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变构现象

2017-01-28康国章

殷都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叠音金瓶梅例句

康国章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谈AABB和ABB两种词汇结构及其交互变构现象

康国章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AABB式词语的根本性结构关系是AA和BB的并列,而ABB式词语的根本关系是正偏结构,述补关系是其最核心的内部建构。能够由ABB式结构变构为AABB式结构的词语,往往也能够说成AB式词语;能够由AABB式结构变构为ABB式结构的词语,其中的A项大多可以单独成词,且A项能够被后项BB所描摹或说明。由AABB式词语变构为ABB式词语,是把原来并列关系的A与B重新分析为正偏关系;反之,则是由正偏关系重新分析为并列关系。

AABB式词语;ABB式词语;词语形式变构

汉语AABB和ABB两种词汇形式的共同源头是叠音词(或称“叠字”、“重言”等)。 “甲骨文复音词缺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合成词中缺重叠式”[1],也就是说在甲骨文时代叠音构词现象是很罕见的。两周金文时代出现了数量不少的叠音词,据王秀丽研究,金文叠音词既有双音单纯词如“剌剌”、“穆穆”、“宪宪”、“蠢蠢”、“佗佗”、“熙熙”、“蔼蔼”、“哀哀”、“虩虩”(读如“赫赫”,见叔屍鐘)、“翼翼”、“秩秩”、“简简”、“鎗鎗”等,又有双音合成词如“世世”、“滂滂”、“祗祗”、“乔乔”、“优优”、“悠悠”、“迟迟”、“旬旬”、“霖霖”等等[2]。如果说叠音单纯词只是记载人类原始语音(包括摹拟天籁之音)的话,那么叠音合成词则属于词汇构造的结果。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律构造出的词汇不仅具有新的语汇意义,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的语法意义。就叠音构词来说,它的语法意义大致具有协调韵律、添加感情色彩、增强表达程度、表示延续等几个方面。

一、先秦时期的AABB式词汇

在出土语言文献里,两周金文中不仅具有数量可观的双音节叠词,还开始出现了四叠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AABB式词语。金文中的AABB式词语在组合类型上有三种:(1)AA名BB名,如“子子孙孙”;(2)AA声BB声,如“鎗鎗鏓鏓”、“肄肄仓仓”;(3)AA形BB形,如“肃肃雍雍”、“穆穆翼翼”、“剌剌桓桓”、“丰丰勃勃”、“闌闌兽兽”(读如“简简优优”,见王子午鼎)、“油油漾漾”、“穆穆济济”、“惮惮业业”。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周金文中,“丰丰勃勃”、“子子孙孙”已经可以简缩成“丰勃”、“子孙”,而简缩前后的词语所表达的范畴意义基本相同。

在传世语言文献方面,我们主要考察了《尚书》和《诗经》中的AABB式词语。据统计,《尚书》中的AABB式词语仅有3个,分别是“兢兢业业”、“子子孙孙”、“泯泯棼棼”[3]。经过我们核实,《诗经》中的AABB式词语计有24个,其中:“子子孙孙”的结构形式为“AA名BB名”;“雝雝喈喈”的结构形式为“AA形BB声”;“委委佗佗”、“啴啴焞焞”、“儦儦俟俟”、“矜矜兢兢”、“翕翕訿訿”、“战战兢兢”、“缉缉翩翩”、“捷捷幡幡”、“济济跄跄”、“苾苾芬芬”、“穆穆皇皇”、“跄跄济济”、“颙颙卬卬”、“菶菶萋萋”、“兢兢业业”、“赫赫炎炎”、“赫赫明明”、“赫赫业业”、“绵绵翼翼”、“皋皋訿訿”、“烝烝皇皇”、“实实枚枚”等22个AABB式词语(其中“跄跄济济”和“济济跄跄”为语序互倒)全部是“AA形BB形”的结构形式。

