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附着龈重建临床效果评价

2017-01-28王成刚董杰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牙冠菌斑角化

王成刚 董杰

当前,种植义齿已成为修复缺失牙的主要方式,在确保种植体达骨结合的前提下,怎样更加合理、有效的处理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已成为口腔学研究的重热点[1]。附着龈对牙周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降低刷牙、咀嚼食物等机械刺激,使龈缘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另外,还能有效预防菌斑滞留,增强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美观度、健康性[2]。有报道指出[3],缺乏角化黏膜时,会加重种植体周围黏膜的炎症反应,还会增加菌斑积聚,影响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本次研究通过改良牙周根向复位瓣术,于种植二期手术同期,实施附着龈重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例行种植二期手术患者,均为附着龈不足,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区间21~60岁,中位年龄40.5岁,位点10个(后牙区),在牙槽嵴顶,仍有>0.5 mm的角化黏膜。均运用Ankylos种植系统。

1.2 测量角化黏膜宽度

(1)修复牙冠之前,对种植部位近、远、中邻牙唇侧龈缘中点连线,到膜龈联合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测量,如果膜龈联合在此连线冠方,记为0;(2)修复牙冠后,对牙冠唇侧龈缘中点到膜龈联合之间的距离(垂直)进行测量,如果此点在侧龈缘中点连线冠方(近、远、中邻牙唇),那么需测得连线到膜龈联合之间的垂直距离。

1.3 手术方法

行二期手术之前,对种植部位前庭沟、颊侧角化黏膜、系带附着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另准确测量与记录角化黏膜宽度。消毒铺巾,局麻(阿替卡因),于种植部位颊侧,作梯形切口,用于保留龈乳头。在作牙槽嵴顶切口时,需呈偏舌侧,且确保切口颊舌侧,都有角化黏膜;在作近远中附加切口时,无需切透骨膜,延伸,至邻牙处后,依据实需可至前庭沟底。将黏膜用刀片剥离,然后翻半厚瓣,此时,需保留骨膜,另将其表面的结缔组织适当性保留,最后实施骨膜上肌纤维剥离操作。滑行黏膜瓣,至前庭沟,根向复位游离端角化黏膜,至邻牙正常膜龈联合根方,用吸收线将其与骨膜一并缝合,加以固定,后对近远中附加切口进行缝合。在附着龈重建同时,将种植体覆盖螺丝卸下,放于愈合基台。用盐水纱布,轻按黏膜瓣,流出下方血液,最后用牙周塞治剂覆于术区。

1.4 牙冠修复及复诊

术后第2周,复诊,制、取印模,完成手术第4周时,修复上部烤瓷冠,6个月后,复诊。分别在戴入牙冠时、修复6个月后,测有效角化黏膜宽度。

1.5 牙周指标观察

修复6个月后,复诊,检查并记录如下牙周指标。(1)改良菌斑指数(mPI)[4]。0:无菌斑,1:用探针尖轻划种植体表面,能见菌斑;2、3分别为肉眼可见菌斑、大量软垢。(2)探诊深度(PD)。(3)出血指数(BI)[5]。0:牙龈健康,不存在出血、炎症;1:牙龈颜色存在炎症性变化,经探诊,不出血;2:探诊后有出血,呈点状;3:有出血,并且沿着龈缘逐渐扩散;4:出血,且溢出龈沟;5:自动出血。

1.6 统计学方法

SPSS 21.0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角化黏膜宽度

术前角化黏膜宽度平均为(0.18±0.44)mm,术后4周时:(2.59±0.56)mm,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增加均值为2.40 mm。冠修复6个月后,平均为(2.63±0.52)mm,较术前,差异显著(P<0.05),较术后4周时,无明显差异(P>0.05)。

2.2 牙周指标

冠修复6个月后,复诊结果得知,患者均有较好的口腔卫生情况,种植体均稳定,重建的角化黏膜不存在炎症情况,且与烤瓷冠紧密贴合。平均PD(1.79±0.35)mm,平均mPI(0.69±0.81),平均 BI(0.72±0.63)。

3 讨论

由于固有层有着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附着龈利用其紧附于骨膜上(牙槽骨表面),不仅坚韧,且无法移动。游离龈、附着龈表面都被覆角化上皮,较非角化牙槽黏膜,有着更强的抗机械刺激效果[6]。对于种植体而言,其与天然牙颈部的结缔组织结构之间,有着显著差异性,天然牙与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纤维束相结合,可垂直于根面,并且能插入至牙骨质中,而位于种植体周围的结缔组织纤维束,则平行于种植体,或呈一定程度的斜向走行。受此差异影响,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相比天然牙,附着能力较差,易感染,但针对种植体周围的角化黏膜来讲,在保护性方面,要好于牙槽黏膜[7-8]。本次研究用角化黏膜(牙槽嵴顶余留),来适当性增加角化黏膜宽度,成功为患者进行了种植二期手术,还于同期完成了附着龈重建手术。重建之后,种植体颊侧角化黏膜得以一定程度增加,膜龈联合位置已得到恢复,另外,与邻牙处协调性较好。冠修复6个月后,较术前,差异显著,较术后4周时,无明显差异,但黏膜无炎症,且与烤瓷冠紧贴合。由此可知,于冠修复6个月后,重建后的角化黏膜仍稳定,有较好的菌斑控制效果,平均探诊深度为(1.79±0.35)mm。在探诊出血情况方面,冠修复6个月后,种植体平均出血指数(0.72±0.63),表明重建的角化黏膜处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于种植二期手术同期,实施改良根向复位瓣术,可重建种植体周围附着龈,短期效果好。

[1]杨荃荃,李志勇,苟颖.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探索 [J].中外医疗,2015,34(11):40-41.

[2]顾杰林.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10):28-29.

[3]李国堂.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5,5(6):86-87.

[4]陈晨.附着龈重建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4):101-102.

[5]彭冲,项琳怡.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牙齿种植周附着龈宽度、牙龈边缘外形及美观度改善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6,21(4):169-172.

[6]林华荣,钱三楼,温兴涛.口腔种植患者临床修复中实施附着龈重建的实效性探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6,21(2):70-73.

[7]彭文军,张海燕,郝蕊,等.根向复位瓣技术重建种植牙颊侧角化龈的临床探讨 [J].口腔疾病防治,2017,25(3):176-179.

[8]李星.口腔种植牙修复牙列缺隙的临床应用效果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136-137.

猜你喜欢

牙冠菌斑角化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巨大角化棘皮瘤误诊为鳞状细胞癌1例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43个萌出前牙冠内吸收发病情况调查及对策
正畸牵引联合牙冠延长术治疗上前牙复杂根折3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