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系列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新竞争力观察

2017-01-28文/朱

传媒 2017年21期
关键词:丝路跨文化纪录片

文/朱 琳

"丝路"系列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的新竞争力观察

文/朱 琳

纪录片是国际传播的有效载体,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它的成功对传播与构建国家形象、有效阐释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之下,涌现了一批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如《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海上新丝路》《瓷路》《神秘的西夏》《河西走廊》等,这些纪录片采用国际化的叙事方式,制作精良,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瓷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纪录片更是打开了国际市场.这对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丝路"系列纪录片的成功是中国纪录片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也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路径的转向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如何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制约,既彰显自己的文化身份,又尽可能协调与他者的关系,尊重差异,和平共处是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境界."

纪录片肩负着记录和维护丝路沿线遗迹和丝路精神的使命."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系列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塑造和人类文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即不能跨越文化的差异而得到对方的理解.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虽然具有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验,但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如果一味传播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容易引起抵抗式阅读,影响传播效果.在这样的困难之下,"丝路"系列纪录片开始尝试有意识地采用全球视野,借鉴国际化的影视语言,在保持自身美学特性的同时大胆创新,显示出别具一格的美学之境.全新美学理念引领下的纪录片创作增强了国际传播的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展示.下文从题材选择、叙事视角、叙事手法三个方面的转向来剖析"丝路"系列纪录片所体现的全新美学之境.

题材之新

以往的纪录片风格以庄严宏大为主.《丝绸之路》(1980年)、《新丝绸之路》(2006年)聚焦"丝路"沿线的古老历史和深厚文化,大多是对历史遗迹或历史人物的展现.而如今的"丝路"系列纪录片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和宣教意味,不注重静态的文物陈列和文献描述,更多地结合了时代的脉动,产生当下的意义,也给观众带来了惊奇、新奇的叙事效果.

《海上新丝路》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更描绘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壮美画卷;《河西走廊》讲述了丝绸之路的主干道--河西走廊的历史、政治、文化、军事、宗教,肯定了河西走廊对中国历史变迁、世界文化交融的重要意义;《神秘的西夏》描绘了被我们遗忘的西夏文明,并对这一曾经辉煌过的文明进行追根溯源;《瓷路》瞄准了中国瓷器这一中华瑰宝,作为丝绸之路上进行东西方贸易的商品,中国瓷器让中国与世界产生了亲密的关系;《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采用现在进行时的叙述时态,虽以历史为出发点,展现的却是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它立足当下的丝绸之路和丝路精神,把变化中的中国呈现给世界,是对古老丝绸之路的新解读.

"丝路"系列纪录片是从中华文明的花园中采撷出富有现实意义的瑰宝,将茶、瓷器等具体物象聚合成共有的历史记忆,将历史与现在相勾连,聚焦当下,贯通过去,更加立体、全面、真实地记录"丝路"精神的存在与延续,展现中国的变迁.

视角之微

"丝路"系列纪录片,立足于对普世价值的关怀以及沿线国家人民共同命运的关注,细致入微地去刻画丝路沿线人民的生存状态,围绕个体的情感和命运来展开叙事,关注历史人物的寻梦之旅、小人物的圆梦故事,构建亲近性文本,微观视角的切入,引发了观众更多的情感代入,形成了心理共鸣和情绪共振.每一个丝绸之路上生活的人都诉说着丝路故事,体现着丝路精神.《河西走廊》中跨越高原沙漠的张骞、穿越烽烟的霍去病、技艺高超的壁画师李工,《神秘的西夏》中守护古城的朱明哲,《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艰苦创业的女企业家金小青和潘尚旭……由多个微观视角形成回望历史的视角,真实的生活场景,触及内心的故事细节,微观细照下的个人命运,以小见大,体现着对历史和当下的反思.

《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一共选择了60个左右的人物,这些人物涉及社会各行各业,企业家、建筑师、画家、雕塑家、矿工、鞋匠、留学生、社区工作人员,这些人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社会精英也有普通工匠,有寺庙主持也有年轻僧侣.他们在新的丝绸之路上,重新开始自己的旅程,追寻自己的梦想,书写着新丝路上新的传奇.丝绸之路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依然延续着千年的风采,那是源于丝路上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对梦想的热诚、对目标的执着、对荣耀的期盼.丝路人的决心和意志铸成了丝路精神,它同样是丝绸之路留给人类最宝贵的遗产.

"丝路"系列纪录片有古老文明与时代现实的碰撞,有当下生活与历史回溯的交响,几个故事平行交错,通过个人的心路历程来表达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看似散乱,却中心鲜明,平实而生动.

