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舞蹈的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

2017-01-28刘小霞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畲族舞蹈民族

刘小霞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畲族舞蹈的现状与保护措施探析*

刘小霞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近年来,人们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更为关注。而畲族舞蹈的风格独特且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现代人的探究兴趣明显增强。而畲族舞蹈属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将该民族人民宗教习俗与生活习惯真实地反映出来,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以及价值。然而,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影响,民族文化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而畲族舞蹈同样处于尴尬状态。作为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师有责任与义务传承并发展地方少数民族舞蹈,基于此,文章将畲族舞蹈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畲族舞蹈的发展以及现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保护措施。

畲族舞蹈;现状;保护措施;探析

在畲族人民长期社会发展以及劳动生活中,总结并创编出了畲族舞蹈,而舞蹈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将该民族的风俗以及生活特色充分地反映出来。在对畲族舞蹈进行整理与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发现其逐渐向着社会化与生活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畲族舞蹈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想实现畲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就一定要正确认知畲族传统文化的作用,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畲族舞蹈动作的起源

山歌是组成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山歌同样也是该少数民族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的重要途径。在畲族人民居住的区域,山谷砍柴、田间耕作、逢年过节、茶余饭后闲聊时,都能够聆听到优雅且古老的声音,因而山歌对于畲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无论哪个民族,都有使用舞蹈与歌声庆祝重要时刻这一传统习惯,所以,在舞蹈起源与发展方面,也同样会受山歌影响[1]。特别是在聚会、欢迎远方贵客以及表达情爱等方面,山歌是畲族人民日常的行为,而其动作以及表情,也同样为舞蹈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畲族人民舞蹈的动作还受生活习惯影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畲族人民以狩猎为主来维持生活。所以,“猎步”这一畲族舞蹈动作就是将狩猎者姿势作为参考依据所形成的。另外,在畲族舞蹈当中,“悠荡步”与“坐蹲步”是较为常见并具典型性的两种动作形式。这两种动作元素变化无常,姿态多异,所表述内容与畲族人民生活的方式以及劳动存在紧密的联系,从而将畲族舞蹈的民族历史形态和独特性充分彰显出来。

二、畲族舞蹈早期发展

与其他少数民族相同,畲族人民信奉巫师,相信巫师可以预测吉凶并消灾祈福[2]。所以,在畲族舞蹈早期发展的过程中,与祭祀礼仪相似。其中的一种舞蹈,也可以被称之为祭祀礼仪,被叫做聚头,主要的含义就是对先祖功绩以及伟大神族的歌颂与赞扬。在这种类型舞蹈当中,将道家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在长期发展的背景下,活动与作古相接近。为此,青年畲族人民并不了解,仅有旅客游玩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为可观的商业收入而表演。表演的舞蹈主要以刀和鼓等多种器具击打并营造更具意境的氛围。舞蹈步伐包括很多,主要的节奏则是按照舞蹈重复以及有节律演绎表现出来。最典型的作品《畲家谣》与《千年山哈》都是基于此发展起来。

除此之外,畲族舞蹈中还存在被称之为功德的舞蹈,和聚头相似,也是对祖先伟绩的歌颂,但同样对后人具有教育作用,这种舞者也被称作是山哈。在此基础上,畲族舞蹈中还存在“组图”的图案,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则会表现出特有的、和神族亦或是鬼神相类似的表情以及动作,同时还有祈福的动作,因而也可以将其作为功德的主要来源[3]。

部分人认为畲族祭祀礼仪舞蹈是对祖先的一种歌颂与赞扬,也是对该民族起源的一种有效证明。以历史发展角度分析问题,畲族舞蹈对于文化传承来说作用重大,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发展遇到瓶颈。

