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电子音乐
2017-01-28刘丹宁
刘丹宁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声音”与电子音乐
刘丹宁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本文基于John Cage、Milton Babbitt和Edgard Varèse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先锋派作曲家的三篇文章《声音的解放》、《实验性音乐》和《谁在意你听或与否呢?》,通过对文章的对比分析,探讨他们对于“声音”与电子音乐的独特见解,以期了解二十世纪中期电子音乐的发展脉络和传播历程。
声音;电子音乐;先锋派
电子音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录音技术的起步与发展,但在当时只是作为乐队音色的扩充,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真正的电子音乐。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欧洲的音乐家开始用磁带、警报器、噪音制造器等录音剪辑的方式,在创作中运用looping、分裂、综合等方法进行电子音乐的创作,才形成全新的音乐形式[1]。这种新潮的音乐制作理念和方法引起了音乐家的探索和热捧,也带动了一系列理论的支撑以及产生了诸多超脱世俗的观点,电子音乐在半个世纪中因为有Edgard Varèse、Pierre Schaeffer、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一些出色的音乐家的贡献而迅速发展。为了了解二十世纪中期电子音乐的发展脉络和传播历程,本文将从John Cage、Milton Babbitt和Edgard Varèse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先锋派作曲家的三篇文章出发,通过对文章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剖析他们对于声音以及电子音乐的独特见解。
一、核心内容
作为机遇音乐、电子音乐的开拓者,John Cage(1912—1992)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哲学交织着他关于周易、禅宗的体悟和思考,展现了无和有、有声和静默的存在方式。就像世界上不存在空置的空间和空闲时间一样,声音也充斥在每一个角落,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安静和绝对的静默,就算是处于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也会听到自己心脏脉搏和血液流动的声音。声音在生命中流淌,声音在时空中存活,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声音都存在。当明白这一点后,你将会意识到人类和自然共存于这个世界,声音会以任意形式延续。他在1958年发表的《实验性音乐》一文中,自然界也被纳入艺术的范围,自然界中的所有声音,包括噪音和不谐和音都应在新音乐中得到尝试和应用。而运用技术手段,则是创造这类自由变动音乐的最简便的方式,也是将当代对自然运行方式的认识运用到艺术上的体现[2]和John Cage处于几乎同时期的美国作曲家Milton Babbitt(1916—2011)也在同年发表了文章——《谁在意你听或与否呢?》。这篇文章的发表正值十二音技法和电子音乐的蓬勃发展时期,先锋派作曲家的作品因自身的难度、晦涩而不能被大众理解,处于“孤立”状态。面对这样的窘境,Milton Babbitt却认为电子音乐丰富的音乐词汇因为减少了语言冗余性,较之之前简单的音乐表达更显得生动和具有效力,而且随着音高材料的增加,与音乐活动成分相关的功能也有所增加,这样相应的需要具备更高知识素养的听众去欣赏,所以这也成为这种精英主义音乐陷入“孤立”中的原因。
电子音乐虽是出自于完全排列主义(Total Serialism),二十世纪初欧洲最前卫的法国现代派作曲家Edgard Varèse(1883—1965)在推动电子音乐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电子音乐的开创者之一,Edgard Varèse在很早时便预言电子音乐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电子音乐将占有音乐史的一席之地并大放光芒。Edgard Varèse在文章《声音的解放》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有关音乐的原有词汇已显得贫瘠和匮乏,因此需要新的表达手段去满足日益丰富的——包括生活中的喧嚣、音乐仪器产生的声音,希望人们可以接受这些不同于“常规”的音乐。他认为,新的音乐取代了原有的旋律线条,将会大幅度提升作品的流动性。他规定了一种音区的划分方式,称之为“Zones of Intensities”,这种用颜色区别区块的方法能够使听众从音块的移动中意识到它们的变化,而作为反映音块移动的机器则可以做到准确无误地、忠实地将乐谱中的音乐内容传递给听众。由于新音乐的诞生,Edgard Varèse已经意识到必须要设计出新的标记法来为之作标识,并且预见到机器所带来的便捷和对原有音乐观的突破。
二、对比分析
在创作音乐、聆听音乐和对“新”音乐的定义的方式上,三位音乐家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首先从创作音乐的方式上来说,区别于John Cage想听到尽可能多的声音的看法,Milton Babbitt极尽全力设计所有的细节和音乐材料,然后在将声音填入,完成合并,始终保持着严谨又严格控制的做法,像凌驾于所有之上。John Cage在创作音乐时,也是先做出精密且复杂的计划,保证“有规划的设计和无规划的声音”,这也是他追求有目的的无目的性的核心精神。在音乐素材方面,John Cage接受所有的声音,但是在创作时严苛地要求抛去尊严和个性,达到去人性化,就“音”而论,不强调感情。比如他受禅宗启发,并参考《易经》,利用卜卦和铜板创作音乐,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每个音乐事件都是独立的,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结果自动生成。这一点和Edgard Varèse的观点相似,Edgard Varèse主张作曲家应从生活中寻找音乐材料,用电子的方式直接生成电子音乐,音乐产生的过程也没有人的参与,同样达到了去人性化的目的。除此之外,Edgard Varèse重新界定了声音的概念,认为音乐是包罗万象的,他将自己的音乐称为是“organized sound”,而他自己是音乐的搬运者“worker”,他赞同将不同的音乐元素组合在一起,认为音乐实质上是有组织的噪音。John Cage也在《实验性音乐》中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用“organized sound”(有组织的声音)取代了“music”(音乐)的概念,从music到sound,这是二十世纪电子音乐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观点,噪音成为了音乐素材,得到了解放。
