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2017-01-28黄思敏
黄思敏,刘 刚
(肇庆学院 a.体育与健康学院;b.校长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61)
论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黄思敏a,刘 刚b
(肇庆学院 a.体育与健康学院;b.校长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61)
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对我国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分析,认为转型发展高校要在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为着眼点,从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构建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来契合新时期高素质、高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持是体育产业迎接重大战略机遇的主要措施.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这些国家政策的发布给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创办至今,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将继续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构和质量因没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而陷入困境.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改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探索新时期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是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
1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建设体育强国,适应群众体育的发展要求,1994年我国开始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开启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之路.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体育学类5大专业之一,专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涵盖各类型高校.然而,由于专业发展时间不长,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基本上都是围绕《专业目录》来设置培养目标,但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多与体育教育专业类似,缺乏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1,2]同时,有学者提出,《专业目录》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3]另外,有些高校直接照搬教育部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4]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些都有悖于专业设置的初衷,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
1.2 专业方向设置不科学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多达16个,较好地满足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然而,部分高校在专业方向的确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太少或是不设立具体的专业方向,[5]有的高校设置的专业方向相互间区分度不大等[6].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的发展.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合理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如缺乏专业特色、系统性、相关性和设置依据,[7]难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人才.陈国强等研究表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表达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欠缺、道德推理课程和促进人际关系的综合培养课程缺失、通识课程涉猎面窄以及职业课程几乎占据整个课程体系等系列问题.[8]因此,如何构建既符合人才全面发展又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值得深入探讨.
1.4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社会体育专业的实用性很强,相应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然而,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却成了人才培养的短板.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严重不足[9],且实践课程系统性连贯性差、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10]、实践平台缺乏或不稳定、实习环节安排不合理、实习指导教师能力不足[11]等.
3) 在预测之后使用误差预测对其进行修正,则可以控制绝对误差的范围,提高预测结果的稳定性,进一步改善预测精度。
1.5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大的问题:师资不充足、专业教师稀缺、教学成本高、学缘结构、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12]等.另外,大部分学校因师设课和变通设课情况更是常见,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人才的培养.
2 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转型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之前,必须把握住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学界说法不一.有人定义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13].有人定义为“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中,熟练掌握社会生产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活动的技术人才或专业人才”[14].尽管表述各异,但对其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就是“能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的是专业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人才培养的层次——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指的是本科层次教育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既不同于高职高专类学校的应用型人才,也不同于研究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
2.1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着眼点
转型发展高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转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着眼点,然后通过“国家、学校和专业”3层面来确定培养目标[15].国家层面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系统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健身指导咨询、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另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中必然要突出“双创”能力的培养.学校层面,转型高校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水平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层面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表述,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培养方向,但各转型高校要本着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专业发展特色等原则来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2 专业方向设置:社会需求导向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已开设了较多的专业方向,如健身指导、休闲体育、体育营销、体育媒体、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转型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时候要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着眼点,选择实用性强、办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来培养社会体育人才.为更好地适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这也为健身指导、休闲体育等专业方向的开设提供了契机.这为当下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置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方向的开设要合理,既不可过多,也不能缺失,并且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以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性、“双创”性和全面性.第一,依托学科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统一,能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部分学校为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删减相关理论课程来“节省”课时,这是不合适的.但是可以通过整合课程内容达到缩减理论课程学时的目的,如将相关的课程内容压缩为1门课程的学时,这样更能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第二,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突出人才“职业化”培养.邀请行业权威、企业专家等参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有针对性地根据地方区域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体育市场的发展构建出契合行业标准的特色课程.第三,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双创”能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型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要设置合理的课程群,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发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第四,重视跨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陈雪娟等研究表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营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16].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出于职业的需要,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仅仅掌握单个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因此,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的开设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这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需要通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水平,如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等.
2.4 重视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转型高校应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对其的改革力度等.第一,加强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重视“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环节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17],因此,加大投入建设实践平台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还不太成熟,没能很好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政府—企业—学校”3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二,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时间过少,导致实训实习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训实习课时要占专业教学总课时比例的30%以上.这从政策层面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障.第三,注重实践内容的实用性.实践内容要根据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来设定,突出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课内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实训、实习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相一致,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真正掌握技术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等.第四,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环节要达到人才培养预期,需要制度作为保障.各转型高校要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践教学的质量,如制定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制度、实践教学计划制订机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
2.5 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要与之相适应.目前,PBL(问题式学习)和个案教学法被认为是比较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18].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精神、协调能力、综合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因此,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这2种教学方法为主,并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案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化,如利用Blackboard、Model等数字化课程教学平台,还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和相关软件进行辅助学习(如慕课、App等),这些方法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培养均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达不到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是“考勤+作业+试卷成绩”,注重的是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有效反映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因此,应当将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相关内容的考核纳入到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体系里,如将实践操作能力、主持或参与创业项目、参与科研项目、道德水平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另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加重过程性评价比重,如实验参与、任务完成情况等,以免学生只会学知识,不会用知识.
2.6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教师队伍结构和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结果.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师不仅要注重学历水平,更要重视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才更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转型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体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尤其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转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优化可以通过“引、请、陪”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引”即引进,打破传统的人事观念,除了从高校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还可以从企业行业中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他们掌握着扎实的职业技能,系统全面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请”即邀请和聘请,邀请行业企业中的权威、专家到学校定期举办讲座,传递行业的前沿信息,如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等,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知水平和就业信心;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课程的设置,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等.他们能给学生带来各种先进理念和企业文化,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即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进行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以实现“双师型”的转变.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巨大的社会需求高度显现.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主阵地——转型发展高校肩负重任.关于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基于行业标准课程的开发、人才培养与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的衔接、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等等.本文希望能为转型发展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点参考.
[1] 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17(7):33-35.
[2] 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3] 周君华,蔡皿.社会需要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39-40.
[4] 梁宝君,刘红.河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87-90.
[5] 张同怀.基于绩效视角探究河南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效应[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2):103-105.
[6] 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2):98-100.
[7] 于永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前景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1-13.
[8] 陈国强,翟丹.我国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88-90.
[9] 田英,郑玉霞,李凤娟.论高校社会体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39-141.
[10] 曲洪刚.职业素质培养下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5,36(23):45-47.
[11] 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21(3):88-90.
[12] 周军华.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培养[J].内江科技,2013(2):75-76.
[13] 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 10-12.
[14] 孙丽.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全国商情:理沦研究,2018(8):94-118.
[15]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44-48.
[16] 陈雪娟,牛小洪.我国健身市场人才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35(4):80-83.
[17] 黎晓萍,刘巧玲,赵芳.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优化的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5):147-151.
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Social Sports in the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Universities
HUANG Simina,LIU Gangb
(a.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b.Office of President,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spor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social sports in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are the cultivation goal and the need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cultivation direc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easonable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professional directions should be identified,the capacity-orient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e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reformed,th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faculty structure should be optimize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for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talents of social sports.
transforming and developing universities;social sports;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G807.4
A
1009-8445(2017)02-0075-05
(责任编辑:宋先红)
2016-12-15
肇庆学院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lgc201508);肇庆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jx201506)
黄思敏(1985-),女,湖南株洲人,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实验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