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7-01-28汤筠冰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派艺术品上海

汤筠冰

学术专题(当前上海艺术品市场研究)

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汤筠冰*

近年来上海的艺术展览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出现大幅提高的态势。追溯其中根源,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艺术素养因素是引发上海艺术品市场热潮的最为重要的3个因素。如何发展上海艺术品市场,具体说来,需要健全艺术品市场规则和艺术品交易机制,建立中国艺术品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创新力,发挥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作用。

上海艺术品市场 海派 艺术创新 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

2016年是上海艺术品市场大发展的一年,上海艺术展览和艺术空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2016年上海双年展、ART021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都收获了好的口碑。民营艺术馆和艺术空间也层出不穷,形成了西岸、滨江艺术集聚区等新兴艺术空间。它们的艺术展览也越来越抢眼。展览数量和质量双双攀升,艺术家频频驻足上海。上海艺术市场的影响力正在稳步上升,逐渐打破北京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垄断地位。仅仅10年前,来自纽约的BANK画廊创始人马修还在吐槽上海艺术生态的不堪,但10年后的今天,他形容上海现在的艺术品市场状态是“好极了”。①《BANK画廊马修:上海现在的艺术状态“好极了”》,Hi艺术,2016年12月4日,http://sanwen.net/a/qyrctpo.html。

不得不看到,上海艺术品市场的这一耀眼表现是在我国艺术品市场整体状况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取得的。数据显示,全球艺术品市场在2015年总销售额达到638亿美元,但相比2014年已整体下跌了7%。中国市场则经历了更大幅度的下跌,销售额暴跌23%,降至118亿美元。中国以19%的市场份额,居美国(43%)、英国(21%)之后,居于全球艺术品市场第三位。②数据来源孔达达:《中国艺术品市场份额跌至全球第三》,《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3期。在这种大气候、大背景下,上海艺术品市场的萌动和活跃,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驱动着它?它的前景如何?怎样才能使上海艺术品市场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康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文化与经济的多种视角展开初步的讨论。

一、引发上海艺术市场热潮的缘由

(一)上海文化传承与地缘文化发展

上海自1843年正式开埠,由小渔港发展起来的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一群名画家如虚谷、任熊、任熏、任颐(伯年)、吴昌硕等寓居上海,引领全国艺术风尚。上海因此成为中国近代绘画艺术的中心,“海派绘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画派之一。这一时期的海派艺术海纳百川,不仅国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外来艺术也在上海生根发芽。摩登的装饰主义建筑风格风靡全球,上海也成为继纽约之后世界装饰主义风格建筑最多的城市,引领着20世纪初的世界建筑风尚。当时的海派画家并无官方画院依托,却仍取得非常高的艺术成就,这得益于普通市民,尤其是中产市民阶层的支持。正是他们推动了文化消费市场的高涨,海派艺术可以说是应时而生,顺势而为。

但“海派”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也有贬抑之意。挑起“京海之争”的沈从文等人指出,海派意味着道德上与文化上的“恶风气”。“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成为“海派”这个名词的内涵。①沈从文:《论“海派”》,《大公报》1934年1月10日。鲁迅则指出:“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②鲁迅:《“京派”与“海派”》,《申报》1934年2月3日。在沈从文、鲁迅看来,海派文化受经济影响过甚,致使一些文化作品的商业化倾向严重,质量低劣,有投机取巧、见风转舵的不良习气。“京海之争”显示了文化界对文化过于商业化倾向的批判。这场争论辐射到全国,维护了当时精英文化的独立立场,同时也折射出活跃的海派艺术与民众审美之间仍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应该看到,海派艺术与民众审美间的这道鸿沟在80年后的今天不但没有弥合,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下,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逐利性的驱动,艺术品市场与普通大众间泾渭分明,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只属于小众消费。

据此我们是否就可悲观地认定艺术品市场已无发展空间了呢?丽莎·尤斯塔罗对文化的“市场满足”和市场的“文化满足”的研究给了我们启迪。她认为文化市场的发展具有双向性:在“高层”文化逐步朝向商业化和日常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文化意义也开始持续侵入日常用品的生产过程当中。③林拓、李惠斌、薛晓源:《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10页。这也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向流动过程。精英文化流向日常生活,大众产品也逐步有文化的介入。这意味着商品经济与消费主义还有它的另一面,即在“文化满足”和“市场满足”中又在抹平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文化鸿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把他们两者拉到了一起。我们可以看到,近来在上海闹市区中的商场里举办的艺术展览的火爆场景,上海各大家具城中也开设有越来越多的展览馆和画廊。如今负载有精英文化的艺术产品逐渐走向日常消费空间,艺术早已脱离了群体传播的空间审美属性,转向了艺术文化的日常化传播。我们在为高额的商品设计费买单的同时,艺术品也成为了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地区和城镇发展的重要引擎。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近年来大量涌现出的美术馆、画廊、艺术中心、拍卖行等机构,重启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艺术氛围。传承了海派文化的精髓和地缘上的便利性,艺术展览和艺术空间的提升正助推上海当代艺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吸引着全球的优秀艺术家汇聚到上海。

