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

2017-01-28左建新

黄河之声 2017年16期
关键词:音乐学民族音乐景观

左建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

左建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区域音乐囊括了新生性、原生性、次生性等不同属性,加之这些音乐内容的不尽相同,区域音乐的属性强弱也各有差异。要对民族音乐学进行深入化的研究,则可以将区域音乐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土、稳定与变异的区域音乐情况,从而对区域音乐中的地方属性特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由此,本文便从区域音乐的内涵入手,并结合民族音乐学的宏观视野,对区域音乐展开详细分析,以期为各位读者提供参考。

民族音乐学;区域音乐;空间级序;文化类聚;音声景观

区域音乐既是民族音乐中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研究民族音乐人文、艺术价值的重要“窗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被视为统一整体,但是随着历史变迁与区域文化差异的加深,从细化的区域情况来看,区域音乐的社会认同、文化景观以及文化类聚、空间级序上也出现了显著差异。据此,在民族音乐视野下针对区域音乐所做出的研究,也便具有了较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音乐学中区域音乐相关概述

民族音乐学又被称作为人类音乐学,指的是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下对音乐展开深入研究的学科,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体系形成始于19世纪,并随着民歌研究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对民族音乐学知识进行探究时,通常会对当地民族音乐采用实地调查等方式来完成。由于不同的民族其民俗、历史、地理、语言、生活风貌与音乐文化大有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民族音乐学的调查目的与手段也存在差异。文化与地理区域的关联可以分为文化景观、生态、扩散过程、综合以及文化区几大部分,所以在民族音乐演变的过程中,音乐景观与音乐生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内容。

区域音乐是研究民族音乐学的有效手段,从狭义范围上来看,区域音乐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地理范围内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形象统称。而从广义范围来讲,区域音乐的内容则涵盖了对特定群体文化的研究。由于地区居民与居住环境所形成的紧密联系或制度式、氏族式的人口流动等原因,所以这种共通性的文化基础因素也导致同一音乐品种能够出现在不同的场所与地点当中。当这些遵循流动规律的人口又形成相互连接时,则又可以显现出相同的区域特征。所以这种流动既是整体文化现象,同时也反映出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等差异性条件能够成为划分区域文化的基础条件。所以要完成好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研究,则必须要以区域音乐为着力点,对区域中的共生关系进行更加详细的探讨。

二、民族音乐视野下的区域音乐

(一)不同地域属性下的区域音乐

从民族音乐的地域属性来看,区域音乐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方面的内容:1.原生性的区域音乐。该种音乐类型也是我国地方特色音乐中特色最为鲜明的类型之一,“劳者歌其事”表明了区域民众的民事生产、民俗生活同民间歌曲之间的紧密联系。举例来说,陕北的“信天游”、甘肃与青海地区的“花儿与少年”、河曲地区的“山曲”等均能展现出当地突出的地域属性特征。居住在当地的民众看见什么、想到什么便歌唱什么,这也为民间涌现大量丰富的民歌类型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宽广的草原上则流传牧歌;靠水而居的居民其所传唱的歌曲中大多包含渔业捕捞、拉网民谣等,这些都成为原生区域音乐的典型范例。

2.次生性的区域音乐。该类音乐通常以较为稳定的形态在特定的区域中长期存在,并且在该区域中历史、语言、地理、风俗等方方面面的人文因素也融入到音乐内容之中。次生性的区域音乐除了原生形成的音乐之外,还包含了传播而来的音乐,这不仅对当地的音乐层次、音乐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的传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外来音乐文化与当地音乐品种之间的长期磨合,通过筛选、接收、消化、拓展、融合继承,最终达到使传播而来的音乐品种能够落地生根的效果。

以享誉全球的民歌《茉莉花》为例,在不同地域中对于此曲的表演方式均存在差异。作为苏南地区民歌,《茉莉花》具有江南水乡的婉转细腻,在歌者柔美的演唱中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江南独有的气韵。而在冀东地区的《茉莉花》表演中,该首歌曲则被赋予了率直、硬朗的风格,甚至与当地的秧歌舞相互配合,让“茉莉花”绽放的更加肆意烂漫,让这首歌可以在不同的地域中散发出别样的魅力。再以安徽《凤阳歌》为例,该地凤阳花鼓在淮河流域一带广为传唱,由于当地饱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凤阳歌》的传唱也有着一定的现实土壤。《留青日扎》、《缀白裘》等作品中也记载了关于凤阳花鼓歌的内容,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凤阳歌》也被带到了更远的地方。再譬如四川的清音、河南大调、山东吕剧、山东琴书、安徽黄梅戏、河南曲剧等,都在传播吸收的过程中完成了地方区域音乐的不断积累。而在此过程中,这些外来音乐也被逐渐打上“本地化”的标签,从而达到了与当地文化完美融合的目的。

3.新生性的区域音乐。这主要是指在某区域中除了原生态与次生态之外的部分音乐形式,同以上两种区域音乐形态相比,新生形式的区域音乐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显得较为松散,所以超越区域性界限成为了新生区域音乐的主要特征。以商业化、时髦化的流行音乐形式为例,这些音乐所蕴含的区域性其实并不明显,也并不存在明显不同的地区特点。歌曲产生的土壤与该地域不构成无法分割的关系,所以此类音乐往往缺乏乡土性、传统性的创作特征。