根据AABB式词语的内部组合方式,学界常常把它划分成AABB1和AABB2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AABB1有相应的AB词,而AABB2无相应的AB词[4]。就早期的AABB式词语来说,除了“子子孙孙”之外,其余的都没有相应的AB词*《诗经》中有“委佗委佗”,而其相应的AB词“逶迤”最早见于《庄子》:“逶迤而处”;而与“兢兢业业”相应的AB词“兢业”最早出现于隋唐五代的《陈书》:“若据沧溟,逾增兢业”。。总体来说,整个先秦时期AABB式词语结构中的AB不连用都是常态,“《诗经》、《庄子》、《荀子》、《楚辞》等文献中,AABB 叠加式词语共59例,而AB连用的AABB还只有八例。”[5]这种情况至两汉魏晋时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两汉魏晋赋中,AABB叠加式共七十例,而AB 连用的AABB 已有二十五例。”[5]宋元以降,受AABB这一结构词汇化力量的影响,由AB式词语变构为AABB式词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词汇现象。如:

(1)a 不知呜咽水,何事向西流。(唐·崔国辅《渭水西别李仑》)

(1)b 几句说的潘姥姥呜呜咽咽哭起来了。(《金瓶梅》)

可以说,对于AABB式词语的发展来说,“AB 不连用的‘AA +BB’为叠加式AABB 的发展提供了结构上的基础;AB 连用的‘AA+BB’为重叠式AABB 的形成起了桥梁作用。”[5]

二、汉语中ABB式词汇的发展

1.早期的ABB式词汇

ABB式词语最早出现于《论语》当中。如: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屈原的《楚辞》中出现了数量可观的ABB式词语,如:

(3)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九章·悲回风》)

(4)藐蔓蔓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九章·悲回风》)

(5)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悲。(《九章·哀郢》)

(6)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离骚》)

(7)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九歌·大司命》)

(8)芳菲菲其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离骚》)

(9)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九歌·山鬼》)

唐代以前,ABB式词汇一直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此种结构只有少量的词语出现,且基本上全部是出现在诗赋作品中,在内部构造上还基本上全部是A形BB形此种单一的结构形式,如:

(10)滂洋洋而四绝兮,蓊湛湛而弗止。(宋玉《高唐赋》)

(11)时民歌之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汉·高诱《淮南子·叙目》)

(1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2.ABB式词汇的成熟

唐宋时代,ABB式词语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内部结构形式也开始变得更为丰富。如:

(13)绀发垂缨光髧髧,细髯缘颔绿茸茸。(唐·令狐楚《赠毛仙翁》)

(14)脸似桃花光灼灼,眉如细柳色辉辉。(《敦煌变文》)

(15)龙恼氮氯香扑扑,玉炉旋捧色皑皑。(《敦煌变文》)

(16)只昨日边红艳艳,如今头上白丝丝。(《敦煌变文》)

(17)人跃跃,笑哈哈,百鸟空中语似哀。(《敦煌变文》)

(18)问自已心里黑漫漫地。(宋《古尊语录》)

(19)火中有黑,阳中阴也;水外黑洞洞地,而中却明者,阴中之阳也。(《朱子语类》)

很显然,只有当A和BB结合在一起充任一个句子成分时,我们才认为ABB算是一个词汇单位(如例17中的“笑哈哈”);而如果A和BB各自充任不同的句子成分(如例17中的“人跃跃”),还只能将其视为ABB词汇化之前的句法单位。出现在ABB式词语中A位置上的单音节语素主要有三类,即形容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这在唐代全部已经有了。学术界常常把ABB式词语的内部语法关系划分得很细致,把它分为并列式、述补式、附加式、音缀式、主谓式等若干类别[6]。依笔者看来,为了与AABB式词语作简单明了的区分,不妨把ABB式词语统一概括为正偏结构,述补关系是其最核心的内部建构。

3.ABB式词语里BB的词缀化

伴随着ABB式词汇的成熟,出现了一批虚化的BB式后缀。这种虚化之后的叠语的语汇意义越来越弱化,而其功能化的摹拟描绘意义更为凸显。例如“晃晃”,在宋代以前常单独使用,具有较为实在的语汇意义,但在宋代之后就逐渐演变为ABB式词汇的后缀了。如:

