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探析

2017-01-28文/文

传媒 2017年1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课程

文/文 红

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探析

文/文 红

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和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融合对传媒类专业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媒体业态的变化和新闻从业人员现状的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经验,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媒介融合 地方高校 新闻教育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可参与到新闻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中。人们在手机上就实现了以往必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介才能获取信息的接收和反馈,而正是通过这种媒介之间内容的共享(在版权合法的前提下),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间的壁垒被完全打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继而席卷世界。而这种变化也给新闻媒体业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改变,同时也带给新闻从业人员新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和尝试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一、“媒介融合”带来新闻媒体业态的深刻改变和新闻从业人员的巨大压力

“媒介融合”(M 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传播学者伊索尔·索勒·浦尔教授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一般来说,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而随着新技术的更新和传媒产业的发展,媒介融合的概念也体现出全面化和立体化。传统媒体在面对来自新兴媒体的挑战中,不得不裂变重组,竭力将各类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数字转型,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探索自身的发展之路,凸显自身优势。同时在原有媒体架构中,又生发出许多新媒介形态,如报纸网络版、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这些新媒介形态既生发于传统媒体,又有自身形态的特征和属性,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生产资料构成发生巨变,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新闻媒体业态有了深刻的改变。

具体到新闻记者来说,“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信息的信源结构由原来的单一来源变得多元且复杂,进而导致受众选择空间变大、自主性变强,于是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信息发布方面的独家性和权威性倍受挑战。“媒介融合”使得各类媒介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且各有章法,这就意味着,媒介间界限不复存在,原有生产规律被打破,新闻从业者要在不同媒体间合作且掌握自身媒体发展所需的新闻产品生产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一系列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很多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过多年或在传统新闻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闻从业人员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且有不少人在新媒体领域呈现出了“水土不服”的状况。这些都对培养未来新闻人才的高校新闻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案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客观挑战。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素质新闻人才紧缺

在目前各种新闻媒介大量快速融合的情势下,前方的新闻记者必须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源中甄别真伪、区别事实和观点、迅速判断新闻价值;所采集的信息又要同时满足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介的要求,有的时候甚至还需要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一个人来完成摄像、记者、编辑三方的工作。后方的新闻编辑,则是需要根据自身媒介特点,定制新闻呈现方式。对传统新闻媒体而言,要在网络等新媒体占据第一时间传播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时的突破口,同时还要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于新闻兼具生动性和深刻性的需求。

例如,在当地时间2015年11月13日晚,巴黎发生袭击案发生后,新华网、澎湃新闻、无界新闻、凤凰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在事发第二天就作出从不同角度解析事件的数据新闻报道,产生极具影响力的传播效果。近些年来,数据新闻的兴起引发业内热议和媒体的纷纷尝试。而数据新闻所需要对数据的抓取、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应用,进而从大数据中发掘“故事”、深化主题,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内容,都是对当下新闻从业人员的又一考验。“公共新闻”“数据新闻”“融合新闻”这些新媒体环境下广受受众欢迎、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新闻类型对广大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几乎都是原有知识框架相对空白的领域和极大的挑战。因此,培养新闻工作从业者的高校新闻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新时代合格新闻人才的重任,努力探索和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来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中国已经开设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高等院校有几百所,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在20万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差异化培养成为了不少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必然选择——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科资源应用等方面,立足自身特色,为未来新闻传媒领域培养差异化人才。如在美国,这样的尝试已有广泛应用,密苏里大学、马里兰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利用自身在艺术、政治、法律、科技等方面的学科优势设计出与各自学校相适应的、有特色的课程方案,国外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对中国也极有启发意义。

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前景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各自高校特色的新闻人才这一命题,笔者觉得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一些尝试。