(二)经济因素拉动艺术市场发展

一个国家艺术市场的启动条件是人均GDP应达到1000—2000美元,而人均GDP达8000美元时,公众才有可能大规模地形成对艺术品收藏的兴趣,艺术市场亦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①赵艳婷:《艺术市场与经济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美术观察》2015年第11期。美国的文化艺术产业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70年代、韩国在90年代进入文化艺术产业的高速增长期。美国的人均GDP 1943年为9753美元,日本1971年的人均GDP为9726美元,韩国的人均GDP 1991年为9645美元。从数据中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当一国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该国的文化艺术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台湾地区也是在1993年,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画廊从70多家陡然增加到300多家,整个台湾艺术市场进入飞速上升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上海等7个省市破万。正是此时,商业艺术展开始在上海取得成功。其标志性事件是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和上海K11商场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2012年时,天协公司就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举办了“毕加索中国大展”,其成本高达4000万元人民币,但票房却遭惨败。而同一机构2014年在上海K11商场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却创造了火爆观展记录,单日观展人数最高达到6000人次,总共观展人数达到了40万人。要知道这一展厅面积较小,仅能同时容纳200人。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观展人数也达到了33万人次,日均人数达到2000至3000人次,展览最后一天突破了6000人次。排队观展成为这两个展览的常态,这是当代艺术展览在中国不多见的火爆景象。2014年“莫奈特展”的单张票价是100元,草间弥生展览票价50元,2016年上海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票价150元,这些展览票价并不亲民。没有经济基础的支撑,属于精神需求的艺术审美就无法完成跨越式的发展。也只有在收入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经济学上统计出的人均GDP达8000美元时,才能让观众从容消费。可以说,经济是撬动艺术市场大发展的基石。

以上数据显示,国家经济极大地影响着艺术市场的发展,这虽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日本人均GDP很高,但日本画廊的规模都很小,发展状况不佳,②《沪上八家画廊总经理汇聚复旦大学:纵论艺术市场路在何方》,雅昌艺术网,2016年12月26日,http://news.artron. net/20161226/n897012.html。但总的说来,艺术的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兴旺离不开社会经济基础的支撑。只有民众具有艺术品的经济消费能力才谈得上艺术品市场的兴盛。经济基础是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前提和保证。

(三)艺术教育和素养不足制约艺术消费

当然单靠GDP数据并不足以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巨大革新,艺术品消费者的艺术素养等原因仍决定着艺术品市场的走向。当下,经常看到我国民众到国外扫货的新闻。刚刚富裕起来的国民宁可握着大把钞票出国“爆买”,也不会去画廊购买一两件艺术品,也就是说,当前国人的消费观念还停留在初级的物质占有上,属于精神文化上的艺术品消费观念尚未形成。

在西方社会,艺术品消费者的中坚力量是中产阶级。西方中产阶级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艺术观念,这得益于西方教育体系中完善的艺术教育滋养。西方国家十分注重中小学美术课程教育,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中随时随地都可看到正在上课的中小学生。美国的综合大学一般都建有博物馆和美术馆。哈佛大学提出“零点计划”,认为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反观我国艺术教育,直到20世纪80年代,艺术教育课程才开始在城市的学校教育中逐步形成规模。但即使这样,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还是属于可有可无的辅助性课程,特别是对于毕业班来说,艺术教育常常需要让位给语、数、外等主课。可以说直至现在我国也未能建设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尤其是现当代艺术教育内容严重缺失。若要培育真正的文化消费市场,就首先需要培育艺术品消费群体。在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号阶段。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以家庭为主导的艺术素质教育开始在城市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光琴童就3000多万,①《三千万中国琴童创造了什么?》,FT中文网,2007年3月23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10247/ce。而画童的数量更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城市中的各种艺术学习班广受家长追捧,对此直接受惠的当然是我国“90后”群体,他们的艺术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90后”群体因此正成为艺术市场的新兴消费力量。这固然是促进国民素质教育的好事,是对体制内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重要补充,但目前此类教育尚不正规,尚需要引导与组织,也需要结合学生的课业情况作合理安排。更重要的是,此类教育的施教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这一切都会给起步、发蒙阶段的孩子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国民艺术教育与素质的提高,总体上仍然要依靠我们的教育制度和体系的完善。