(20)a 班固《涿邪山文》曰:“晃晃将军,大汉元辅。”(李善《昭明文选》注)

(20)b 莫是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麽?(《五灯会元》)

(20)c 可笑物兮无比况,口吐明珠光晃晃。(《五灯会元》)

(20)d 是夜金老带些酒意,点灯上床,醉眼模糊,望去八个大锭,白晃晃排在枕边。(《初刻拍案惊奇》)

(20)e 如今见他拿出精晃晃白银来做用钱,方知是实。(《初刻拍案惊奇》)

还有一些双音节的叠语,单用的机会很少,却常常粘附于多种不同的语素后面。例如“邓邓”:

(21)a 左手拿了张稀软的折弓,右手拿了几枝没翎花的破箭,望着那支死虎邓邓的射。(《醒世姻缘传》)

(21)b 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西厢记》)

(21)c 则见他努眼撑睛,大叫乎,不邓邓气夯胸脯。(元·杨显之《潇湘雨》)

(21)d 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西厢记》)

(21)e 实说便罢,不然我就嚷的尘邓邓的。(《金瓶梅》)

(21)f描的大大小鬓,涎邓邓一双星眼,眼光如醉,抹的鲜红嘴唇,料此妇人一定好风情。(《金瓶梅》)

(21)g 白日家说胡话,呆呆邓邓的;到夜静处,却思量父母啼哭。(《西游记》)

(21)h 太师见龙书案何以生尘,寂静凄凉,又见殿东边黄邓邓大圆柱子。(《封神演义》)

(21)i 只是望着晁大舍沉邓邓的嚷,血沥沥的咒。(《醒世姻缘传》)

(21)j 抱的人家孩子养活,搅得他醒邓邓的,这家财还得一半子分给咱。(《醒世姻缘传》)

(21)k 眼脑儿涎涎邓邓,手脚儿扯扯也那捽捽。(元·石君宝《秋胡戏妻》)

(21)l 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涎涎邓邓。(关汉卿《金线池》)

(21)m 走将来低低答答乔议论,走将来涎涎瞪瞪说甚么亲。(元·王文秀《渭塘奇遇记》)

三、AABB和ABB式词汇交互变构的种类

宋元以后,出现了AABB和ABB式词语能够交互变构的现象。如:

(22)a俺娘呵,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西厢记》)

(22)b 满头珠翠,颤巍巍无数宝钗簪;遍体幽香,娇滴滴有花金缕细。(《西游记》)

(22)c 刚过了沁芳亭,忽见岫烟颤颤巍巍的迎面走来。(《红楼梦》上)

(22)d 贾母扶着小丫头,颤颤巍巍站起来。(《红楼梦》下)

又如:

(23)a 冷冷清清冰下水,吞吞忍忍饭中砂。(刘辰翁《法驾导引》)

(23)b 侍起冷清清地,又孤眠不著。(赵孟坚《好事近》)

AABB式与ABB式可以交互变构的词语,常常还可以简缩为双音节形式的AB词。如:

(23)c又过了一天,戴仁、戴义有事回家去了,观中觉得冷清。(罗贯中《粉妆楼》)

(一)由ABB转化为AABB的词汇现象

1.ABB→AB→AABB

第一组例句:

(24)a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4)b 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知者归之于天,故坦荡恬忽。(《论衡》)

(24)c 坦荡,明达之貌。(唐·颜师古注《后汉书》)

(24)d 渺渺邈邈,十方该括,坦坦荡荡,绝形绝相。(《五灯会元》)

第二组例句:

(25)a 以活泼泼为内,非汤非水;以赤历历为外,非铜非铅。(《东坡文集·谢鲁元翰寄暖肚饼》)

(25)b 父子自会亲,君臣自会义,既自会恁地,便活泼泼地,便是仁。(《朱子语类》)

(25)c 活泼、死腾那,这是第一所人间风月窝。(《牡丹亭》)

(25)d 恨不得囫囵吞行者,活活泼泼擒住小沙僧。(《西游记》)

(25)e遂行至洪都西山,地名金田,则见:嵯嵯峨峨的山势,突突兀兀的峰峦;活活泼泼的青龙,端端正正的白虎。(《警世通言》)

