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
2017-01-28
新视点
“无人窗口”是“蹲式窗口”的变种
窗口单位办事时,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虽然正值群众办事的高峰时段,但整排窗口却只启用了一两个,其他的则挂着“暂停服务”的牌子。有的服务人员长时间不见踪影,有的服务人员明明坐在窗口里面,却就是不接待,给办事群众造成极大不便。(5月2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评:
前一阵子,“蹲式窗口”让人记忆犹新。“无人窗口”的危害可能比“蹲式窗口”更严重。如果是“蹲式窗口”,反正只要能办事,民众受点委屈也就算了,挺一挺也就过去了。而“无人窗口”则不同了,不但会让人浪费很多时间,而且在等待时变得心烦气躁。
宁让群众多排队,不让职工多加班;宁愿坐在窗口里面上网,也不愿接待民众……原本的“服务窗口”变成了“闹心窗口”。其实,
只要真心为民着想,很容易找到更好为民服务的解决办法。不然,开设再多的窗口,却无人值守,这只能造成浪费,让群众心生不满。
端午不能祝快乐?
端午小长假,网上又开始疯传这样一条“科普帖”: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5月31日红网)
点评:
客观上讲,端午节因屈原之死而有了浓烈的悲壮色彩和“祭祀”风俗,而且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午月)开端,此间“恶月恶日”、“五毒尽出”,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所以才有了避邪消灾的习俗。从这个角度说,说端午“安康”确实更合适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端午就不能说“快乐”了。
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指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史上的百越族,自比是龙的子孙,创立了用于祭祖的端午节。至于后来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之说,虽然都带有了悲壮色彩,但节日起源在先。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衍生出了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佩香囊等许多大众性的节庆活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很多古诗文中都提到“快乐过端午”的场景,如北宋诗人晏殊的端午诗:“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还有流传千年的民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如此看来,古人尚能快乐过端午,我们今人怎么就不能说“快乐”呢?
追怀先人是为了回顾历史、珍惜现在,更快乐而幸福地生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内涵也必然会越来越丰富,如果一味强调端午节只能说“安康”而不能说“快乐”,必然会让端午节少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味道。
“自我设计”何尝不是在给自己“挖坑”
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不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而是用在升迁的“自我设计”上。有的醉心于“晋升路线图”,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台阶”;有的善于“风险评估”,注重算计投入和产出,干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有风险的事决不沾边,责任问题决不沾身;还有的对着职位干,职位有空缺就极力表现,甚至搞“眼球工程”以赚取政绩。(5月3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点评:
人皆有进取之心,对自己的成长路线、发展蓝图进行正确规划,未尝不可。但党员干部如果热衷于对升迁的“自我设计”,又何尝不是日后自己给自己挖下的坑呢?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公安厅长祁同伟,就是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升迁的“自我设计”上的一个典型。剧中,祁同伟完全是为着副省长的职位干,在领导面前极力表现、乐于搞“圈子文化”、奉行好人主义、拉关系结帮派……最终,祁同伟不但没有当上副省长,还在争名夺利的“自我设计”中,成为官位名利的俘虏,走上一条不归路,自己葬送了自己的前途。
其实,有些党员干部就是“栽”在了“自我设计”上。因为,太工于自我设计,太醉心于盘算升迁,就总想着“升迁换位”,而一旦自己升迁的欲望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就心理失衡、言行失范、行为失范,成为官位名利的俘虏,最终,拜倒在官位名利的“石榴裙”下,掉进“自我设计”的坑里,亲手毁掉自己的人生。
权力带不来幸福,金钱给不了心安。
“催泪”不是感恩教育的正确方式
近日,一段山西朔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们集体痛哭的视频在网上被热传,引发社会热议。该校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感恩,他认为演讲非常成功,学生痛哭说明其有所感悟。(5月25日《新京报》)
点评:
这种以“催泪”为目的的感恩教育,归根到底,只是以教育为外包装,逐经济利益之实的商品而已。一场“催泪”演讲,到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有参加过这种活动的学生表示——“哭后也就什么也没有了,回想起来只觉得自己当时很傻”、“下次再也不会被骗了”,有老师、家长也表示:“哭完之后,没两天就恢复原样。”与学生受到的教育收效甚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感恩教育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仅仅只是赚钱那还罢了,但如果这类感恩教育对孩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那就更是得不偿失。“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曾经搬家三次,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棍棒打不出来,眼泪流不出来,靠的是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和身边榜样的潜移默化。
真正的感恩教育应当从家庭、学校生活学习中的点滴做起,从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开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