1.建立现代新闻理念,大力开拓学生视野。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在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下,一味以宣传为主的新闻理念已不能适应需求,而欧美国家奉行的新闻专业主义或是商业新闻主义也不能照搬,只能借鉴,因此,以“历史眼光、时代特色、世界境界和未来走向”为基点的现代新闻理念已成趋势,这意味着中国要立足国情,以世界的眼光,应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技能来进行适应未来需求的新闻教育。因此,对于地方高校的新闻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地方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等地域原因就将视野局限——恰恰相反,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以全媒体的理念和媒介融合发展的眼光来实施教学。

首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将传统新闻理念和现代新闻理念、中国的新闻思想和国外的新闻思想对照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基本新闻原理、理论的同时,清晰当前新闻格局,明确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地方新闻高校教师由于地域限制和长期服务于地方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预设,往往以中国传统新闻理念为理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国内外新近新闻理念的拓展,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理论和现实中通过互联网接收到的新闻信息的特征不尽相同,这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会走上各种“套路(即形成某种写作或报道模式)”,而且产生各种困惑,丧失对新闻职业的热情。

其次,利用地方高校在某些学科领域上的优势,为学生的“通识教育”创造条件。笔者所在的山西传媒学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高校新区,这里汇集了山西省内十余所各类高校,而且不少的高校大都欢迎和鼓励其他学校的学生来旁听本校的课程。这对山西传媒学院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优势,这也为该院新闻专业的“通识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适当设立数字技术类课程,以基本技术为主(设立必修课),以尖端技术为辅(设立选修课等)。对于一些如大数据分析、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移动信息传播等复杂技术课程以学生了解概况、原理、效果为目标,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是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新闻记者应该不仅能够承担新闻信息采集与传播的任务,也应是某个学科或领域的专才,这也是“通识教育”必要性的体现。但对于地方新闻高校、尤其是作为非传统综合性大学的传媒类专业院校来说,实际上只能搭建这样的平台、或者借助其他院校的资源共享,不可能由新闻专业教师完成跨学科的教学任务;即便有资源和能力在本校课程中开设各类通识课程,但是由此带来的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可能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另外,从学生就业的方面来看,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就业中,可自行选择的空间并不大,强行要求学生深入学习某一新闻传播之外的专业,可能造成未来就业上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自主学习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尤其在较短时间对某问题或领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到相当地位,让学生有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再逐步选择自己擅长或有兴趣的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实践。

3.设置课程拓展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向来是高校新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原有课程的实践环节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设立课程拓展主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时长,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以某一社会问题或知识领域为课程拓展主题的实践项目,且在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能力训练目标,安排专门负责的教师来监督、指导和推进项目的完成。例如,在大一阶段,设立如“某一地区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这类以调查形式完成的实践项目,以树立学生关注社会、贴近实际的思想和培养调查研究的能力;大二阶段,设立如“建立一个有自身特点的自媒体”等以新闻业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项目,这些实践项目最好能够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以课程作业要求和平台作品标准相一致,以平台受众反馈作为作业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三阶段,是综合能力的训练阶段,可以根据地方新闻媒体一线的播出标准来设计课程拓展主题。例如,以地区热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报道内容,让学生潜心研究新闻事件内在动因和社会问题的核心因素,遵循新闻制作的规律和方法完成由专业老师指导的高品质的专题报道。大四阶段,目标在于与一线接轨,由学校与当地媒体沟通,由学生完成符合播出标准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也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立教学目标和方案,对作品做出认真考核,并在媒体上播放和接收受众反馈。

设置这样的课程拓展主题,不仅是对学生的训练,也是对高校教师的考验。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带来的冲击,对高校教师来说,何尝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对国内外新闻业态的变革和发展有深刻理解和清醒的认识,对地方高校新闻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新闻传播从业者素养要求的优秀毕业生。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讲师

本文系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卓越计划’背景下广播电视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2]田秋生.通识教育打造媒体精英——复旦清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1).

[3]黄瑚,励嘉.面向未来的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尝试[J].新闻大学,2009(02).

[4]杨保军.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发展新闻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2013(03).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