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万殊论
2017-01-28杨成寅
杨成寅
学者遗稿
一本万殊论
杨成寅*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万物的多样性即“万殊”,同时更重视万物的本根和变化规律的统一性即“一本”,合起来即为“一本万殊”。与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多样统一”论大同小异,在肯定“一本万殊”、“多样统一”的前提下,中国古代哲学更加重视万物的和谐发展。因而“多样统一”的理想是“多样和谐统一”。“一本万殊”、“多样和谐统一”遂成“太极”观念的基本内涵,潜存“生生不息”的意蕴。
一本万殊 哲学 美学
以《易经》和老子《道德经》为源头的中国传统主流哲学,可以说是“太极哲学”。它最重变易、交易、和易、简易与不易。宇宙万物有不易之理、简易之理,便于为人掌握和运用。“一本万殊”或“万殊一本”即宇宙万物的简易的不易之理。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多样统一”论,与此不易之理大同小异。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万物的多样性,既重视“万殊”,同时在此基础上更重视万物的本根和变化规律的统一性,即又重视“一本”。合起来,即重视“一本万殊”。在肯定此“一本万殊”、“多样统一”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万物的和谐发展。因而“多样统一”的理想是“多样和谐统一”。“一本万殊”、“多样和谐统一”遂成“太极”观念的基本内涵,其中潜存“生生不息”的意蕴。知此则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奥义便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多样统一
这几年,“国学”似乎热了起来,“国学”的范围很广大,诸如国医、国术、国画、京剧、相声、古典诗词、太极拳等,这些学与术都是国学。它们的理论基础应当说都是哲学,特别是“太极哲学”。“太极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太极观念”,简称“太极观”。谈论“太极观”我以为可以先从“宇宙万物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讲起。这个论题可以被称为“多样统一”。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词语说,就是“万殊一本”。但为了强调万物的统一性,就先定为“一本万殊”吧。提到“宇宙万物”,这就牵涉到哲学的对象问题。大多数哲学概论一类的书籍,都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整个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这种说法是对的。至于“宇宙”,大家都知道,指的是由空间和时间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宇宙整体中存在着一切被称为“大自然”的东西。狭义的大自然,指人类以外的一切事物。广义的大自然也包括人类。而人类是有历史和社会的,人类是在行动和思维的,把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包括在哲学对象之内,是正确的、必然的。
这样说来,所说哲学研究的一切对象,都被包括在“多样统一”或“一本万殊”这一原理之中了。换句话说,思维也与哲学研究的所有对象一样具有统一性了。但要说明,这里所说的“统一性”是在承认万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的“统一性”。不是听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吗?思维与思维对象在逻辑上或在实际上难道可能是绝对同一的吗?
二、元范畴
在详细论析“多样统一论”以前,有必要先对我提出的一些关键词语略作解释。我已罗列的关键词语有:元范畴,元命题,太极,阴阳,道,一,万,多,五行,本根,本体等。这么多的名词、抽象词语,单单把这些词语解释清楚,就不太容易!可是,谈论哲学,不用一些专门的词语,就无法把理论说得确切和严密。确实,任何思想理论体系,从骨架上看,莫不是由范畴体系和命题体系所组成。即使讲物理、化学,也不得不使用这两门科学所特有的专有名词。哲学也是这样。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沉思,都是借助于概念、范畴的中介实现的。概念、范畴是哲学思维的细胞,它对哲学理论的思想特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黑格尔把整个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视为哲学范畴按其逻辑逐步展开的过程。他认为,“文化上的区别一般地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而“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①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7页。例如矛盾的范畴便不完全同于中国哲学史上“阴阳”的范畴。列宁曾说: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的纽结”。②《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90页。所以,讲哲学和写哲学论文,为了通俗易懂,为了普及,一方面要尽量多举一些常见的事例,把话尽量说明白些,更不要把容易懂的事理故意说得大家都听不懂;另一方面读者也要理解听哲学演讲并不像听相声、听说书那样易懂和有趣。
