第二季以2.79%的平均收视率,3.67%的最高份额将观众牢牢锁定在荧屏前。同时,这档喜剧节目还凭借网络播放量、百度指数、微博话题阅读数等多项优异指标荣获2016年度国民品牌综艺节目,又一次引发了大众对戏剧综艺节目的关注与思考。
喜剧综艺节目的热播现象
凭借喜剧综艺节目抢占收视高地的不只有东方卫视。2016年下半年,各大卫视纷纷发力喜剧综艺市场。选秀类、明星竞技类、剧场类和脱口秀等各种类型的喜剧节目接连上架。其中,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北京卫视的《跨界喜剧王》、东方卫视的《今夜百乐门》毫无悬念地挤进中国综艺节目前20,分别排在第2、3、8、17位。
喜剧综艺节目是中国观众的宠儿,在其他综艺收视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只有喜剧综艺节目的收视率一路高歌,向前挺进。2016年9月,一份关于喜剧综艺的收视调查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达86%,专科以上学历人群占77%,《欢乐喜剧人》第二季优酷独播的点击率超过14亿。而根据优酷的用户数据,大部分用户年龄在22岁至39岁。可见,喜剧综艺同时获得了年轻观众和中年观众的认可。
喜剧综艺节目良好的发展势头一直持续到了2017年。在最新发布的2017年1月14日(周六)电视台收视率排行榜中,东方卫视依然凭借《欢乐喜剧人第三季》在省级卫视全天收视排名上拔得头筹。
喜剧节目的火爆让喜剧人也获益不少。凭借节目的影响力,从喜剧节目中走出来的喜剧人和团队在真人秀和电影中频频出镜,身价飙涨。据报道,开心麻花2016年度大剧场演出场次已过千,创造了新一轮的财富神话。
喜剧综艺节目面临的危机
2014年曾被电视人戏称为“中国电视喜剧元年”,喜剧综艺市场曾有过短暂的春天,节目数量呈“井喷”之势。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电视台近20档节目上演了一场“喜剧大战”。但这些节目大多质量不高、“笑果”不佳、形式雷同,有些甚至连名称都大同小异,严重透支了喜剧市场。然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疲软期,喜剧综艺节目热卷土重来,这也再次证明了喜剧市场拥有广阔的前景。但如果喜剧人没有危机意识,不重视观众的需求,不积极寻求创新,一年的新鲜期后,喜剧节目市场可能会再次疲软。通过内容分析和受众调研,笔者发现目前中国的喜剧综艺节目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模式雷同。上海东方卫视在2013年开始制作喜剧节目。为了规避激烈的竞争,他们将喜剧与《中国达人秀》节目模式嫁接,打造了《笑傲江湖》。没想到随着该节目收视率的持续上升,各大电视台跟风制作了几十档喜剧选秀节目。北京长江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周泳曾推断:“一批喜剧节目做完一轮,至少会淘汰掉三分之二。市场、广告商只认前三名、前两名。”事实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最终观众记住并接受的只有《笑傲江湖》。2014年喜剧综艺的乱战应当成为喜剧节目制作者的前车之鉴。太多相同模式的作品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只会过度消费喜剧市场,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彻底抛弃这一形式。
与2014年喜剧综艺扎堆时的情况相比,2016年的喜剧综艺节目呈现出量少而质高的特点,类型更加丰富,质量普遍较高。开心麻花团队、辽宁民间艺术团、德云社以及民间小剧场乃至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选手都在节目中展示了自己的喜剧才华,明星搭档喜剧人的配置也“笑果”不凡。但不可忽视的是,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北京卫视的《跨界喜剧王》和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都是主打明星跨界,加之上海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在观众看来似乎就是一群喜剧人换了一个平台做相同形式的表演。这种电视节目模式的雷同,与制作方的投机意识和节目市场的版权意识不无关系。
人才短缺。2017年虽然是喜剧综艺节目丰收的一年,但也暴露了我国喜剧人才短缺的问题。首先,喜剧节目中团队与明星的重合度高,明星来回串场已经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例如,来自德云社、开心麻花、辽宁民间艺术团、大碗娱乐的郭德纲、沈腾、宋小宝、贾玲等人以各种不同身份出现在《笑傲江湖》《我为喜剧狂》《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等节目中,几乎成为一档喜剧综艺的标配。