2.AB→ABB →AABB

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如:

(26)a 郭璞曰:“似凤,有光彩。”(《史记索隐》)

(26)b九曲栏杆,饰玉雕金光彩彩;千层楼阁,朝星映月影溶溶。(《封神演义》)

(26)c 未央宫光光彩彩,丹青炳焕。(《水浒传》)

3.ABB→AABB

这种情况很是普遍。如:

第一组例句:

(27)a 只是他元无这礼,克己私了,却空荡荡地。(《朱子语类》)

(27)b房里空荡荡,并无一些箱笼衣衾之类,止有几张椅桌,空着在那里。(《初刻拍案惊奇》)

(27)c 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传习录》)

第二组例句:

(28)a 连忙推开楼窗看时,见乱烘烘道:“井亭桥有遗漏!”(宋话本《碾玉观音》)

(28)b 乱乱烘烘的开了十三日吊,念了十来个经,暂且闭了丧,以便造坟出殡。(罗贯中《粉妆楼》)

第三组例句:

(29)a 万员外慢腾腾地掀开布帘出来,柜身里凳子上坐地。(宋话本《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29)b 金炉内慢腾腾烧瑞瑙,玉瓶中娇滴滴插奇花。(《琵琶记》)

(29)c 那妇人慢腾腾的拿了空碗走出来。(清《风流悟》)

(29)d 正疑惑间,只见莫拿我慢慢腾腾地踱进来。(清《风流悟》)

第四组例句:

(30)a 莲步半折小弓弓,莺啭一声娇滴滴。(宋话本《碾玉观音》)

(30)b 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西厢记》)

第五组例句:

(31)a 焉知松树下,抱膝冷飕飕。(《寒山诗集》)

(31)b 黄峰独脱物外秀,年来月往冷飕飕。(《五灯会元》)

(31)c 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西游记》)

(31)d 冷冷飕飕,惊人清况。(《封神演义》)

第六组例句:

(32)a 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32)b 那人一见,先自酥了半边,那怒气早已钻入爪洼国去了,变做笑吟吟脸儿。(《金瓶梅》)

(32)c 那仙女拈着一枝杏花,笑吟吟进门相见。(《西游记》)

(32)d 那些女子听见,一个个喜喜欢欢抛了针线,撇了气球,都笑笑吟吟的接出门来道:“长老,失迎了。(《西游记》)

(二)由AABB转化为ABB的词汇现象

1.AB→AABB→ABB

第一组例句:

(33)a 五五三三,抱头哭啼。(《敦煌变文》)

(33)b 孔子听得皋鱼哭啼,问其故,皋鱼说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琵琶记》)

(33)c 婆娘哭哭啼啼,将孩子寄在邻家,只得随着众人走路。(宋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33)d 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窦娥冤》)

(33)e 可怜太太乃是金枝玉叶,哪里走得惯野路荒郊,一路上哭哭啼啼,走了半夜,方才走到水云庵。(罗贯中《粉妆楼》)

(33)f 那琴童磕了头,哭哭啼啼出门去了。(《金瓶梅》)

(33)g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西厢记》)

(33)h 想那梦中之龙,哭啼啼哀告求生,岂知无常,难免此患。(《西游记》)

(33)i 只见宋福、宋寿弟兄两个,哭啼啼的与父亲执命。(《喻世明言》)

第二组例句:

(34)a 我交一瞌睡神下界,令百人尽皆昏沉,即便相随,有何不得。(《敦煌变文》)

(34)b 我吃下这汤去,怎觉昏昏沉沉的起来?(《窦娥冤》)

(34)c 昏沉沉不知南北,黑惨惨怎认东西。(《封神演义》)

第三组例句:

(35)a 安等至海滨,遇风飘荡,竟不达而还。(唐·李延寿《北史》)

(35)b是我使棒吓他,他就把扇子扇了我一下,飘飘荡荡,直刮到小须弥山。(《西游记》)

(35)c 哪吒飘飘荡荡,随风而至,径到乾元山来。(《封神演义》)

