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仰望犹追梦 再续前缘论长庚
2017-01-28郑炎贵
○ 郑炎贵
一百多年前的京师舞台上,回响过“穿云裂帛,金钟大镛”般的程派之声,从皖山皖水走出去的皮簧泰斗程长庚,以徽班徽调为母体,“熔昆弋声容于皮簧中”,集众剧之长,变革创新出京剧,从而在戏剧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以程长庚为代表的第一代京剧艺术家群体创造的、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京剧最终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但是随着大师的远去,历史渐渐淡漠了那个时代对程长庚“戏中泰斗”(王梦生)、“近代剧界开山鼻祖”(天亶)、“皮簧鼻祖”(日·波多野乾一)、“徽班领袖”(曹心泉)等卓然一流的评价。
庆幸的是改革开放后九十年代之初,时任国家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同志从徽班进京的史料研究中,发现对程长庚的历史评价“不够具体,不够充分,甚至不够公允,”于是发出重新研究程长庚的倡议,得到了京皖两地乃至全国诸多有识之士的响应。他还亲率京剧专家龚和德、赓续华等一行来潜山实地调研,查阅资料,走访乡亲,肯定了潜山本土学者对程长庚家谱的重大发现,认可了程长庚籍贯属潜山的事实以及生卒时间的重新厘定……通过举行程长庚诞生180周年纪念大会与学术研讨会以及纪念演出,还有前后8年实施的几个一工程,围绕京剧形成的历史块面中模糊的、存疑的问题渐次得以澄清,程长庚作为“京剧创始人”的历史事实也随之明晰起来,三本100多万字的《程长庚研究文丛》的问世就是对程长庚在徽班艺术史与京剧史上崇高地位的具体描绘与诠释。
如果说从1990年高占祥倡导程长庚研究开始到1998年《长庚精神照后人》一书的出版,前后8年的开创而建起了一座揭示程长庚与京剧形成渊源、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学术与艺术活动的多层面多通道的立交桥,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程长庚研究如出山之水而止泓,再也没有掀起大的波澜。
再一次幸运的契机出现在十三五期间,党的十八大以后,作为程长庚故里的潜山县结合旅游扶贫和生态经济,在挖掘本地名人资源、打造戏曲之乡方面有了新动作:复建或新建了程长庚故居与程长庚陈列馆,找到了程长庚的诸多后人!近年来又在研究的深化与申报非遗保护传承方面取得令人可喜的进展。弹腔的发现与研究保护属于突破性的事件,因为此前许多大家虽承认程长庚“脱胎于徽调,变形于汉腔,取善于昆山秦晋诸腔,熔冶而成皮簧”(曹心泉),但大多都把徽调等同于徽州调,特别是1956年安徽成立徽剧团后,把徽州做为培训与人才来源基地,从而造成了京剧故里在徽州的印象。弹腔的发现澄清了老徽调并非徽州调的本来面目,无怪乎京剧史家李大珂先生对安徽戏曲家金芝先生说:在程长庚研究中,安徽对弹腔的研究,将要改变对京剧史的书写!
2015年,徽州学者以研究徽剧起源的论文得奖,皖江文化研究会及时作出反映,立马召开“徽班再出发”专题研讨会,以扭转徽班徽调起源混乱的说法;本人撰写了《京剧母体艺术——安庆调·潜山弹腔》的论文,从历史渊源与声腔内在联系上系统论证弹腔就是老徽调,老徽调才是京剧母体艺术;阐明历史上的安庆调即安庆弹腔,流传至今的唯一活态化石便是潜山弹腔,进而澄清清代的徽班徽调不同于明代的徽班徽调。程长庚时代用徽音所唱的皮簧其实就是安庆调,即安庆弹腔,亦潜山弹腔;其所谓“徽音”,当然就是安庆方音,即楚音方言区之音,这也是徽调能与汉调相融于湖广音的重要前提;而徽州调是用徽州方言声调演唱的,晦涩难懂;余三胜所以能够“熔皖鄂之音合一炉而冶之”,程长庚能够“于湖广音中精求调声运气之法”,就是因为余的故乡鄂东北黄冈与程的故乡皖西南潜山恰为相邻的楚地,所以二者的楚音才相近相融,“二簧尚楚音”即渊源于此。
把程长庚荐入世界文化名人圈、改变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唯一的世界文化名人的任务还未完成。如何从声腔源头上进一步弄清弹腔的来源以及它与本土石牌腔、枞阳腔、桐城歌的关系等,都是需要深入付出艰辛努力的文化工程,特别是在进一步挖掘程长庚等徽班代表人物的精神与变革图新的经验等方面急需苦下功夫,以有鉴于历史,有益于我们去落实十九大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潜山是哺育徽班领袖程长庚、嬗变为京剧的母体艺术弹腔的戏曲之乡;早年这里曾诞生了乐府诗集《杂曲谣辞》的巅峰代表之作《孔雀东南飞》,安庆府治未搬走之前,皖城内外常常是“渔舟过后波摇影,横笛吹时市有声”(宋诗);我县历史上不仅有弹腔,还有高腔、木偶戏等;今潜山一带,除京剧前三鼎甲中的程长庚外,后三鼎甲中的汪桂芬,小生泰斗程继先,时小福四喜班名旦余玉琴,与梅兰芳同台演出而荣获“兰惠齐芳”的王惠芳,兼善弹腔、高腔、黄梅调于一身的左四和、洪海波,黄梅戏著名演员胡遐龄、胡木林兄弟,当代黄梅戏著名艺术家韩再芬,都是天柱戏乡地灵人杰的印证!藉四方之才俊,探造化之精华,取历史之经验,促现实之奋进。我们共同仰望星空再追梦,重续前缘论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