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角色与困局破解
2017-01-28朱万青
朱万青
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角色与困局破解
朱万青
现代学徒制强调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而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要转换角色,由过去的使用人才变为培养与使用同步进行,在这过程中,企业面临着许多的困局急需解决。研究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中的种种因素,有利于现代学徒制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校企关系;企业角色;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是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学徒制,也不同于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以满足智能化发展进程中对大量技术精湛且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1]现代学徒制强调双主体、双导师育人,学生同时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
“双主体”育人意味着育人主体由过去的学校单一主体变成了学校、企业两个主体。企业由过去的人才使用方变成了培养与使用同步进行,由育人配角变成了主角,这也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双方的合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角色和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现代学徒制育人过程中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分工,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因素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企业更多的肩负经济建设的目标使命,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首要任务,着重点不在教育和人才培养,尽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技能的人才。要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中企业角色转换和企业困局及破解:(1)校企关系现状;(2)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角色;(3)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的困局;(4)困局的破解。
一、校企关系现状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离开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是单向的、不完整的职业教育。十多年来,职业教育校企之间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不少学校和企业间构建了良好的校企关系,许多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了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持。
研究表明,校企合作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这必须是你情我愿的双向选择。任何单方的意愿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效果。校企合作成功的标志,必须是合作双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在合作中以双赢为出发点,使校企双方都得益于合作。
良好的校企关系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共赢互利是校企合作的第一个原则。走一条共同胜利的合作之路,从双方的合作中获得一定的利益是校企合作的原动力,这个利益不一定是物质的,它可以是非物质的,可以是有形的或无形的。(2)从校企合作的一些案例来看,要想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双方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即校企合作的第二个原则:共建齐管。只有做到共建齐管,校企合作才能落到实处。
在以上两个原则的驱动下,现阶段的校企之间,出现了多种合作模式,“将学校建在企业,将教室建在车间”、“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等,成了校企合作的典范与目标。有人对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比对,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模式,都是基于当前职业教育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无论学校主导型模式、共建共享模式、教学工厂模式都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校企关系[2],促进了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但是,校企合作发展到今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缺少从政策法律层面强有力支持,校企之间多数情况下是学校一头热,合作形式大于合作内容,等等。一些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也与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校企关系的要求有差距。这些问题成了职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难题。
二、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角色
解读《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现代学徒制试点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1)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2)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4)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
不难看出,几乎每个方面都与企业有关,企业因素在校企关系中所占的比重变得越来越大,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以往的校企合作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相关要求做到位,不仅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达成预定的目标,也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的走向戚戚相关。
企业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中有四种角色:职业教育的开路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大国工匠的锻造者。
(一)职业教育的开路者
现阶段我国企业做职业教育的很少,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办起了职业学校。韩国的现代、三星,日本的丰田、松下都有自己的职业教育。德国秉持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真实环境的理念,所以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由企业来做的。
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需要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挺身而出,转变用人观念,肩负育人主体的角色,充当企业职业教育的开路者,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深厚积淀,企业是“自强不息”这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者。新中国成立后,从“两弹一星”到“铁人精神”;从“神舟飞船”到“中国高铁”;从“北斗导航”到“新型航母”。无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事例汇成了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无数有理想、有文化的年轻人砥砺前行,发愤图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更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而将企业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这种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根本任务,将民族精神教育贯穿于学徒过程的始终,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成人,也是企业在现代学徒制中作为民族精神传承者这一角色的重要任务。
(三)社会责任的肩负者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不仅仅是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和创造利润,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现代学徒制中,学徒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要大于在校学习时间,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融入和参与企业的各项社会活动,耳濡目染企业的行为,自然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所学习和了解,这对培养学徒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和更好地服务社会很有帮助。
不可否认,现阶段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有高低,因此,遴选符合要求的企业来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是非常必要的。
(四)大国工匠的锻造者
在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都提到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今年更是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众多“中国工匠”。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职业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工匠,正确理解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具有激励作用。而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是不可能离开企业这块土壤的,企业最终要肩负起大国工匠的培养与锻造这一光荣而迫切的任务。随着我国工业智能化发展的进程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的深入开展,一大批集智慧、创新、标准、规范、知识、技能、经验与一体的大国工匠会不断涌现。
三、现代学徒制中企业的困局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企业因素在现代学徒制中起着引擎作用。企业发挥怎样的关键作用,将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