其次,其他各类综艺节目大肆争夺喜剧资源,让喜剧人无法坚守本行、静心创作。在喜剧综艺节目中表现突出的艺人,通常成为其他综艺节目争取的资源。《欢乐喜剧人》第二季播出之后,喜剧人宋小宝人气大涨,一年内共参加了26档综艺节目。近日,他宣布暂别综艺节目时说:“比如我有十年的艺术细胞,经过这一年的压榨,我就像透支了一样。”各类节目的“借调”让喜剧人才更显短缺,喜剧市场亟待注入新鲜血液。无奈草根笑星资源也同样稀缺,一名选手同时参加多个卫视节目录制也很常见,这类人被大家戏称为“回锅肉”。
最后,喜剧创作人才也大量缺乏。一方面,因为电视尺度问题,喜剧人带来的原生节目有时需要在价值观上进行重新创作;另一方面,相比音乐、真人秀等类型的节目,喜剧节目具有“无法重复”的属性,观众看一个段子或一个作品,第一次会笑,第二次就会有心理准备,这时就需要改编“笑点”。因此,喜剧节目又面临另一个问题:创意危机。目前,有限的编剧力量与庞大的喜剧节目需求是不匹配的。《超级笑星》在制作时需要为一个选手配3个创意编剧帮其重新包装。编剧就是生命线,现在的喜剧综艺节目除了抢选手、抢嘉宾之外,还得抢编剧。
题材限制。让人笑不是一件难事,但让人“笑并思考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外最简单的喜剧包袱就是政治、体制和性,这是国内电视不能碰的。此外,电视平台的全家欢属性也决定了“格调不高”的题材都不适合上电视。所以国内喜剧人需要在有限的题材中做出精彩的喜剧,在找选手、挑选剧本创意等方面不得不提高要求。
此外,国内外观众的收视习惯有所不同,国外的喜剧通常为即兴表演、脱口秀,没有剧本,演员依靠长期的排练以及互相的默契程度和舞台经验来完成表演,通过“反转”完成喜剧效果。中国人的喜剧以语言搞笑为主,最典型的形式是“相声”和“小品”,最主要的方式是甩“段子”。这类题材的缺陷在于“内容的不可重复性”,创作难度大,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小。
喜剧本是一种含笑的讽刺艺术。但在一部分观众看来,欣赏喜剧就是图个轻松,不想思考那么多东西,只想获得一种单纯生理或心理上的笑。喜剧人想做有思想性和讽刺性的喜剧,又怕“逗”不乐观众。这些因素都困扰着编剧和演员,让他们在对喜剧题材及尺度的把握上小心翼翼,在讽刺元素的呈现上不敢冒进。有时为了迎合观众,节目甚至刻意“煽情”和“恶搞”。贾玲在《欢乐喜剧人》中表演的小品《花木兰》就曾因选题不当引来众多网友的口诛笔伐,脱口秀类喜剧节目《吐槽大会》也因节目涉及限制内容,只播出了一集便遭遇整改。
喜剧综艺节目如何突围
在许多观众眼中,比起音乐选秀、真人秀,喜剧节目是语言类室内综艺,不需要花高价购买海外模式,也不用花巨资邀请嘉宾,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实际上,推出一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喜剧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界是一个难题。在美国,喜剧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自1975年10月11日由NBC开播,已播出42季,成为美国电视史上最长寿的节目之一。在韩国,喜剧节目是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类别,KBS的《搞笑演唱会》(GagConcert)、SBS的《寻笑人》、MBC的《喜剧之路》、TVN的《喜剧大联盟》和《SNL Kroean》等节目都是生命力强、收视率高的喜剧节目。其中,《搞笑演唱会》已开播达17年之久。然而在中国,只有知名喜剧人却没有长久知名的喜剧节目。最接近的只能数中央电视台开播20年的老牌综艺娱乐节目《曲苑杂坛》。中国喜剧综艺节目要想可持续地、长久地坚持下去,不妨借鉴一下国外这些“长青”喜剧节目的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平衡节目“笑果”与“效果”。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喜剧大师莫里哀曾认为喜剧属于含笑的讽刺。这种讽刺所含的笑,并非指单纯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笑,而是具有烧毁一切无价值的丑恶东西、引导人们去肯定和追求有价值的真善美之巨大威力的那种健康的笑。喜剧是一种穿梭于市井的艺术形式,它兼具娱乐性能和社会软化作用。喜剧一方面要有“笑料”,另一方面还应有责任感。卓别林曾说过:创作喜剧,其中的悲剧因素往往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种反抗。他的喜剧作品讽刺、诙谐、犀利,让人在欢笑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好的喜剧一定是有“思想内涵”的。《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之所以能开播42季,其最大的特点是节目能结合每个时代的热点话题,用恶搞的小品来针砭时事,观众已将其视为流行文化的一面镜子。