其次,在聆听方式上,John Cage认为“只有在人们彻底改变音乐习惯时,才能从这些可能性中获益”。人们总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寻找声音的意义,但是对于John Cage来说,尽管做起来有困难,但是为了听到纯粹的音乐,就需要从内心抛去对操纵声音的渴望,清除所有有关于音乐的想法,让音乐自由行进跳跃。他反对将人的情感附加在声音上,声音也仅是声音本身,也不要求听到它的人做出什么反应和期待。在文章中,John Cage认为确定声音的方法是有目的的无目的性或者没有目的的演出,新音乐也就是新聆听,他认为一首乐曲的每次演奏都是独特的,这意味着聆听者的耳朵很重要。以无目的为目的,接受这种聆听,感受现有的生活方式,真实地融入自然和生活。Milton Babbitte则认为先锋音乐本就应该和大众音乐作区别,对于社会大众对先锋音乐的偏见,Milton Babbitt提出,社会评论应在先锋音乐上向听众给出正确的指导,在某些方面,大众音乐的倾向也会受社交等因素的影响,那些企图把音乐推广给大众而举办的创作比赛是有问题的。因此,他认为受高深知识的制约,不仅是专业人员,听众也需要训练,尤其是培养感知能力,喜好不重要,所做的功课才比较重要。
最后,在“新”音乐定义的方面,对于Edgard Varèse来说,新音乐作为艺术科学(Art-Science),具有无限空间可能和可塑性,可以在包括节奏、曲式、音乐内容等方面将达到人类所无法达到的领域高度,也因此可以帮助作曲家寻找新的创作想法[3]。他所预示的想法在五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印证,电子音乐的确在二十一世纪的音乐舞台上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他解释道,电子音乐并非是完全抛弃过去,电子音乐是乐器的未来式,是添加而非破坏,最重要的是,电子媒体将音乐从律制中解放出来,使音乐能够自由地走向更远。他所做的是在旧的“植物”上嫁接自己的“想法”,比如说传统概念中的节奏和曲式,这两种音乐元素作为音乐原则中动力和发展的结果依然是存在的,但是需要新的“合成物”去突破原本固定的框架束缚。而电子音乐就是这样一个能够将想象的声音付诸于实践的、忠实的幕后推手,满足作曲家遵从内心、对声音的全部要求和愿望。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存在,使基于内部结构的音块互动逐渐扩大并分裂,音乐在形态、速度、力量方面产生急速变化,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和意料之外的结果。另外,Edgard Varèse还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新世界是以艺术的创新为基础,尽管创新的行为有时有悖于理论”。在电子媒体的态度上,Edgard Varèse认为电子音乐只是制作音乐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分析达到音乐的有效性,他呼吁让作曲家和物理学家进行合作,让音乐和科学联系在一起。Milton Babbitt是认同Edgard Varèse将电子音乐归为高等科学里的。他认为任何人可以了解数学、物理等科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音乐也可以像其他高教育一样孤立地存在。孤立既然不能避免,那么也不需要去改变,即作曲家应坚持自我,这样才有助于对音乐的创作。另外,Milton Babbitt还认为,新音乐的出现带来了众多挑战,尽管令人不安,但是历史不可逆转,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只会越来越难。除此之外,Milton Babbitt提出要把音乐的创作当成科学事件,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应为先锋派音乐提供支持以及肯定先锋音乐的价值和贡献,但是不希望混淆音乐创作和学术研究之间的明显差异[4]。Milton Babbitt还认为电子音乐的音乐特色具有独特性,但不需要仰赖题材和曲式,提议作曲家完全脱离大众,在创作上依赖电子音乐,并且相信音乐是向前发展的,他对电子音乐的未来充满自信。
三、结语
电子音乐可以说是从科学技术角度上影响了整个乐器发展和音乐制作,它帮助人类以最舒服的方式,也即最简便的方式进行声音变革。电子音乐存活并流行于今天,实际上是从传统乐器到电声乐器,再到电子音乐的过渡,其中有诸多先锋派音乐家参与进行音乐理论的加工和完善,才形成了电子音乐——这个当下最现代、最时尚的一种音乐表现的风格或方式。未来,电子音乐的流行是非常明显的,而且也是不可逆的,对于社会公众来说,需要转变聆听方式,试着去了解音乐家的思维,去信任电子音乐的未来。■
[1] 殷苗苗.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音乐发展的历程和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2] 约翰·凯奇(译).“沉默”:<实验性音乐experimental music>;漓江出版社,2013,10.
[3] Edgard Varèse, Chou Wen-chung. The liberztion of sound,[J].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1936,11-19.
[4] Milton Babbitt, Who Cares if You Listen?,[J]. High Fidelity,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