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思维转变

2017-01-28文/银

传媒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人情味新闻记者软件

文/银 燕

智能写作背景下新闻记者的思维转变

文/银 燕

随着智能写作的发展,新闻记者的思维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智能写作属于一种工业化的量产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新闻写作效率。为了促进新闻记者的思维转变,需要在新闻中突出“人情味”,并要加强记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新闻评论的撰写力度,以适应智能写作时代的职业新变化。

智能写作 新闻记者 媒体 新闻评论

智能写作也叫做机器人写作,是在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技术下发展起来的,在新闻写作领域得到了较广的应用,特别是一些新闻记者将智能写作软件作为随身标配。从整体上看,智能写作固然方便,但新闻记者如果过度依赖于写作软件,思维固化不思进取,其职业可能被软件所淘汰。

一、智能写作的应用现状及优劣势

1.智能写作的流程步骤。智能写作工具最早诞生于美国,形成了新闻生产的新模式,使得新闻产出量大为增加,在质量上也有一定保证。国内智能写作应用于新闻的起步较晚,2015年才由腾讯财经制作出第一篇“智能新闻”。智能写作的流程步骤如下:首先采集相关的新闻数据并输入电脑,提取一定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文章结构处理,然后对固定的文章模板进行套用,最后生成完整的新闻稿件。由此可见,新闻的智能写作离不开数据,因为可以大规模生产,所以本质上属于工业化的生产模式,这就需要详细的分工及专业化水平。一般来说,智能写作可以进行私人订制,即写作软件能将一名新闻记者以往的写稿过程分解为输入、运算、撰写、审核等环节,并形成该新闻记者的写作风格,实现了自动化的写作方式,并能构建一系列标准化的写作模板。

2.智能写作的重要性。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其产品属于一种精神产品,即写作过程依靠的是人脑,很少涉及物质生产,主要是呈现人脑中的创意。从一定意义上看,精神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强的虚拟性,且有海量化的变动因素,所以实现自动化的难度非常高,当前绝大部分的新闻稿件都是手工写作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加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写作才逐渐被新闻记者所重视。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工业化生产需要商业支撑,在媒介商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智能写作的推动力得到了保证。对于内容产业来说,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价值最大化成为其核心目标,这就需要提高新闻的生产效率。当新闻写作自动化、模块化,新闻产品的产出率自然有了极大提升。用电脑代替人工进行新闻稿件的常规撰写工作,可以明显提高新闻的产出速度。当然,智能写作缺少人脑的灵感,很难写出精彩的稿件,但其质量稳定性有一定保证,特别是一些通稿可以确保不犯错误,这对于新闻量产难得可贵。在商业竞争的背景下,新闻媒体需要追逐一定的利益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当新闻写作结合先进的生产方式,自然能提高媒体的经营效益,这是越来越多新闻记者选用智能写作的重要原因。

3.智能写作的优劣势。智能写作的最大优势是效率高,可以达到量产的工业化程度,特别在新闻通稿方面,智能写作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大量与数据有关的新闻写作起来通常比较耗时费力,且绝大部分通稿属于重复性劳动,附加值较低,将这些工作交由电脑去完成,可以使新闻记者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强的新闻写作中去。此外,智能写作软件对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能避免人工写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加强了新闻的严谨性。新闻生产的工业化发展,还有效提高了新闻服务的质量,由于新闻数量的大幅增加,受众的选择余地更大,通过搜索引擎便能找到想要的新闻,这是智能写作赋予新闻产业的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人工写作来说,智能写作的内容产品缺乏灵性,比较单一和刻板,极度缺少人情味,难以体现出文字的艺术之美。因为智能写作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重要的新闻事件一般还是需要人工写作。此外关于评论、访谈、深度报道、追踪报道等复杂程度高的新闻,智能写作目前还不能胜任。

二、智能写作促进新闻记者的思维转变

智能写作暂时还难以构成对新闻记者的职业威胁,但从长远看,将深刻影响到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新闻记者应及时转变思维,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智能写作完成不了的领域,从而实现从业转型。