二、上海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健全艺术品市场规则和艺术品交易机制

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尤其是上海的艺术品市场,尚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从艺术品市场的生态来看,表面上看一片歌舞升平景象,但具体到艺术市场内部则乱象丛生,这就需要健全艺术规则和艺术品交易机制。当我们毅然决然用巨资购买一件全世界认可的艺术品的时候,这也意味着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健全规则和安全体系有足够的信任。这才是艺术品市场的真正未来。②《沪上八家画廊总经理汇聚复旦大学:纵论艺术市场路在何方》,雅昌艺术网,2016年12月26日。目前我们需要的就是通过健全艺术品消费机制,给消费者以购买信心。消除艺术品定价乱象,建立价格规则是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理的艺术品价格建立在画廊合理的利润之上。可是目前中国艺术品交易存在税金过高的情况,38%的税费压缩了艺术品的利润空间,迫切需要降低艺术品税费。所幸的是,自2017年1月1日起,中国海关总署将艺术品关税税率下调至3%。当然也有专家指出,关税税率此番下调对艺术品市场影响并不大。“进口关税对艺术品的影响本来就不大,其他国家有采取零关税的,也有比我们国家略高的,我们之前的6%和现在的3%都还能承受。但是17%的进口增值税对我们来说影响太大了,它如果没调整的话就不会有什么根本改变。”①《艺术品关税税率下调至3%,专家称对行业影响不大》,澎湃新闻,2017年1月5日,http://www.thepaper.cn/www/ 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1593869。减税是艺术品贸易一级市场从业人员迫切期待的制度红利。

(二)建立中国艺术品评价标准体系

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评价标准深受西方社会的艺术评价体系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当代艺术“F4”的艺术家②中国当代艺术“F4”指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F4”的名称来自2001年台湾流行电视剧《流星花园》的4个主角,当时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4人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价格已达千万元人民币,由此被冠以“当代艺术F4”之名,并被沿用至今。都首先是被国外艺术机构追捧而名声鹊起。但其实,中国传统艺术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不同的发展轨迹和艺术形态。即使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其在观念和形式上也烙印着中国民族的鲜明性格。这也就要求中国艺术需要有自己的艺术衡量标准,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艺术标准和模式。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建立有中国自己的审美标准,它既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又是对世界艺术经验的汲取,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自信。③《沪上八家画廊总经理汇聚复旦大学:纵论艺术市场路在何方》,雅昌艺术网,2016年12月26日。

此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要建立属于艺术批评自身的美学范式。这就要改变中国艺术批评文学性的分析模式,用艺术批评的美学概念去置换普遍使用的文学概念;用一种诗意的、审美的表达方式去替换那种意念的、抽象的哲学表达方式;确立艺术批评的独立存在价值,使其成为一种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学等量齐观的学科体系;整合对艺术作品的综合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共同性的评价体系。④贾磊磊:《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问题》,《艺术百家》2016年第4期。当中国艺术评价标准的体系真正建立起来时,我国的艺术品市场才能有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才能创立中国的文化品牌,真正让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和弘扬。

(三)加强创新力,发挥自贸区艺术交易作用

文化艺术是国家和城市发展的灵魂。鲁迅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⑤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自编文集:坟》,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第247页。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11月3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1/2016/1130/c1024-28915396-2.html。

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传统的画廊单一经营模式需要提升,具体而言,应该着力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开创艺术营销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信息化社会中,在不断完善画廊、拍卖行等传统业态的同时,发展艺术大数据、艺术基金、艺术电商、艺术保税、私人银行、文交所的功能,融合创新,开发销售新模式。2015年全球线上成交的艺术品价值总额保守估计约为47亿美元,在艺术市场全球交易额普遍下降之际,艺术品在线交易这种销售新模式却逆势环比上升了7%,①数据来源于《TEFAF 2016 全球艺术市场报告》。可见创新新模式之重要;二是引导艺术品细分市场,不但从艺术品类型上予以细分市场,还可以从艺术品功能和消费者需求上进行划分,寻求艺术创新点,充分发掘市场的消费潜力;三是跨界融合发展。加强画廊等艺术机构与不同行业之间的合作,如画廊与酒店之间加强艺术装饰品的合作就是双赢之举;四是艺术品品牌建设和传播。近年来风生水起的“青年艺术100”项目就具有很好的品牌传播力。该项目通过海选,发掘出一批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并通过年度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对这些青年艺术家进行整体包装和联合推广。通过品牌形式打造出了艺术市场的创新推广新模式。

对于上海艺术市场而言,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一个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服务于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创新文化艺术贸易及金融保险业务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国际艺术品交易提供低税率的全流程便捷服务。正是在这一利好政策的扶持下,上海建成了中国大陆首家参照国际标准打造的专业艺术品保税仓库,带动了民营美术馆纷纷扎根上海,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上海校区也进驻了临港新城。我们应从上海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为起点,打造上海更加自由而活跃的城市艺术氛围。

责任编辑:沈洁

* 汤筠冰,女,1977年生,江苏南京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传播。本文为2014年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公共空间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项目号:13YJC860029)成果。

猜你喜欢

海派艺术品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上海之巅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