要转变企业角色,使其担当育人主体职责,非常困难。除了受到企业内部种种因素的制约,外部因素也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企业面临着一些自身难以破解的困局。
(一)法律依据不足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法》中,虽然有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方面的表述,但没有可操作的细则。对企业以“主体”身份办职业教育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是空白。
而德国在《企业基本法》等多部法规中,关于企业参与兴办职业教育这一部分,表述清晰,细则准确,有可操作性。
(二)技能人才流动性高
现阶段,我国企业需要的人才大都以面向市场招聘为主,对招聘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不是十分注重,其专项技能的获得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后再培训。很少有通过自主招生、自主培养成才再自主使用的案例。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方面,没有形成类似于现代学徒制这样的育人机;另一方面,企业人才呈现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企业自主培养人才为我所用,理论上是可行的,国外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在我国现阶段实际上很难操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随着时代的变化正越来越淡化,人才紧缺行业员工跳槽频率越来越高。企业从招生、培养、成才、创造效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周期来得长,而且培养成本远远高于到人才市场上直接招聘。
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根本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与劳动者在劳资关系方面发生纠纷,法律更多的是倾向于劳动者。当人才面临被同行高薪挖走时,企业除了给出更高报酬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有限资源耗散
作为办学主体,现代学徒制在招生阶段就要求企业介入,叫做“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学徒制育人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不是推向社会,而是要为企业自己所用,企业对招收学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先不讲在生源减少招生市场乱象丛生的情形下,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招到适合的学生,单就组织招生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支出就需一笔不小的数额。学徒制过程中,企业需要抽出相当数量胜任教学的业务骨干来担任师傅,在这过程中,势必会分散一定的人力资源,难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对企业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耗散。
学徒在实习过程中,开始阶段会消耗数量不等的耗材,而且,学员越多,消耗比例越高;实际生产过程中也会出现废品和产生某种程度的资源浪费。尽管学徒在今后的实习中也会通过逐渐熟练的技能为企业创造财富,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讲,对本来就有限的资源进行更多的消耗,是难以接受的。
(四)转型升级压力
当下经济增速趋缓,传统产业日渐式微,且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一状况,眼下如何增长效率和供给侧改革成为企业新的命题。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历史性的重组。
企业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难时期,是否有意愿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精力从事现代学徒制实践,需要打一个问号。即便企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实践,按要求培养了一批质量合格的技能人才,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培养成型的这批人才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又是一个问号。
四、现代学徒制企业困局的解决策略
面对客观存在的企业困局,作为职教创新改革的探路者,需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不能做职业教育改革的旁观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尝试破解现代学徒制中的种种困局,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的顺利进行,寻求突破。
(一)法规建立的呼吁
企业办职业教育,责权利不清,投入高回报低,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只有明确其办学主体的法律地位,给予其合法办学资质和公平待遇。同时,在税收减免、教育附加费减免、学徒培训费补贴及其它专项补贴方面给予可操作的优惠政策,校企之间才能有真正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践也才能走向纵深。
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它涉及到财政部、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应由全国人大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研究立法并制定政策。职业院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做的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做法规建立的呼吁者。
随着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国策的推进,与企业办职教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必将推上议事日程,困局的破解只是时间问题。
(二)职业教育的共建
“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是试点工作对校企双方的要求。企业办职业教育,有着巨大的信息、资源、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企业需要在职教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将优势转化为成果,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两者共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形成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将办学效益最大化。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企业,针对行业、企业特点,构建起学徒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办职业教育破解教学方面的技术障碍。
“双导师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校企双方人员的交流和相互促进,将“校企共建师资队伍”这一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开展企业和学校互派教师、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等不仅有利于改进校企双方自身的造血功能也是校企共建共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举措。
(三)人力资源的助力
技能人才的高流动性,已成为令众多企业头疼的问题,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研究这一问题并为企业提供帮助,协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通常情况下,人才的频繁离职,无外乎两个原因:(1)在企业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2)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顺丰快递的总裁王卫说过:“要使员工在企业能待得下,通过企业文化、制度、培训、激励等方法,使其融入团队,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
职业院校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把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认同感,使向企业输送的人才能够呆得住、留得下、用得上。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与生产相关的专业课程内容,强调创造终身发展的选修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本企业的文化特征和企业岗位技能的针对性。
(四)中国制造的参与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是我国面对国际产业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也是为把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而实行的一条必由之路,这一战略的实施,会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3]
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为身处转型期的企业指明了方向。使企业有信心有理由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实践中,打破原有的禁锢,激发企业的内在动力,更好地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学校和企业,这是一个标准的“双核运行”系统。缺少了任何一方系统都不能正常运行。企业能否找准角色,破解在运行中遇到的困局,不仅对学徒制试点实践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也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1]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30-38.
[2]左崇良,胡刚.校企合作的五种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65-66.
[3]张莉.解读《中国制造2025》[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5(5):58-61.
G717
A
1674-7747(2017)23-0041-04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7—2018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餐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以海安中专为例”(项目编号:XHJX2017019)
朱万青,男,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经贸专业部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管理。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