1.突出新闻的“人情味”。智能写作软件可以采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这使得数据新闻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向,诸多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站等,不断推出数据新闻栏目,而一些学校也出现了数据新闻专业,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智能写作软件尽管能够模仿新闻记者的写作套路,以体现出其文风,但是跟人工写作相比,缺少了“人情味”,这使得文章看起来没有生气,给人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所以对于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个性化的新闻,记者还需要亲自写作,依靠智能写作并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从智能写作软件的长期发展看,人工智能技术或许还会进一步提高,这给智能写作的模板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智能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升,量产新闻的质量得到加强,使得新闻记者的写作优势不再明显。由此可见,新闻记者应该发挥自身长处,强化“人情味”新闻稿件的钻研力度,这样才不会被智能写作软件所淘汰。

智能写作软件产出的数据新闻,一般是对群体行为或总体状况变化趋势的反映,而大多数受众则喜欢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事件。正因为如此,有时候一个普通的画面、一句简单的语言、一张朴实的面孔,都可能比枯燥的图表和数字更具说服力。“人情味”新闻稿件发掘的是人性之美,这种与人交往的个体报道智能写作软件是无法胜任的。只有人才能带着纸笔、录音器、摄像机走入事件现场,采访相关的当事人,收集第一手资料,新闻记者应转变思维观念,更多采用走出去的方式亲临现场,体察社会百态、感知人情冷暖,不断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发掘出新闻背后的故事,写出具有“人情味”的新闻,这种调查报道更加能折射出社会深层问题。

2.加强自身专业技术学习。在智能写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自动化产出的新闻需要记者进行内容把关和文字润色,而且还要辨别数据真伪,所以新闻记者应加强自身专业技术学习,包括语言文字水平和智能写作软件的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较为成熟,有着严谨的算法流程及专门研究智能写作模板的机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所以其智能写作技术的门槛很低,其转型速度也得到加快。但是国内的大数据产业链还不完善,新闻记者很难通过“技术外包”获取相关的技术,大多数人只能依靠日常的技术积累实现瓶颈突破。由此可见,对于我国当前的新闻记者来说,加强自身专业技术学习尤为重要,只有自身技术水平过硬,才能胜任新时期的工作岗位。

有条件的媒体可以成立专门的智能写作部门,帮助新闻记者完成技术上的飞跃,从而实现新闻量产的目的。当新闻记者技术娴熟时,处理智能写作软件产出的文章将更加省时省力,从而确保每一篇文章的质量,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

3.加大个性化的新闻评论撰写力度。在智能写作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新闻记者之间的竞争热点已不局限于时效性,而是用恰当的评论完成新闻的二次开发,所以新闻评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传统条件下,新闻的时效性与质量反映出一名记者的实力,涉及的新闻评论的并不多,评论一般被当做新闻的副产品,只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而在智能写作时代,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被大量使用,所以一名记者的实力与个性通常会体现在新闻评论中。新闻评论与普通稿件相比,其写作要求更高。记者要有非常独到的思维方式,还要能够深入解读相关的新闻事件,而不是简单评论事件的过程。大多数媒体的评论力量并不够,有必要时需要引入外部的专家和评论员等。但是随着新闻评论重要性的提高,新闻记者要不断加大个性化的新闻评论撰写力度,在展现个性的同时,帮助媒体树立起特色品牌。

作者系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1]白龙.新闻写作机器人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6(05).

[2]付松聚.我国首创机器新闻与人工新闻写作之实证性研究——以8月CPI新闻报道为例[J].传媒观察,2015(11).

[3]胡巨成.我所体会的新闻写作的三个层次[J].中国记者,2016(11).

[4]赵亭亭.“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谈财会类报纸的新闻写作[J].新闻战线,2015(20).

猜你喜欢

人情味新闻记者软件
禅宗软件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软件对对碰
人情味
华住酒店集团:有“人情味”的IT微创新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人情味与人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