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
2017-01-28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冯 珊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各民族的音乐形式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溯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语言习惯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地域范围分布较广的民族而言,上述因素会致使不同区域的传统音乐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而语言作为影响音乐特性的直接因素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似的语言体系是不同民族内部沟通的重要工具,不同民族语言的产生与分布,同样会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民族传统音乐区域性特征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该民族的历史、环境和语言。其中,与音乐联系最密切的因素是语言,而历史溯源则是语言与文化个性形成的基础。笔者经过反复论证认识到,关注藏族语言的方言分区、形成历史以及社会条件,是分析藏族音乐地域性特征的重中之重。
一、藏语与方言的分类及地域分布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由藏族人民创造并进行传播,具有完整性、规律性等语言特点。在我国,地跨五省区的广大藏族居民普遍使用藏语进行日常沟通交流,兼具多种方言和土语的应用。
我国语言专家学者把中国境内的藏语方言主要分为三种: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除此之外,还有几种分布不广、影响较小的方言,被称作“土语”或“亚方言”。
藏语方言根据分类不同,分布区域也不尽相同。卫藏方言区的范围包括西藏拉萨市和所属各县,以及日喀则、山南、阿里、林芝等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所属迭部、舟曲、卓尼等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则大多使用康方言;安多方言区主要分布在青海果洛、海南、海北、海西、黄南等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红原、阿坝等县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的碌曲、玛曲、夏河等县区。
二、三大藏族方言区的地理环境
虽然藏族方言区均处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主要风俗习惯大致相同,但细分之下仍会发现三大方言区的地理条件存在差异。首先,卫藏方言区分布于整个藏区的南部及西南部,雪峰环绕四周,并有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贯流其间,形成大范围、较发达的农业区,故有许多人口聚居。其次,康方言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及东南部,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一并流经此地,形成壮观的自然景象,因此该地区兼具农业和牧业两种生产方式。最后,而安多方言区位于藏区的北部及东北部,大部分为高海拔草原,牧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牧民随草而居,导致该地区生活流动性大。
因此,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且有大量人群聚居的卫藏方言区和康方言区,其民间歌舞通常具有集体性,形式丰富多彩,反观以游牧为主且人口分散、流动性大的安多方言区,集体性的音乐形式较为缺乏。此外,康方言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了该区跌宕曲折的山歌音调。由此可见,语言因素不是影响藏区音乐的唯一因素,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藏区人民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艺术活动形式和艺术创造成果。
三、藏族音乐的色彩区
1.音乐色彩区的界定
音乐学家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地域性特征时,曾尝试使用“文化区”“色彩区”“色块”等多个名词来表示流传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间的传统音乐形式的相同点和差异性,根据某一民族不同区域范围内的传统音乐分布情况,赋予其特定的命名,把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音乐区称为藏族的音乐色彩区。
2.藏族传统音乐的三大地域性特征
(1)宗教音乐。众所周知,西藏是一个宗教性极强的民族,各大寺院诵经时的音乐、乐器使用、演奏乐曲等虽略有差异,但整体而言,各教派、寺院之间所使用的音乐形态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因此宗教音乐的地域差异性基本可忽略。
(2)噶尔音乐。西藏的噶尔音乐主要服务于当地僧俗上层社会的娱乐及礼仪活动,其中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噶尔音乐最具代表性。而在较远的巴塘、甘孜、玉树等地区,噶尔乐舞在音乐形态、曲目、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改变,个别音乐中含偏音和变音曲调。总之,因受限于流传的地区和范围,噶尔乐舞音乐虽仍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但部分地域已产生变化。
(3)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其在音调、旋律、唱法、乐器等方面都各有特点。藏族民间音乐之所以存在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是因为各地区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语言差异、历史溯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分布广泛,在探究民族地域性特征及色彩区的过程中存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在藏族音乐中,宗教音乐的规范性极高,噶尔音乐略低,民间音乐地域性表现最强。因此,划分藏族音乐色彩区,主要是基于对民间音乐的形态及地域分布两方面的总结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