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创新刍议
2017-01-28金爱萍
金爱萍
高职教育创新刍议
金爱萍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福建漳州 363000)
高职教育的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其次是建设一支创新的教师队伍,它是高职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石;再者是学校办学要有特色,要依据本地区综合发展环境与趋势,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中去,为其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职业教育已经为我们所高度重视,涌现出了办学规模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的专业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职院校[1]。目前,全国高职院校超过了1 000所,仅福建省就有50多所,在校生占高校学生总数近五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但其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出现报考人数日渐减少、毕业生整体素质不强、就业率日益下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的顶层办学设计欠缺,按部就班地“守摊子”现象严重;二是缺乏一支综合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三是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没有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今,面对高职教育的创新,新的办学目标、新的教学环境和就业环境,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高职教育的创新要有新理念、新意识
高职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创新的中坚力量。高职教育的理念是:既要培养爱因斯坦、爱迪生一类的科技人才,也要培养鲁班一类的技能人才。
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职业教育发展时就指出:“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技术人才。形象地说,就是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是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2]
(一)高职院校要创新理念,提高认识,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凸现职业教育特色
近几年,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做出了系统的顶层设计,使得我们的职业教育有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就当今社会的理念来说,思想上普遍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如目前的考试录取制度,普通高校优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院校录取,从制度上就把职业教育降级使用。还有高职教育本身的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实操能力培养;教学与实践相脱节;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要解决这些弊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深入研判形势,找准自身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不盲目追求“升格”。
(二)高职院校要有创新意识,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开放、融合,服务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高职教育创新要从制度上出台政策,狠抓落实。高职教育的创新首先要有规划,如培养一批学生,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走出学校就能自食其力;其次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这样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才能知道需求,才能提供供给,满足社会的需求;再次是落实校企合作,学校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到企业锻炼、培训,增强自身实操能力,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要来学校学习增强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促使校企一体,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些都要有配套的政策扶持,对于做得好的教师,要从职称评审、津贴分配上予以奖励。
二、高职教育的创新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新高度和新理念的提出,必须要有践行者,而教师应该是践行者的首选,同时也是实现“两个公共产品”的第一要素人选。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根本。坚持德才兼备,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创新的基石[3],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学历、学位层次,更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历,求学的经历,是一种学习教育过程。高校教师的学历、学位,贯穿其整个工作生涯,与其职称评审、福利待遇等息息相关。现在高校大多要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青年教师,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学位层次,带动学校理论研究氛围,使之逐步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达到教学创新目的。为此,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学位层次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们最终目的。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采用 “传、帮、带” 的模式。话易说,事难做,要想做好这种模式并非那么简单。我们必须着眼学校的各自发展特色,有规划地做好顶层设计。如:新进教师上岗前,由学校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给他们培训,进行现场教学指导,教学考核合格后,再根据各自所教的相关专业,下企业实践一段时间,由企业师傅传授技能并予以考核。两项考核合格后方可登上讲台。
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要在“产、学、研”结合中下功夫。大家知道,高学历不一定具备高能力。尤其是我们高职院校,既需要高学历学位,更需要实践能力的教师。学校有的研究生,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并非比优秀本科生强。作为真正的办学者,应重视实际的效果,而不该过分强调高学历教师是否合乎比例。应该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只有关注了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才能谈教育教学创新,才能谈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
(二)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是提升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食品安全的管理过程中,政府各部门奖惩分明。初步统计显示,2013年以来,国务院共制定修订了11个有关食品安全的行政法规;制定修订与食品安全相关的24个规范性文件。修订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加大了违法成本,细化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类型,大幅提升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借由食品抽检、食品生产监管、食品生产许可审查、违法广告管理、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等方式得到惩戒,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培训也可称之为继续再教育,能开阔眼界,获取更多新知识。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分为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学习,到专业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或到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及专业技能学习。学校应有配套的政策,制定详细的计划。如专业课教师必须到相关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建立一种“螺旋门”机制。同时,每学年要有一定的资金比例,专项投入,保证以培训、教研、科研为立体建设目标,构建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培训教师必须潜心学习,而不是搭花架子,或走马观花。
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和办学特色,制定长远规划,将培训工作制度化、专业化。
培训制度化。引导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自觉参加学习,培训。这样有助于教师更新、增长知识,熟练技能、获取信息、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职业化培训,实现教师队伍“三会”,即会组织教学、会指导实际、会信息技术;科研队伍“三会”,即会研究、会实践、会创新。
培训专业化。开展教学设计、“课型”改革、教材编写,进行高新技术培训、现代及前沿知识培训;定期举办课程、教材等方面的专业竞赛,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教师队伍“四能”,即能设计教学、能驾驭课堂、能指导实训、能教学研究;科研队伍“四能”,即能科研指导、能教育创新、能社会服务、能创成果。
培训科研化。通过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选,开展科研培训,进一步增强科研服务意识,完善科研兴校的竞争机制,激励教师的科研水平,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三)建章立制,营造一支稳定的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稳定的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有合理的结构布局,如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要新老结合、传承有序,这是营造教师队伍的关键;其次,要重视培养优秀人才,关注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一批人,使之形成一支团队,这样才能进行有创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的创新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声有色;第三,要建立良好机制,吸引优秀教师,使用优秀教师,留住优秀教师,以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重心所在。
2.学术交流常态化。经常选送一些素质好、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或到国内著名对口大学培养深造,以开阔教师们的视野,达到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为目的,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学校政策要配套。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学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双师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上要有所创新,应该有政策方面的扶持。如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审、聘期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制定出不同的实施方案。换言之,要分析各个教师的特点,根据每位教师的优势,用好人才,完善用人机制。
三、高职教育的创新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在今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到了150年前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他称赞它是一个标准的职业教育。同时,还肯定了它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即使是放在今天的职业教育学校都不落伍。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1.办学要有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以独特、稳定的方式存在,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概念。体现办学特色,要依据自身优势确立特色目标,选准特色项目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形成特色发展战略。然而,现在我们一些高职院校求发展时,把目标定位太高,一味追求办学规模有多大,忽视了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办学特色创新的要素。办学特色的创新,首先是明确办学目标,它是办学特色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专业设置特色,它是特色的关键;再是人才培养特色,它是特色的重点,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特色院校必须是地方经济建设的后花园。具有特色的院校应在行业和区域经济中既要有一个或几个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领先优势,也要有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优势[4]。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性人才的摇篮,多半为地方政府创办的学校,肩负着地方各项建设的任务和责任,有着“后花园”的俗称。
[1] 张帅,赵嵩颖,于建军. 专业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5-66.
[2]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于2017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的讲话[EB/OL]. (2017-03-21)http://www.jyb.cn/zggdjy/bqgz/201703/t20170321_698719.html.
[3] 汪德彪. 高校师德师风现状及对策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7):25-26.
[4] 刘芳,何玉宏,赵家华.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8(23):21-23.
(责任编辑:马圳炜)
On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 Ai-ping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e first step of the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set up the idea and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The second is to build an innovative team of teachers, which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inno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eover, school ru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trend of the region, an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vide practical servic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novation.
1673-1417(2017)02-0080-04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7.02.0017
G718.5
A
2017-04-10
金爱萍(1963—),女,江西宜春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