手法之多

"丝路"系列纪录片在表达方式上开始探索更多元的视听语言,建立更新颖的叙事方法,将历史的陈述与现实的情景有机融合,改变了传统纪录片所采用的平铺直叙,加快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故事性.整个历史事件的展现呈现出扑朔迷离、跌宕起伏的风貌."丝路"系列纪录片中大量地使用了扮演、搬演、三维立体成像等情景再现方法,除此之外,还加入了类型片元素,有策略的展示静态的文化遗迹和历史传奇故事,充满了叙事的智慧,也使观众感受到知识探索的快感和审美的乐趣.

尘封、静默的历史遗存借助数字影像给观众带来神奇的观感体验,使遥远、模糊的历史记忆清晰、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海上新丝路》中使用动态地图和三维立体成像技术勾勒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河西走廊》和《神秘的西夏》这两部纪录片使用了演员扮演和细节描写,仔细刻画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使史料中的人物变得栩栩如生,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大战匈奴、隋文帝西巡河西走廊等这些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书写得别开生面.《神秘的西夏》使用了类型片的叙事手法,巧妙地处理时空关系,精心设计悬念,平均每隔四分钟抛出一个悬念,将观众深深地吸引到历史知识的探索之中.《瓷路》使用了多时空的平行剪辑,第六集《窑变》将中国官员郎廷极、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德国炼金师波特格三个国家三个与制瓷相关的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通过演员扮演的方式,情景再现了三个人对制瓷技术的追逐.片中还注入了悬疑片的手法,尤其将殷弘绪对中国制瓷工艺的刺探表现得惟妙惟肖.《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使用了多线索叙事,将四个主要人物的故事交织起来讲述,比如,在第五集《召唤 诸神的旅行》中有在洛阳修建佛殿的泰国工匠奈、武威鸠摩罗什寺的主持理方、陕西终南山修行的贾师伟、山西五台山碧山寺的年轻僧侣义竺.虽然他们的工作不同,但是都为着理想目标在艰苦卓绝地努力.这部纪录片虽然人物众多,但整体叙述繁而不乱.

总而言之,对共同价值命运的探讨是"丝路"系列纪录片一以贯之的文化命题.为了这一命题,"丝路"系列纪录片在创新表达视角、丰富表现内容、拓宽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民族精神与丝路精神之间找到契合点,用现代化的电影语言表现悠久的中华文化,用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构建多元文化认同的影像世界,大大提高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国际竞争力.

内涵之丰富

"丝路"系列纪录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传播了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彰显了坚毅执着的民族精神、树立了富强民主的大国形象、展示了互信共赢的外交理念.讲述丝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精彩的丝路故事传向四面八方,让中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走出去、走上去,这是"丝路"系列纪录片的价值指向.没有文化根基,"丝路"系列纪录片的对外传播便无从谈起,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建立整体布局.从生产环节来说,之前对外传播的纪录片题材选择具有随机性,而"丝路"系列纪录片是国家对外传播纪录片中第一次结合整体战略对题材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丝路"系列纪录片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挖掘了丝路沿线不同文化的共性,也创造出中国纪录片独有的形态和气韵.在这样一个兼收并蓄的他者空间,降低了对外传播的文化损耗,提高了国际传播的竞争力,对外国观众的"培养"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丝路沿线多种文化汇聚交融,"一带一路"上的故事作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友好交流、彼此合作的历史,包含着各国人民深厚的感情.这种亲、诚、惠、容的交往理念是沿线国家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今的丝绸之路没有秣马厉兵的风云战事,有的是祥和发展的繁荣景象.打破文化中心主义,向周边文化汲取养分,不仅代表文化观念的求存互补,更是一种政治理念.互信共赢的外交理念,强调充分尊重异域文化,对先进文化进行学习,坚持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进一步增进理解共信,相信未来的新丝绸之路将展现多元之美,焕发蓬勃生机.

结语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国际反响热烈."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成功实施国际传播的经典路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格局做出的独特贡献.开放的外交语境,为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为纪录片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纪录片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国际传播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助力,成为纪录片学界关注的问题.

"丝路"系列纪录片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竞争力,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根植中华民族传统,在对他者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寻求普世价值,借助美轮美奂的影视语言来表达他者易于接受的民族文化."丝路"系列纪录片营造的全新美学之境,体现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传播的文化自觉.这些影像文本大气内敛、宁静内省,兼容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当下的关照,获得了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展示,这是一次由中国题材向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讲述丝路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增强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竞争力,让精彩的丝路故事传向四面八方,让中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理念走出去、走上去,是纪录片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作者系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韩国全州大学电影广播制作专业客座教授

猜你喜欢

丝路跨文化纪录片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丝路梦
纪录片之页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