元范畴:持有某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在论析自己的主张时,要用许多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叫作范畴。这些重要概念是有内在联系并自成体系的,其中有一个概念(或几个概念)在其范畴概念体系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甚至是中心地位,所有其他范畴概念在思想理论上都由它“率领”,都从它那里发出并最后归结于它;它是该哲学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这个范畴便叫作“元范畴”。例如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唯心主义的“心”(主观精神)范畴。“太极哲学”的“太极”范畴,便是“元范畴”。有些哲学思想体系比较混乱,可能找不出“元范畴”。
元命题:命题是表示判断的句子。每个命题都有题设和结论两个部分,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题设推出的事项。哲学元命题,指某一哲学的思想体系、命题体系的最重要的命题即中心命题,其他一切命题,都由此命题生发出去,都由此命题“率领”,都由此命题扩展开来,也都以此命题为归宿。整个体系的所有命题都能充实、丰富、诠释、发挥此命题,而不与此命题相抵触。有些哲学体系比较混乱,可能没有元命题。
太极:是“太极哲学”的“元范畴”。太极是表示宇宙万物(包括人类思维)的统一性的范畴。当然,统一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统一。从大体上说,太极既表示宇宙万物的本体、本根,又表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道)。从存有上说,太极表示宇宙万物的“实有”或“实在”。从整体上说,太极是“一”,“一中有万(多)”,“万中有一”。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说,太极是“多样统一”。从变化发展上说,太极表示宇宙的动态整体。从变化发展规律上说,太极的内涵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从结构和过程上说,太极可用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①《老子》第42章。来概括。从理气的关系上说,太极为“理气统一体”,理在气中。从创生方面说,太极的内涵是运动、变化、创生的根源或内在动力,是生生不息,具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重要内涵。从阴阳对偶方面说,太极是“多对阴阳的对立统一体”。结合“五行”概念来看,可以说“五行含阴阳,阴阳含太极”。从八卦方面说,可以说八卦由太极阴阳所统一。如此等等,无所不包。
本根: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用语。大致指宇宙万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源。本根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而不离宇宙万物。如当代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所说:“本根犹如树之根,物犹如树之枝叶。一是根本,一非根本,然同属实在。本根名词之起源即由于以树木之根为比喻。要之,中国哲学最注重本根与事物之统一不离的关系。事物由本根生出,而本根即在事物之中……中国本根论之最大特点,可以说即在于:一、不以唯一实在言本根,不以虚、幻说本根与事物之区别。二、认为本根是超乎形的,必非有形之物,而寻求本根不可向形色中求。三、本根与事物有别而不相离,本根与事物之间的关系非背后实在与表面假象之关系,而是源流根枝之关系。这几点实是中国本根论与印度哲学或与西洋哲学根本不同的。”张岱年先生又说:“对立之相互作用,为变化之根源,其余一切变化则为变化之流。”②《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1-112页。“太极”的内涵包括本根。
本体:对“本体”这一范畴的内涵,我国当代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现介绍成中英先生对“本体”的界定。他说: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中心概念,并含“本”的思想与“体”的思想。“本”是根源,是时间性,是内在性;“体”是整体,是空间性,是外在性。“本体”是一切事物及其发生的宇宙系统,更体现在事物发生转化的过程之中……它不是一般的抽象层面,而是一种动态的创生根源。所以我们中国的本体概念具有包含性、广大性和深刻性。所以本体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根源。③参见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第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页。本体的内含包括“本根”,但更广大、更带体系性。成中英在另一处说:“‘本体’不必排除内在性与超越性,但却是主客观关系的根源与主客观世界发展与建构的整体。由此本体的思想方能彰显中国哲学的根源与智慧,也才能进一步地弥补及解决西方现代性的主客二元分化的种种疑难。”①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文集》第1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三、同归殊途
《易传·系辞》说:“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大意是说,对天下事何必思念?何必忧虑?(说穿了)如果有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天下万事万物,就能沿着不同的道路,按共同的规律,达到共同的目标,使千百种思虑合并为统一的观念。