三、畲族舞蹈发展现状研究

(一)生存空间逐渐变小

基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本土文化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也随之被现代节日文化活动替代,严重制约了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畲族人民的农耕文化也有所改变,之前在舞蹈艺术中所融合的传统民俗活动都被淡化,而且民俗活动次数也明显减少,地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4]。自建国以后,有很多宗教舞蹈都被当作是封建迷信,因而受到极大的限制,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一度被禁绝,出现了传承断档的情况。由于畲族祭祀舞的鬼神信仰特征明显,甚至还会开展祭祀仪式的表演,因而和无神论存在极大的矛盾,而伴随社会长期发展,大部分祭祀舞蹈节日也逐渐被弱化。

目前阶段,国内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生态失衡问题严重,很多舞蹈文化逐渐消失。尤其是将民族风俗习惯当作重要载体的民族舞蹈,主要是受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民族风俗习惯改变[5]。另外,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汉化趋势明显,因而少数民族的生态环境缺失。其中,很多畲族中传统的舞蹈类别都很难见到。

(二)审美情趣与要求明显改变

伴随人们文化生活的变迁,审美要求以及水平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媒体与网络文化备受观众认可,因而对于民俗活动的关注程度也逐渐下降,参与到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的热情也不断降低。部分人即便在保护文化方面热情度较高,但是并不热爱民间艺术本身,对于流行音乐以及大片更感兴趣。由于畲族舞蹈无法及时融入全新的文化内涵,所以其活动的阵地也不断变小。与此同时,传统节日被现代节日替代,而民间舞蹈的表演机会也明显减少。

(三)民间艺人数量减少

大部分畲族民间舞蹈一般都是由群众自发组织,且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6]。尤其是具有较高水平技艺的艺师也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舞蹈绝技的保护以及传承。畲族舞蹈的发展与传承需要依靠口传身授,但在老艺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大部分舞蹈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

(四)表演群体的素质水平不一

畲族民间舞蹈表演人员通常都是农民,主要是以务农为生,还有部分农村闲散人员,依靠零散工维持生计,只有很少的职业民间剧团演员。在生存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很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所以畲族舞蹈表演者的年龄相对较高,表演队伍的骨干人才缺失。与此同时,在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活动都属于有偿演出,为农村地区的婚丧嫁娶以及迎神赛会等提供服务,同样也是其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所以,存在师徒传承效果不一的问题,部分表演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不高,在学习过程中态度不认真[7]。需要注意的是,畲族舞蹈的组成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审美价值元素,很容易出现被变异的情况,所以原有的技艺高超舞蹈也逐渐向简单化发展。

四、有效保护畲族舞蹈的措施

对于畲族舞蹈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所谓的保护,主要包含了保存和发展。不仅要在古老乐种消亡前展开全面整理与几率,确保畲族舞蹈库的完整,同样也应当找出推进畲族舞蹈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规避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问题发生。

(一)有机结合畲族舞蹈的受众和传播空间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人才交流更加常见,所以很多不为人知的畲族舞蹈文化也被外界了解并掌握,甚至给予认同与接受。在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更多的城市人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8]。这种心态反映在舞蹈需求方面,就逐渐形成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热潮。从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少数民族的舞蹈具备了更加纯真与质朴的风格,这与城市人民的需求相适应,所以少数民族风格作品与舞蹈演员也受到了城市人民的认可与赞同。

(二)科学合理地制定传承人保护机制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的文化,主要的特点就是与人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样与项目传承人关系紧密。在民间艺术家的影响与作用下,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条。针对畲族舞蹈中的绝活与绝技等,必须要加大保护的力度,尽快出台扶持政策。而始终从事畲族舞蹈表演与创作且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员,政府部门应给予其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开展畲族舞蹈大赛,不断鼓励舞蹈演员传承舞蹈的同时创作更具时代性的舞蹈作品。

