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机理与反思
2017-01-28郑一晴
文/郑一晴
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机理与反思
文/郑一晴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能够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中,这对新闻语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媒体的新闻语言也因之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社交化的趋势.笔者观察近期新闻语言的使用现状,认为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政新闻报道中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交建构和萌化叙述;二是媒体版面编排和语言表达向社交语言范式的靠拢.对此,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探索其形成的机理,以及对新闻语言发展的影响.
新闻语言 社交化 媒体话语体系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互动方式和媒介渠道的革旧维新上,还体现在语言范式逐渐被轻松、有趣、萌化的网络话语所改造,向社交媒体的风格靠拢.笔者观察近期新闻语言的使用现状,认为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政新闻报道中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交建构和萌化叙述;二是媒体版面编排和语言表达向社交语言范式的靠拢.
一、社交媒体语境下新闻语言的新趋势
所谓"社交化建构"是指对新闻报道语言吸纳网络话语元素,进行加工修饰,以便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和交流.在时政新闻报道领域,对典型人物形象社交化建构最为经典的当属"习大大"昵称和相应漫画形象的跑火."大大"本意是陕西方言里叔叔之意,但呈现在官方媒体的新闻文本中,却是一种亲昵的萌化叙述,相比严肃、规范的新闻报道称呼,该昵称不仅利于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还能主动拉近领导人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我们也将新闻报道语言中以扮嫩、童稚化、亲昵化的文本叙述称之为"萌化叙述".这些新闻语言呈现出的新趋势在吸引公众眼球的同时,也反映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主动向民众靠拢,采取接地气、草根化的话语风格.
除了在时政报道领域,新闻语言报道的社交化趋势还体现在奥运报道和娱乐报道上.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除了在社交媒体上意外爆红的洪荒少女傅园慧外,马龙、张继科等超高人气体育名将,也被冠以各类可爱昵称,如国球三杰"奶龙、藏獒、大蟒"等.同样,主流媒体在对典型人物形象塑造时,一改过往家国情怀、苦大情深的报道基调,转而吸纳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类娱乐、有趣、可爱的话语元素,采取相应的"萌化叙述"手段,进一步发掘、放大运动员身上的可爱之处,进而激发受众的共鸣心理,赢得网络群体的普遍认同.比如,《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就主动传播了游泳队其他队员的"疯狂段子"和"呆萌时刻",傅园慧的表情包还因此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被夸尽情享受体育的快乐."高大全"英雄叙事模式的弱化,"呆萌逗"等网络娱乐化社交化元素的凸显,社交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报道风格和基调正在悄然发生变动.
相比传统纸媒,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报道版面编排和语言表达同样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版面编排上,大众媒体门户网站上,随处可见的直播新闻、弹幕交流、新闻社群交流,都旨在开辟用户UGC内容的入口,鼓励用户参与内容制作.比较经典的如BBC 新闻主页上的"Have Your Say"(听你说)的入口、CNN的"iReport"(我来报道)栏目等,均是吸纳用户参与新闻制作.大众媒体的版面编排对接社交媒体的同时,还积极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如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直播中,官微会通过记者随时更新信息,受众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参与直播.
在语言表达上,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大众媒体平台官方微博上频繁可见的小编人格化处理,即用拟人化表达内容,在受众脑海中建立独特形象,让受众与这个"人"交流,获得对媒体的好感和信任.例如,《人民日报》在内容文本上,多出现"点赞""亲""涨姿势"等网络词汇,加上"萌萌哒"的表情符号,一改以往官方严肃刻板形象.在表现形式上,《人民日报》的一系列数读新闻、系列动漫短片,通过音视频结合,配合良好交互体验,提高了信息的传播力.
无论是对领导人形象的萌化处理以适应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还是奥运报道中风靡网络的表情包文化,其都折射出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拥抱不仅体现在互动方式和媒介渠道的革新上,还体现在新闻语言范式逐渐社交化的变动趋势.笔者将这种趋势概括为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其含义主要是指媒体通过不同平台(主要指纸质版和社交媒体平台)差别化发声,改变过往严肃刻板的脸谱式报道风格,而是将段子、表情包等网络流行元素和娱乐风格融入报道,用轻松、有趣、萌化叙述的手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呈现媒体平台丰富性、平民化的一面.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需要思考的是,新闻报道的内容文本和表现形式是如何向"社交化"趋势演变的?其基本特征和内在机理又是什么?
二、新闻语言"社交化"趋势的内在机理
官方媒体平台中的新闻报道正经历着用"活泼"表达"沉重"、用"萌化"消解"刻板"、用"轻悦"软化"严肃"的渐进式转变.这样的文本风格和传播语境更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相比以往千篇一律的脸谱化报道,受众更愿意关注富有生活气息、图文并茂的人物细节描写和话语风格.同样,对领导人的亲昵称呼,亦或通过漫画形象来萌化权威,藉由接地气和草根化语言表述,创作出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新闻作品,这些都可视为当前我国新闻语言风格变迁的主要特征.透过趋势而言,又是怎样的原因推动这种转变呢?综合来看,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技术更新.技术革新促使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从过往单向传播,逐渐向双向传播、UGC(用户参与内容生产)转变.受众由信息接收者变成信息发布者,成为主动的受众,直接参与新闻内容的生产.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赋予受众最基本的话语权,使得每条新闻不再是单一静态的文本,而是互动交流文本.如今年6月21日新华社微信公众账号发布的极短新闻"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不到10分钟阅读量破"10万+",成功打造一条字数最短、阅读量最多、评论区最热闹、小编回复最傲娇的爆款成品,尤其受人关注的是评论区编辑的欢脱回复,打破了人们对党媒的刻板印象,顺利完成了党媒的去脸谱化表达.可以说,受益于网络交互技术的成熟,才使得信息交互成为可能,新闻的社交化发展也因此获得来自技术的最底层驱动力.