“同归”,可以理解为“统一性”;“殊途”,可以理解为“差异性”及“多样性”。“同归”,说的是“终极目标”;“殊途”,说的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方法”或所走的“道路”。“同归”与“殊途”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联系着“宇宙万物多样统一”论,就可以说,古代圣人(孔子)是非常理解统一与多样的辩证法的。他承认世界万物的多样性,在此前提下,他又承认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因而认为整个世界是“万殊一本”或“一本万殊”,用一般人的说法,就是“多样统一”。
对“一致而百虑”,也可作类似的理解。不过,“同归而殊途”是讲运动、行动,而“百虑一致”则是讲思维方法。
“百虑”,大意是众多的思虑和想法,是讲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的多样性。“一致”是讲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性。用老百姓的说法是: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春秋战国时,百家蜂起,百家争鸣,但总有相对统一的真理。不能只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圣人(孔子)是说,思想理论,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不能说毫无标准可言,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也应当是“多样中有统一”,即“一致而百虑”。是说人类的思维之所以要重视“多样统一”,是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统一”的。
人类的思维为什么要“百家争鸣”?是因为世界无限丰富,一个人哪能认识得那样全面、深刻。为什么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又要求获得大体一致?因为世界万物本来就有整体的统一性和一般规律性。
这么说,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思维也都应当用“多样统一”观点来理解了。可以这样认为。不过又要重视统一认识中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不然,为什么要提倡“百家争鸣”?
四、一多统一
北宋周敦颐在《易通》(又名《通书》)中说:“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大意是说,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中贯穿着阴气和阳气这两种实体,实体即本体,而两种实体必然对立统一为一种实体。这实体可用“太极”来表示。因此,五中有一,万中有一,一实中可分为五种或万种(多种)因素。换句话说:太极中包含五行和阴阳及一与多的统一。这里讲的实际上是一与五、二与一、一与万(一与多)的对立统一辩证法。即太极阴阳五行分合统一辩证法。
“五殊”:指水、火、木、金、土。水、火、木、金、土,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被称为“五行”。如果宇宙万物都统一为“实有”(实在)(“实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有”为一般,那么,水、火、木、金、土这五行,就是特殊的东西了,是“实有”被化分成的五种特殊的“物质”或五种属性,甚至五种活动。因此,称“五行”为“五殊”。
“二实”:指阴气和阳气。北宋张载《正蒙》认为:“一物而两体者,太极之谓欤!”“一物两体者,气也。”可知,“二实”是两个本体。两个本体,合起来又称“太极”。太极非孤立于阴阳之上,阴阳又为太极所固有。因此,“二实”=“二气”=“阴阳”=“太极”。
“二本则一”:是说阴气、阳气两种气融合而成为统一的本体,即太极。
“是万为一”:意思是说,万物(多种事物或因素)合起来(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一”即“太极”。
“一实万分”:意思是说,统一的实体又化分成万物(多种事物、因素)。也可以说,太极中包含着多对阴阳、多种五行统一体。
总体来说,周敦颐认为,水、火、木、金、土中包含有阴气和阳气两个实体。两个实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两个本体(阴气和阳气)合成为统一的本体。多样性的万物实际上具有统一的本体,统一的本体可以化分成多样性的万物。简言之,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可由“多样的统一”来表述,或称“一本万殊”。而“一本万殊”或“万殊一本”即为“太极”。
五、太极为根
南宋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此论也是用“太极”元范畴来指称宇宙万物的统一性。
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七十五中说:“太极如一木生上,分而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叶,生生不穷。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穷之理,生将出去,又是无限个太极,更无停息。”
朱熹是说一棵树整树都有太极。分开来看,下边有根,根上生主干,主干上生枝,枝上生叶,小枝上生果子,果子成熟后,将来埋在地下又生树。其中每一部分都有“太极”。“太极”在树上无处不在。