(三)加大研究畲族舞蹈为现实服务的力度

畲族舞蹈形成以及实践发展都和当地社会教育与生产生活等存在紧密的联系,因而,对畲族舞蹈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当仅注重其娱乐功能。尤其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有必要将畲族传统舞蹈的价值充分彰显出来,并且有效地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各民族人民更加团结,不断丰富文化生活服务的内容。其中,对民族节日进行灵活地运用,举办畲族舞蹈文化节[9]。通常来讲,民族节日都是诸多项目集中活动的节日,所以,能够使畲族传统舞蹈得到有效地普及,并且推动其创新性的发展。

(四)将畲族舞蹈特色突显出来

由于畲族人民分散居住且不具备民族语言与文字,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需要口耳相传,所以对于畲族舞蹈继承与创新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很多民族舞蹈都在“破四旧”的名义之下被革除,因而在继承发展民族文化艺术方面带来了负面作用。很多舞种消失,而畲族舞蹈同样受到了影响。现阶段,虽然大力倡导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传承民族舞蹈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迷信色彩。在大部分舞蹈表演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民族特色彰显出来。与此同时,还应当对日常生活中畲族人民将宗教风俗以及习惯融入舞蹈当中的问题,在对本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尊重的同时,还应当实现畲族舞蹈的全面创新。在此基础上,畲族舞蹈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需仔细研究并划分相关的内容以及形式,了解如何淘汰并改革舞蹈的内容,怎样保留与传承等,实现畲族舞蹈的创新发展,将舞蹈本身的社会价值以及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畲族历史悠久,而畲族舞蹈是机遇生产与生活实践发展起来的,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为此,对于畲族舞蹈现实意义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畲族传统文化予以大力弘扬并提高人民自身素质,能够更好地为后代造福。将畲族舞蹈在地方高校的融入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是一个较为长期和综合的实践过程,是完善高校的审美教育,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深化学生的专业内涵。更重要的是在抢救、传承、发扬我国民族舞蹈以及地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如何接轨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和带动地方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长期以来,包括地方高校在内的各高等艺术院校,在舞蹈学科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上都相互交叉地在使用国家出版的各类教材,在教学中,注重的是我国早期舞蹈家收集而又广泛传演的经典舞蹈和民间组合,大量未被舞蹈艺术家所收集的地方少数民族舞蹈则难以被编入教材而一直被忽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保护、浙江文化大省的发展战略、丽水被授予我国第一个“民间艺术之乡”的挂牌、基础教育“新课标”的全面实施等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地方舞蹈文化的传播和舞蹈人才的培养责任。近年来,作为地方高校教师的我们也在不断进行畲族舞蹈的挖掘和创作,并在教学中申报并开设了精品课程《畲族舞蹈》和校本核心通识课程《畲族舞蹈鉴赏》。在课题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创作了《凤求凰》、《春山竹谣》、《磐磐之音》等相关畲族舞蹈作品,均获省级创作及表演奖项。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专业的团队到浙西南各畲族乡村进行实地采风调研,相并建设了实践基地,对于畲族舞蹈的未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促进畲族舞蹈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吴露生.浙江畲族舞蹈的历史寻觅及代表性传统舞蹈[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3:79-83,148.

[2] 蔡芝蔚,陶燎亮.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畲族舞蹈动态造型的信息化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2:223-224.

[3] 吴晓娜.浅谈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1,14:86.

[4] 雷高平.从大型畲族歌舞《凤凰到此》的创作看畲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1,23:214.

[5] 雷莉莉.试谈畲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1,18:12-13.

[6] 楼丽娟,骆逸.畲族舞蹈诗《千年山哈》的美学意蕴[J].艺术研究,2016,2:67-69.

[7] 李建亚.畲族舞蹈创编的探究性学习研究[J].教育界,2014,15:162-162.

[8] 雷胜辉.畲族舞蹈的挖掘与创作之我见——《手指舞》创作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1,21:115.

[9] 余林.谈对畲族祭祀舞的一点认识[J].大众文艺,2011,19:109.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研究成果(2015B020);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jg2015185)

猜你喜欢

畲族舞蹈民族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我们的民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舞蹈课
畲族民歌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