(二)空间级序

区域音乐的研究离不开对空间地理的分析,民族音乐学的学习也不能脱离空间而独立存在,所以要保障音乐与文化的整体性,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对静态空间的分析。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空间也是可以被人们感知的宽泛物质实体,在每一个空间区域中都能够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文化,所以文化空间与物质空间也是构成静态空间的基础部分。区域音乐要想获得传播,则必须依附空间环境、地理位置等,这种紧密的连接性也使得人文景观建设与区域音乐发展密不可分。例如,大到深山大川、无垠的沙漠、潺潺的溪流、广袤的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小到庙宇古刹、乡村戏台等,这些都为地区音乐形成发展到延伸融合创造有利的条件。

2.对动态空间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空间的存在形式也是不同的,历史的前进推动着空间形态的变化,从横向分布来看,这体现在空间格局、地域变化之上。而从纵向来看,时代更迭流程也包含了地域分布中的共时变化,因而从流动情况来分析民族音乐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也需结合动态化的眼光来分析。

(三)文化的类聚

民族音乐学中的区域音乐并不是单一性的个体,相反,这种区域音乐具有广泛性、独立性的特征。这是由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特征所共同组合而成的产物,所以要分析音乐文化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则需从以下方面予以把握。1.音乐文化的层级联系。音乐作为文化类型中的一种,其建立形成也需遵守一定的层级关系,而在现阶段中我国所构建的三级音乐关系:“主文化—亚文化—跨文化”也日益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与认可。所以在研究区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以政府为牵头对主流的音乐模式进行把握,并结合当地的主文化展开深度分析,对主流音乐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便可以最终实现主、亚文化相互融合、区域音乐蓬勃发展的类聚现象。

2.区域文化的系统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漫长的历史,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涵盖乐种、乐系、乐类、乐丛、乐圈等内容的音乐系统。所以在对某一文化系统展开分析时,也需对系统间的其他组合方式、文化特征、机制差异展开对比分析。从而才能得出更具参考价值的突出特点,为区域音乐形成独一无二的音乐结构与发展形式开辟更好的路径。

(四)音声景观

音声景观是研究区域音乐不可忽视的内容,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会融入到音乐文化之中。同时这种“天人合一”的音声景观的建立也需达到自然环境与音乐文化和谐融洽的效果,才能为区域音乐文化魅力的展现提供基础。要实现深入灵魂的音乐交流,则需从以下方面加强注意:1.音乐文化是流动的文化景观。流动型的景观包含了“人”、“音”、“地”三大部分。由这些模块间的相互组合,从而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景观,这种景观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作为载体向世界传播出特有的感情色彩与鲜活的区域文化。概括来说,通过文化景观,音乐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同时文化景观的充实又巩固与发展了音乐本身,促进了区域音乐的不断提升。

2.社会文化与音声景观互相联系。音乐景观可以被看作集合多种文化特征而营造出的文化景观类型。音声景观的本身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其中也包含了社会环境与区域文化的整合关系要求,文化丛与乐丛之间的协调关系、文化类聚中的文化音乐因素同其他文化丛之间的互动等等。这不仅需要人们对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行为文化展开多元性的整合,同时还要从区域音乐的综合体出发,做好区域音乐同新文化的关系整合。要实现整个目标,需要将历史发展、景观内容统统纳入到特殊的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分析。通过对景观符号学的意义内容展开研究,从而解读不同的城市文化景观与乡村文化景观,并最终完成在多元基础上达成区域音乐文化景观的目的。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音乐的发展、交流离不开社会个体之间的沟通。立足于实际生活之上,依靠地域交流的频繁与社会交际的便捷,社会现象中出现的新特征也反映在音乐景观当中。这些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不仅让音乐变得更富趣味性与立体性,同时也让区域音乐自身的内容文化可以得到拓展。

(五)社会认同

区域音乐的价值内涵研究无法同民族认同感相互脱离,这也是民族音乐形成与繁荣必要的基础条件,群体文化的共同创造使得民族音乐应运而生,经过漫长的锤炼发展从而得到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的音乐文化。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加快,积极转变对音乐文化的解读角度,用更加发展、变迁的眼光看待民族音乐的历史进程,也成为保持音乐动态性认知的内在需求。从国家化的视野出发,种族、地域、文化都成为音乐文化发展与更新的前提,基于社会认同的地域认同与个体认同,都能促进区域文化以音乐形式得到更加快速的传播。在此过程中,空间、媒介、音声景观等也彰显出更大的作用。总的来说,区域音乐的形成需要结合相应时期的国家政治、生态文明以及社会认同情况展开分析,只有做到将文化习俗与民族音乐形式相互结合,才使得人们能够对音乐学科中的价值观、文化视域的格局进行更为多样性、真实性的阐释。

三、结语

区域音乐的研究具有诸多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民族音乐学的丰富与完善,同时也能帮助区域自身朝着更为多元性、文化性、价值性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只有不断结合地区地理环境与文化内容,对区域音乐中的类型内容、空间级序、文化类聚、音声景观、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研究予以强化,才能提高区域音乐的应用性,进而促进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可以迎来更好的发展。■

[1] 李小敏.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探析[J].戏剧之家,2016,02:66.

[2] 陈俊.民族音乐学视野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5):210-212.

[3] 牛玉冰.探讨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音乐时空,2016,09:85-86.

[4] 柯曙光.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14,08:82.

左建新(1967-),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音乐学民族音乐景观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学人
景观别墅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