朱熹是用整棵树木比喻宇宙万物总体,用枝、叶、果子等比喻万物中的个体。不管总体或个体,其中都有太极。朱熹是用“太极”来统一宇宙整体及其中的万物的。朱熹是要说明,一棵树是多样统一体,宇宙万物也是多样统一体。“多样统一”就是“太极”的内涵。
六、一万互治
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画论家石涛在其《画语录》第七章中说:“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中国的文人是经常说大话的。吴昌硕曾说:“缶翁(指吴昌硕自己)画气不画形。”难道吴昌硕所画的画真的不画形吗?石涛的这几句语录似乎是说,不管谁,只要懂得他所说的“一”与“万”又分又合的辩证法,天下的任何大事小事,没有办不成的!好吧,让我们看看石涛的话语中隐藏有什么画画、写字及治国平天下的秘诀吧。
“自一以分万”:指把一个分成一万个。
“自万以治一”:指用一万个治理一个,包括合为一个。
“化一而成氤氲”:“一”,就石涛的画论来说,指的是“一画”,实指形神统一论、蒙养生活统一论、书画统一论、自然美与艺术美统一论等,又包括一笔一画。也就是说用笔墨线条作画。氤氲,形容词,形容烟云浓郁。用在画论中,笔墨氤氲是指笔与墨和谐交融在一起,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从哲学上看,氤氲也就是阴阳相交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形成和谐的状态。其反面是阴阳不和,笔墨不相融合。
既然石涛把一与万的相互关系提高到“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高度,我们当然也要从哲学的高度,来看他所说的“化一而成氤氲”的魅力了。
一是石涛可能认为,整个宇宙(世界)就是一与万的和谐统一体。
二是他认为,人类认识宇宙,就必须运用“一与万的和谐辩证法”。“一以分万”,是指“一中有万”。说明人类不但要认识一,而且要认识一中的万。也就是说还要认识“统一中的多样”。“自万以治一”,是指“要用万来掌握一”,也就是人类不能只认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而且要认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一与万是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石涛反对“单边主义”;反对只知道多样性,又反对只知道统一性。他要求用统一性来掌握多样性,同时又用多样性来掌握统一性。
三是石涛所说的“化一而成氤氲”句,是强调把统一性放在多样性之上。这也从他把他的画论美学体系不称为“万画论”而称为“一画论”看出来。这样说来,石涛的宇宙观也是“多样统一论”。当然这也是以多样为基础的统一论。也可看出,他的“一画”概念就是“太极”,他的哲学是“太极哲学”。他的美学是“太极美学”。
四是石涛在说“化一而成氤氲”时,显然是要强调只要照他说的办,“天下之能事”没有办不到的。天下的能事是什么?主要应该是让社会得到发展,使民族精神得以振兴。什么思想理论能够促使这种发展和振兴?就是“和实生物”的哲学思想。“氤氲”的哲学内涵,其实就是“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而“阴阳氤氲”就是最高和谐的同义语或近义语。明末清初王夫之说:“氤氲太和,合于一气,而阴阳之体具于中矣。”又说:“氤氲浑合,太极之本体,中涵阴阳自然必有之实。”①可见石涛的语录中隐藏太极阴阳和谐辩证法,此辩证法是石涛绘画创作成功的奥秘之一,也是他的画学理论成功的奥妙之一。扩而言之,此和谐辩证法也是促进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础。可见,石涛“天下之能事毕矣”之言,并非只讲绘画,并非夸大之语。
七、主客互渗
有了以上所引经典名言以及对之所作的解说,就会感到从“一本万殊”这一角度和层次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对于构建一种独立的、自成一家的、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确实是必要的、有价值的。结合上引语录,我们也可体会“一本万殊论”也就是“太极阴阳 统一论”。进一步分析,对这个论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初步认识:
一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便是对立统一。”①张岱年语,见《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第73页。所谓“统一论”中的“太极”概念,本身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用太极观念去观察、研究“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实质上就是研究宇宙万物中极为复杂多样的事物是如何统一的。因而“统一”便是“多样统一”,不是绝对同一,不是同类事物的相加。
二是从朱熹所说“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命题来看,大自然(天)与人具有统一性,而且统一于“太极”。这里有两点启示:一是从本体、本根的层面看,“宇宙万物的统一”必然是统一于“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这种本体,因为“太极”就是阴与阳的合而为一。从“道”(规律)层面看,必然统于“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
三是从朱熹“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命题看,人类的思维也必须统一于“阴与阳对立统一”这一本体(周敦颐说阴与阳是统一的本体)。也就是说,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的辩证法)必然是与宇宙万物具有同一性的。如张岱年所断言:“对立统一原则与思想规律并无不两立之冲突。”②张岱年语,见《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第73页。
