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讨

2017-01-28居珈璇

职教通讯 2017年23期
关键词:校企素质育人

居珈璇

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讨

居珈璇

针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实施“多元育人”教学模式,建立以“公司制”为平台的职业素质培养工程,推行职业素养“护照”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发挥好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企业师傅“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建立“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联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培养新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共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职毕业生,既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和高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精心统筹校企双方资源,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这五个要素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着力有序推进“理论平台、文化平台、实践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校企双方实际的职业素养培养具体路径。[1]

一、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应用、重教学轻实训”的现象,这种现象虽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多次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上学生个人自身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的不足,导致高职学生对企业目标、员工职业素养、价值观、管理风格、行为特色、工作模式、个人的追求、评价方式、组织纪律和竞争程度等方面学习和领悟非常有限。[2]

(二)校企合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实现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企业培养一批热爱企业的精英队伍,促进企业的发展;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虽然,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校企双方各自的责、权、利不分明,在实施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进程比较缓慢。

(三)校企双方合作的融入度不高

校企双方都有各自的忧虑和想法。(1)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还达不到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水准。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在实习中自由散漫,缺乏主动学习和钻研精神,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随便离岗离职或做工粗糙,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与此同时,合作企业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也是校企合作融入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2)由于利益关系的杠杆作用,高职院校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与企业存在的用工问题,比如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日工作时间长等问题,影响顶岗实习工作的进行,难以促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终目的。

(四)政府政策支撑力度不足

校企联合培养培养工作难以得到全面落实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撑力度不足,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在监督和协调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不够,在指导高职院校紧贴市场新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实现课堂与车间无缝对接等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主要路径

(一)积极实施“多元育人”教学模式

“多元育人”模式下,多元参与是根本、法制完善是保障、责权明确是前提、行业指导是关键、协同创新是路径。学校和企业均是育人主体,“多元”就是既鼓励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三明治教育”模式的成功不乏一些相同的环节和举措,如法律制度的保障、企业热情和积极性的调动、行业协会的高度参与、产学研成果的转化和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拓展等,我国职业院校扎根于区域经济,要为其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紧贴区域产业发展,凸显产业要素。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依托立体化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师导生创”平台作用,定期派老师到实习单位为学生上理论课、文化课,企业则择优选拔合格的工程师、高级工为实习实训师傅,以此探索校企联合打造高效课堂和锻造特色的企业实践一线课堂,助推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3]

(二)建立以“公司制”为平台的职业素质培养工程

根据“公司制”模拟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职业标准、车间实践需要,建立能适应职业岗位群发展要求,服务于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学校各二级学院以学院为单位模拟“公司制”,全面引入模拟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文化精神,成立具有专业群性质和培养特色的模拟公司。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创新课程开发建设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评估和管理,加强教材建设,充实师资和实训、实习等课程实施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4]

(三)推行学生成长职业素养“护照”

实施职业素养“护照”,借鉴护照有形的概念和通行证的概念,立足企业用人需求,立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全方位、全流程体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拓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与成长质量,全面呈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轨迹,把记录学生成长的文字描述成能够量化的指标,让职业素养“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用人单位在拿到纸质护照时,也可以进入学生电子护照档案,全面地了解学生成长和综合表现。学生职业素养护照主要通过证书、证章等方式,将学生获得的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成绩、荣誉和资格记录其中,以求全面体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成长轨迹。学生护照和以往评分机制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成长过程的“厚度”。[5]

(四)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度

素质拓展学分是指高校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并取得优秀成果,经过认定后获得的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应遵循“以学生为本,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实施素质拓展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通,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相互融通。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应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身心素质、综合能力素质、文化艺术素质、技能与创新素质等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成人成才评价体系,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服务地方经济与文化。[6]

(五)发挥好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隐性生产力,是企业的软实力。高职院校应成立由学校领导、企业领导、学校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各专业群带头人、企业高管及技术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基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入企业特色文化和职场精英文化,吸收企业文化营养,彰显校园文化特色,搭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平台,做到校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文化活动的对接。将企业文化纳入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和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融入企业“团队合作”、“6s品质”、“模拟员工”等职业素养课,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形成“技能+素养”的“双核相融”的育人环境。[7]

(六)发挥企业师傅“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从企业遴选一批数量适度、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专兼结合的“工匠师傅”担任学生的导师。逐步建成了多个“师导生创工作室”育人平台。在“工作室”,组建梯队的学生队伍进入工作室,充分发挥老师傅的引领作用,披沙拣金、融会贯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形成优良的传帮带机制。同时,企业也通过理论和技能各项培训,对学员进行严格的测试,测试成绩优秀将会被录用为公司正式员工。通过以师带徒培训,提高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加强准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使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有效促进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加速学生的成长,稳定了员工队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现实校企合作的双赢。[8]

高职院校应该正确处理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把职业素养教育摆在核心的位置,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组建政产学研联盟等,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

[1]王金娟.校企联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具体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2(6):101-103.

[2]万晖.“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76-78.

[3]王文涛,任占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多元共建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8):49-53.

[4]邱宝荣.以“公司制”为平台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通讯,2015(15):10-13.

[5]冯超.北京中职学校首推“学生职业素养护照”[N].中国青年报,2016-9-12(11).

[6]杨环,朱云生.论攀枝花学院素质拓展学分制的引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2):197-200.

[7]崔愿玲.要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融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24):70-71.

[8]韩天学.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的角色定位[J].高教探索,2016(4):91-94.

G711

A

1674-7747(2017)23-0045-02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GB212)

居珈璇,女,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校企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