(35)d 皁服丝绦飘荡荡,浑身冷气浸入肌。(《封神演义》)

2.AABB →AB →ABB

(36)a 一个妇女摇摇摆摆从府堂里出来,自言自语,与崔宁打个胸厮撞。(宋话本《错斩崔宁》)

(36)b西门庆拜谢了胡老人,摇摆来家,一五一十对潘金莲说,二人拍手喜笑,以为除了患害。(《金瓶梅》)

(36)c 出墙门往留花院来,既到门,居然摇摆摆的进去。(《青楼梦》)

(三)由AB词几乎同时扩展为AABB和ABB两种词语

第一组例句:

(37)a 他每都急急言情状,语句意慌张。(郑光祖《伊尹耕莘》)

(37)b你道我有吃的啊,我口里吃几口慌张张要办事的忙茶饭,手里拿着个战兢兢怕犯法的愁酒杯。(《琵琶记》)

(37)c 呀,五娘子,你为甚的慌慌张张?(《琵琶记》)

(37)d 行者猛的里咳嗽一声,把刺史唬得慌慌张张,走入房内。(《西游记》)

(37)e 妖精慌张张的,只是摇手不言。(《西游记》)

第二组例句:

(38)a 碧城冷落空蒙烟,帘轻幕重金钩栏。(李商隐《河内诗二首》)

(38)b 禅堂里莫使寂寥,幽家内莫交冷落。(《敦煌变文》)

(38)c 我好意带将菜儿来,见你独自一个冷落落,和你吃杯酒。(《金瓶梅》)

(38)d 今日他去了,丢得屋里冷冷落落,甚是孤凄。(《金瓶梅》)

第三组例句:

(39)a 扑簌珠泪,怕闻别语,慵举离杯。(宋·黄机《柳稍青》)

(39)b 那老子不觉眼中扑簌簌流下泪来,哭了。(《金瓶梅》)

(39)c 扑扑簌簌雪儿下,风吹檐马,把奴梦魂惊。(《金瓶梅》)

鉴于“簌簌”早在唐代就可以单独使用,如韩偓《雨》中有“坐来簌簌山风急,山雨随风暗原隰”的诗句,所以我们认为ABB式的叠词“扑簌簌”比AABB式的叠词“扑扑簌簌”的构词理据更为充分。

四、AABB与ABB式词汇交互变构的规律

1.由AABB式词语变构为ABB式词语,是把原来并列关系的A和B重新分析为正偏关系;反之,则是由正偏关系重新分析为并列关系。

2.能够由ABB结构变构为AABB结构的词语,往往也能够说成AB式词语。

3.能够由AABB式词语变构为ABB式的词语,其中的A项大多能够独立作为单音词来使用,且A项能够为后项BB所描摹或说明。如下面所列的“AA糊糊”式词语就不能说成“A糊糊”式语构:

(40) 不要恁地半间半界,含含糊糊。(《朱子语类》)

(41) 那老军猛然惊觉,麻麻糊糊的睁开眼,看见行者,连忙跪下磕头。(《西游记》)

(42) 向四外一望,偶然见那密林柳树上,模模糊糊的似有物件在上挂着。(《狐狸缘全传》)

“AA糊糊”式词语之所以不能说成“A糊糊”,原因是“含”“麻”“模”等语素如果作为ABB式词语的A项,与其在AABB式词语中的构形功能与构形意义皆殊不相容。

[1]严宝刚.甲骨文词汇中的复音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2]王秀丽.金文叠音词语探析[J].江汉考古,2010,(4).

[3]周正颖.《尚书》重言词刍论[J].古汉语研究,1995,(4).

[4]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5]石锓.唐以前的AABB式形容词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6]石锓. ABB式形容词语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017-09-01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诗经小学史研究”(编号:17YJAZH036)。

康国章(1971-),河南商丘人,安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H146.1

A

1001-0238(2017)04-0107-06

[责任编辑:邦显]

猜你喜欢

叠音金瓶梅例句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好词好句
我也会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杜甫诗中叠音词的词汇和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