四是既然把能思维的人类和人类的思维的一般本质和规律放置在哲学研究对象之中,那么人类的精神、心灵、思维,人类的文化,统统都与人类以外的自然界具有统一性,那么思维与客观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命题和观念就可以确定下来了。说思维与其所思维的客观世界统一,不是说两者等同,而是说两者都具有一致的普遍规律。承认思维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就要求主观思维的辩证法来自客观世界的客观辩证关系,同时又加上人的思维的能动性,即人类还要用对客观世界思维的严密性、前瞻性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有一本书中的一段文字其观念与我的理论相类似,该文说:“宇宙的统一,即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者的统一。人是宇宙长期发展的结果。宇宙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人,也就产生了思维着的精神。在人类发展出意识之后,宇宙便进入了一个自我认识的阶段。被产生的意识,反回来又认识宇宙自身。宇宙自我认识的完成,是宇宙演化的最高阶段,使宇宙发展到了最丰富的多样性,从而也就完成了最高阶段的统一。”③陆复初、程志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反思》第1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4页。
说到这里,可以说“太极统一论”就是主张用“太极”观念揭示并承认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精神、思维、文化)的统一性。
总之,都是“一本万殊”、“万殊一本”、“多样统一”。从主客观两方面看,可说是主客互渗。
八、美在和谐
上面所说的有关宇宙万物“多样和谐统一论”这一套,似乎完全出自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经典。其实,只能说基本上是,但不完全是。把“多样统一论”用到“太极哲学”中,作为其中一个命题,也是古希腊哲学、美学对我的启示。
例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70—前490年)学派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就包含有“多样和谐统一论”。这一派认为,数存在于一切具体事物中,即作为万物的本质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不与具体事物相分离。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受数量与谐音之间关系的启示,而发现万物之间都有严格的数量关系,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此派从数量上的矛盾关系列举以下十对对立范畴: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奇数与偶数,正方与长方,善与恶,明与暗,直与曲,左与右,阴与阳,动与静。其中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的对立统一是基本的对立范畴。他们承认对立面的协调统一。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大体上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多样统一”。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从数的哲学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结论,即美在和谐。他们认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可以看出一定和谐关系的,就是美的。和谐,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称为“最美妙的东西”,其根据主要是指一定数的比例关系和对立面的契合统一。照他们看来,凡能符合这种比例和统一关系的,就是和谐,就能产生美的效果。他们首先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和谐,并进一步提出雕塑、建筑、绘画等艺术的美也在于和谐,由此而推论并肯定,整个天体宇宙的美也是一种和谐美。作为主体的人本身,其外在的人体美与内在的灵魂美也都由和谐而产生。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美学思想的精华,就表现在对各个领域的既对立又和谐这一命题的分析之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音乐美的具体研究论析大体如下:
据新柏拉图派的扬布利柯记载,有一次,毕达哥拉斯路过一个铁匠铺,听到几个铁锤一起打铁时发出和谐的声音。他从中受到启发,经进一步调查测定,发现不同重量的铁锤在有节奏地敲打时发出不同谐音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肯定各种不同音调同数量的关系。后来,他又在琴弦上作进一步测试,发现琴弦的长短、粗细、紧张程度成一定比例时发出的声音是和谐的,从而找出了八度、五度、四度音程的关系。如有两根绷得一样紧的琴弦,要是其中一根的长度与另一根长度之比是2∶1,则短弦比长弦发出的音就高八度;如果两根弦长之比是3∶2,则短弦比长弦发出的音高五度;如果两根弦长之比为4∶3,则短弦比长弦发出的音高四度。总之,琴弦长,振动慢,声音低;琴弦短,振动快,音调高。毕达哥拉斯由此确定了音程与弦的频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发现声音的质的差别,如音值的长短、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音色的优劣等,都是由发音体在某个方面数量关系的差别所决定的。故音乐的基本原则在于数量关系,“数的关系是唯一规定音乐的方式”。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238页。每一个音调都是由按照数的比例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元素组成。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由高低、长短、轻重等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所组成。通过不同音响、节奏的排列组合,便可形成和谐的音乐美。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得出结论说:“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到统一,把不协调导到协调。”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4页。这是古希腊艺术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其中包含着艺术中“寓整齐于变化”的普遍原则。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古代和近代的学者所接受和肯定,对和声学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还要补充说,毕达哥拉斯的音乐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说,它不仅揭示了音乐美、整个艺术美的本质和规律,也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发展规律。我常常引用我国当代大画家、大画论家黄宾虹先生的“太极图是书画秘诀”这一名言,不仅因为这一名言揭示了书画美的本质和规律,也用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宇宙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九、大小宇宙
如上所说,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把对音乐艺术研究的结论推广到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认为任何其他艺术的和谐也都与数的恰当有关。他们确立了一些经验性的审美规范,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他们发现了“黄金分割”规律,认为美的长方形的长宽的比例是:a∶b=(a+b)∶a。他们还认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圆形是球形,并以圆球形作为建筑与雕塑的最基本的线型。在他们看来,圆形或球形都有一种绝对的对称与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人、著名雕刻家波利克利特在《论法规》一文中,甚至制订出了人体各部分的具体数学比例规则,并把他的一座雕像本身称为《规范》,从而用艺术作品本身来对自己关于和谐的美学追求作出形象的例证。
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些思想和实践,对后来美学中探讨形式美的规律影响甚大。
公元前2世纪,希腊著名医学家噶伦在《医书》中,谈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时就肯定:“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4页。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把美在和谐的理论应用于对宇宙美的探索上。他们认为,数的和谐不仅存在于艺术中,而且存在于自然界和宇宙的一切事物中。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把天体的运动秩序比作音乐的和谐。他们说:“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7页。毕达哥拉斯学派此论说明宇宙就是一个大的和谐系统。正如恩格斯评论时所指出的:“数服从于一定的规律,同样,宇宙也是如此,于是宇宙的规律性第一次被说出来了。”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21页。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认为,不但人体外在的比例对称是由对立组合而成的一种和谐的美,而且人的内在的灵魂也是一种类似音乐的对立的和谐。从功能上看,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等艺术作为净化灵魂的手段,故音乐修养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扬布利柯记载,毕达哥拉斯深信,向感官灌输美的音乐,“对人类来讲是头等重要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他们能观察美的外貌和形式,并(从中)听到优美的节奏和旋律。因此,他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④扬布利柯:《毕达哥拉斯传》第645节,转引自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49-350页。毕达哥拉斯还让其门徒在晚间入睡前用音乐使自己的心灵平静,以驱散白天精神上的激动;早上醒来,又同样要用音乐来清除夜间睡眠中的麻木状态,使精神焕发。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把人本身视为类似“大宇宙”那样的“小宇宙”。①参见岳介先:《毕达哥拉斯及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阎国忠、曲戈主编:《西方著名美学家评传》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1页。