2.受众变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媒介喜好转变和使用平台变迁.社交媒体本身就是趣缘群体聚集平台,受众因相近喜好而相聚,因彼此认同而互动交流,群体内部会逐渐形成具有共通语义空间的文本、语言、符号等载体(如二次元文化、"00后"的火星文等),这些语言符号反映了该群体受众的审美意识、文化旨趣、阅读喜好和接受心理,而新闻报道要在社交媒体时代争取到受众群体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洞悉受众群体通用的文化符号和话语方式.受众在哪里,传播的触角就要抵达哪里,从这个层面来看,新闻语言社交化的背后还蕴含着受众群体变迁的动力助推机制.因此,受众形态喜好、解码方式的变迁,最终让新闻语言的编码方式日益"社交化".
3.媒体定位.成熟媒体的不同平台之间,官方媒体的官微和纸版本身就存在差异化定位安排,不同媒体形态上,媒体内容有着不同呈现特征.官方媒体的社交媒体版,完全可以按照社交媒体的游戏规则行事,在内容文本和表现形式上更为活泼多元,但传统纸媒依然保留严肃权威特性.例如,刘国梁调任和国乒集体发生退赛事件,民间舆论场沸腾之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没有缺席,而是连续发声报道及时声援,获得网友留言点赞,称其为有态度的《人民日报》.所以说,一个成熟媒体的本版、新媒体版、社交媒体版之间的角色责任和功能承担本身就应该有差别.通俗而言,卖萌调皮、嬉笑怒骂自有社交媒体平台呈现,专业严肃、权威发布则由纸版担当.尤其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严肃官媒通过不同平台差别化发声,体现出媒介平台接地气、大众化的风格.
4.语境变革.社交媒体中的语言环境往往不具有对抗性和威严感,而是表现出轻松愉快的话语氛围.社交媒体语境下,传统新闻报道的制式话语体系往往有极大的不适应性.例如,以往新闻媒体对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倾向打造精神样板和社会标杆,但"高大全"的喊话姿态往往不能与大众形成有效话语沟通,容易让此类新闻报道陷入说教痕迹的窠臼,受众同样对这类"高大全"的报道模式无感,政治传播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宣传则难以实现.于是,主流话语体系不得不转变自身语言策略,甚至主动吸纳各类网络元素、采取萌化叙述策略,营造轻松愉悦的传播语境,以满足平民化社交媒体传播语境的需要.
三、新闻语言"社交化"趋势的利弊分析
媒体的社交化表达本质在于通过最为轻松的语言策略获取影响力和引导力,进而争夺舆论话语权.在传播日益分众化、小众化的今天,主流媒体为适应社交媒体语境所进行的新闻语言调试,其理论探索和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讨论.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新闻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对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同样带来挑战.
从积极意义而言,新闻语言表现形态多样、传播主体多元、传播渠道丰富,有利于突破传统新闻语言单一呆板形式,"新华体""人民腔"的语言范式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新鲜活泼、形象生动,更趋时代化、生活化和风格化的新闻语言范式的显现,能有效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带给读者亲切感,满足受众感官需求.正所谓,无社交,不新闻.在受众使用社交应用观看新闻的频率上升成为普遍现象的同时,折射出的是受众媒介使用偏好、习惯变迁对传统新闻报道范式的某种撬动,代表受众与社会在新闻话语与生产中逐渐强化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并逐渐倒逼传统新闻话语体系的改革和进化,且产生良好效果.
尽管如此,新闻语言的社交化趋势还存在其局限性和不足.一是由于新闻媒体报道自身的专业性价值承载,亦或是难以脱离的官方背景,都决定了媒体话语体系本身就属于权威性表达,其价值立场和身份属性是媒体之根本.这也使得媒体新闻语言的社交化尝试,更多是表达方式和修辞的改头换面,并非是内容革命,新闻语言社交化趋势变革的限度和掣肘也在于此.二是对网络语言的吸纳过程难免泥沙俱下,除了一贯存在的错字错句等用语上的不规范外,近年来,新闻语言的娱乐化、媚俗化、语言暴力、网络新词泛滥等新问题同样显现.因而,笔者认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官媒叙事改头换面是必要的,不改头换面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但不可用力过猛,忽视了自身的官方背景和身份,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涉警涉法等特定议题和严肃问题上必须保有权威性,警惕政治上的幼稚病.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新媒体使得新闻的传播形式正发生巨大变化,固有的报刊文字、电视台所使用的媒体语言、网络新词、手机聊天语言必将融合到一起,取长补短,逐渐演变成新的媒体语言.新闻语言的变迁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承载信息报道功能的重要载体,新闻语言的表达形式、风格正逐渐适应社交化时代需要,其折射的是网络话语对传统舆论格局的撬动和改写,并不断倒逼传统新闻话语体系的变革和调适.当然,新闻语言的社交化尝试无论是内容文本、还是话语策略,还可以创新更多.作为一种功能性变体,新闻语言在遵守客观准确、简洁明了的基本原则上,需要大众传媒思考的是,如何在吸纳网络元素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新闻语言的特征和规律、修辞风格和使用规范,为新闻语言的规范使用和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1]邹晓玲.全媒体时代我国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及其对传媒语言规范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4(11).
[2]李川,房新宁.网络流行语在新闻语言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2(03).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传媒的其它文章
- 办好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传播教育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 互联网时代的融媒教育:美国经验及其启示
- 凝聚学术特色 建设区域智库培养新型人才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 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 --记穆青新闻实验班培养模式">"三双机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记穆青新闻实验班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