我们的喜剧之难,难在平衡喜剧的“笑果”与“效果”。想多搞笑一点,搞得不好就成了“恶搞”,导致节目品位不高;多一点思想性,就又变得过分“煽情”,变成了正剧,甚至悲剧,丢失了喜剧的“笑果”。今年播出的《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虽然笑点泪点齐飞,让节目充满戏剧张力,但观众已开始对过火的“煽情”套路感到审美疲劳。 喜剧综艺只有在节目的“笑果”与“效果”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接受观众和市场的考验,走得更远。
加大模式创新力度。综艺界有条“三年衰减期”的规律:一个节目经过三个季度仍没有创新,其结果必然是收视率和口碑的下滑。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综艺节目的模式大多是从国外引进,观众刚开始看觉得形式新颖,话题度高。但后期跟风模仿者众多,原节目就丧失了优势,又没有持续创新,自然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因此,《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这些引进节目到了第三季、第四季会加大模式创新力度以吸引受众。喜剧综艺节目要想长青,更应如此。《笑傲江湖》做到第三季就打出了“喜剧PLUS”的概念,除了传统的语言和肢体表达,还有哑剧、腹语等多种形式,同时加入了钢管舞、彩虹圈、篮球等道具,出现了“纸片人”“肚皮人”等另类“新喜剧”。据统计,前五期节目,非语言类才艺占到30%。《跨界喜剧王》和《喜剧总动员》等节目让体育界、演艺界等领域的人物来跨界演喜剧,模式上也颇有新意。
喜剧的门类有很多种,多年以来,国内喜剧文化主流仍然以北派的相声、小品、二人转为主,适应南方观众口味的喜剧形式较少,南方零散的脱口秀和滑稽戏在北方又会遭遇水土不服,这些都为“新”喜剧的开发提供了空间。
启动人才培养机制。我国综艺明星职业化趋势初现,对综艺人才的争抢正成为各大卫视在追逐明星以外的第二战场。不同于唱歌跳舞可以快速培训,喜剧人一般需要常年的素材积累和舞台训练,我国现代喜剧表演体系还未成型,喜剧演员基数不大,很多节目组在筹备时需要提前一年在全国各地找选手,找到之后,还要面临选手被挖角的可能。因此,“抢人”不如“养人”,电视台只有自己培养喜剧人才,才能保证制作节目时不会无人可用。
韩国几大电视台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喜剧演员的系统化供应。如KBS电视台每年招聘喜剧艺人(gagman)进行培训,前两年这些喜剧艺人隶属于电视台,两年之后可以签约经纪公司自由发展。真人秀节目《Running Man》的主持刘在石就出身于KBS电视台1991年第7期喜剧班。同时,电视台每年都会对喜剧部门进行评选,设置最佳创意、最佳新人、最佳男女艺人和杰出男女艺人、作家奖等奖项来鼓励喜剧新人。反观我国的节目制作方,似乎缺少长远的规划,没有把喜剧人当作“资本”去投资,而只是当作“资产”去拼命榨取养分,双方缺少良性的互动。
打响品牌化战略。市场处于成熟期时,产品之间的竞争会转变为品牌的竞争。有品牌知名度的产品能获得更多关注和信任。韩国和美国很多知名喜剧节目通常都是通过多年的口碑积攒大量人气,以自身名气吸引当红明星来当参加演出,常驻嘉宾则是实力派的非著名喜剧人,节目中每个喜剧单元的去留完全凭作品说话,热门系列喜剧会被保留,不受欢迎的被替代掉。这种架构属于“内容造就明星”,喜剧节目自身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做到不依赖任何一个团队和明星生存。相比之下,国内知名喜剧作品更多来源于明星团队的创作,一旦团队合作解除,节目收视便没了保障,这种架构属于“明星造就内容”。
我国喜剧综艺节目要想长远发展,喜剧制作人和电视台首先要转变机制,不能打游击战,应该用合理的架构、高质量作品打造品牌节目,用“品牌效应”吸引优秀的喜剧新人和明星加盟。目前,上海东方卫视已经在喜剧品牌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步伐。《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今夜百乐门》都已成为中国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喜剧节目。《笑傲江湖》总导演朱慧介绍,三季节目过后,他们摸索出了独特的50+30+n+1模式:50个电视喜剧导演,30个电视喜剧编剧,n个喜剧以及一个可以培养大量人才的体系。第三季海选时甚至吸引了不少外籍喜剧人慕名而来,真正诠释了“喜剧无国界”。现在一提到喜剧,观众、选手、广告商都会想到东方卫视,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作者孟祥斌系武汉学院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讲师
丁智擘系武汉传媒学院副教授、韩国东西大学影像内容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