十、形式法则
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观点较详细的介绍,使我理解到古希腊也有“宇宙万物多样和谐统一”论。看来,“太极哲学”观念的建立,不仅以中国古代哲学优秀传统为根据,而且也是受了西方古代哲学优秀传统的启发。
这里我们要介绍几位画家兼思想家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论述。一位是丰子恺先生,另一位雷圭元先生,还有倪贻德先生和金冶先生。
丰子恺先生在《艺术修养基础》上编《艺术总说》的第四章“艺术的形式”中说:艺术形式的法则,重要者有下列六种:反复与渐层,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与节奏,统调与单纯,多样统一。丰子恺认为,在艺术的形式法则中,以多样统一为最高法则。他说:“多样统一”可说是艺术的形式原理。多样就是有变化,统一就是有规则。有变化而又有规则,叫作多样统一。绘画名作的构图,都是多样统一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幅画描写基督和12个弟子一同吃晚餐。13个人的姿势各有各的变化,而形势集中在基督一人。换言之,全画只有一个主脑,不能分割为两幅。名手的静物画,画中布置许多果实,看似杂乱,其实有一系统,许多果物的形势集中于一点。画中单一的瓶花,也多合多样统一之理。花瓶放在正中,则统一而不多样,嫌它呆板;放在旁边,则多样不统一,嫌它无理。必须放在不中不偏的地位,方为多样统一,而合美满之感。②参见《丰子恺文集》四,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95页。丰子恺先生讲的是绘画的形式美规律,其实整个宇宙,总体上说,包括其中的“万有”,其存在结构和发展,都离不开“多样对立的事物或因素的和谐统一”这一规律。
雷圭元先生在述论图案艺术时也说:自然和艺术的形式美,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是数不尽的,但其中也有规律性的东西。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总规律,它是支配所有的形式美的规律的,因为多样统一是宇宙的对立面的统一规律的直接表现。美的东西都是完整的、有整体性的,但美的整体必然包含着对立的因素,就是说整体中必须包含着变化,因此,在形式上有变化的整体才是美的,有整体性的变化才是美的。阴阳鱼太极图的美,也可以说就在于有变化的整体,有整体性的变化。不难看出,所有形式美的规律,都是宇宙的存在和发展的总规律——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与人相适应的体现。③参见《雷圭元论图案艺术》,杨成寅、林文霞记录整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14页。
倪贻德先生在《读〈苦瓜和尚画语录〉的一点体会》一文中说:一切绘画表现的根本的规律便是多样的统一。“多样的统一”实际上也就是包含了许多次要矛盾的“对立物的统一”。不论构图、色彩、线条、明暗的法则,都是从“对立物的统一”这一基本法则出发的。例如在构图法则中最基本的东西便是均衡与变化的关系、对比与呼应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色彩法则最基本的东西便是寒色与暖色的关系、明色与暗色的关系、对照与调和的关系等。一切绘画表现的方法,都是从这“对立物的统一”的基本法则出发,发展而为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最后还是归结到这一基本法则。①《倪贻德美术论集》,林文霞编,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47页。
金冶先生在《绘画色彩方法论》一书的“色彩的多样变化和色彩的统一”一节中说:色彩的变化主要是靠色彩的对照;使多样变化的色彩达到统一,主要是依靠色彩的均衡和互相照应的关系。自然界的色彩现象种类很多,在自然的关系中,所有物体的色彩,有时候是纷乱庞杂的,但一进入画面,就必须根据表现的意图,作适当的选择或整理。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使这些色彩在画面上建立起一个体系。这变化中就一定要掌握住互相贯穿的脉络;在统一中就必须寓之以多样变化。在绘画创作上,如能切实体会到这一方法的使用,色彩协调的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金冶先生还指出如何发挥画家的能动性。他说:“在近似色之间,我们就必须想出一个办法,使它们(指多种近似色)的色彩价值互相增高,建立良好关系;而在互相反对的色彩里就必须找出它们互相接合的脉络,对其互相乖离的情况加以缓和。”②金冶:《绘画色彩方法论》,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6年,第49-50页。
如此说来,符合“多样和谐统一”原理的艺术美与整个宇宙“多样和谐统一”的天然美必然具有统一性,虽然是相异前提下的统一性。智慧的艺术家对美的认识确实有其宇宙“多样和谐统一”美的客观基础。
十一、结论
一是要注意宇宙万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以及两者真正的关系。世界是多样的,人类的需要也是多样的。这是首先时时处处要认识、要承认的。不承认,轻视这一点,就可能犯大错误。您看人类本身的形象就是多样的。如果全世界到处都是黑人,或都是白种人,或都是黄种人,那就太单调了。您看各种人的相貌、服饰、语言、歌唱、舞蹈……是何等的多样!看惯了汉族人民过春节的娱乐节目《跑旱船》、蹬杉木腿,再看芭蕾舞、踢踏舞,又有多么的新奇美妙!吃了杭州的东坡肉,再吃四川的回锅肉,感到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国社会在长时期内不注意世界的多样性,特别是人的多样性。实际上,那个时代的人被“泛政治化”的观念所“统一”了。只有联系实际,重视世界的多样性、人的多样性,特别是思想的多样性,这样世界才丰富,人类的生活才丰富,人类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表现和发挥出来。
二是强调重视世界万物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不否定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否定不了的。谁能否定男女的统一性?都是“人”啊!谁能否定世界艺术的统一性?艺术毕竟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三是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其表现形式很多,首先表现在它们是客观的存在。其次表现在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世界上找不出一种事物或对象是绝对孤立的,是脱离自然、脱离社会、脱离宇宙的。统一性还表现在万事万物都是“成对”的,不论从单个对象的结构来看,或是从多种对象的联系、关系、互相作用来看,莫不如此。在世界上谁能找出不“成对”事物、现象或人?“成对”是事物之间联系的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形式”。男人与女人成对,丈夫与妻子成对,母亲与婴儿成对,成功与失败成对,美与丑成对,肉体与精神成对……哪有不成对的?从哲学术语(概念、范畴)来看,普遍与特殊、个别成对相连,差异性与多样性、丰富性成对相连。人类对世界的思维,是与普遍(一般)、特殊、个别相连,而且要辩证地对待一般与特殊或个别之间关系。我们要用分析与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认识世界的统一性(共性、普遍性、联系性)与多样性(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个别性、独特性)。
四是世界哲学自古至今,都一致承认宇宙万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共存共生的。宇宙万物都是多样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多样,因而肯定了“多样统一”这一哲学命题。
五是多样与统一,哪个在先?我的回答是:在现实中不分先后,两者是同时存在,互不分离的。当我们说世界是多样的时候,我们就要承认我们是在承认统一的前提下承认多样;当我们说世界是统一的时候,我们是在承认多样的前提下承认统一。因此,多样与统一,统一与多样,两者互为前提。总之是必须坚持“多样中有统一”或“统一中有多样”的命题。考虑到世界哲学的通用性,简称“多样统一”。
六是中国传统主流哲学,原来已流行“一本万殊”的命题。把“一本”放在命题的前面,意在强调“本体”、“本根”对“万殊”的制约性,但并不是有意降低“万殊”存在的价值。因为“万殊”中有“一本”,“一本”从“万殊”来。如朱熹所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①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八。又说:“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②朱熹:《太极图说解》。“太极”不只是“统一”,它是“多样的统一”。集中了的“太极”是“一中有万”,分散的“太极”是“万中有一”。宋代朱震曾说:“夫《易》广矣,大矣,其远不可御矣,然不越乎阴阳二端,其究则一而已矣。一者,天地之根本也,万物之权舆也,阴阳动静之源也,故谓之太极。学至于此止矣。卦可遗也,爻可忘也,五者(按:指五行)之变反于一也。”③朱震:《汉上易传·序》。
七是中国传统主流哲学的“一本万殊”、“万殊一本”的命题中,还包括“和谐”的思想。从“万殊”到“统一”的过程,当然可能包括“斗争”的因素,但从“一本”、“统一”的主要内涵来说应是和谐。西方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如此,中国古代大多数哲学家更是如此。这里还要再次引用老子的一句名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的结构都是“阴阳相抱”。阴气与阳气互相激荡的最理想的结果是和谐。万物莫不如此。
责任编辑:沈洁
*杨成寅,男,生于1926年,卒于2016年,河南镇平人。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雕塑家,生前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美学学会首任会长。主要著作:《艺术概论教程》、《美学范畴概论》、《太极哲学》等及译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等。本文选自尚未出版的修订本《太极哲学》的第一章。《太极哲学》初版于2003年,修订本在结构和文字上都作了较大的改动,近期将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本专栏谨以发表此文纪念杨成寅先生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