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修炼
2017-01-28文/李智
文/李 智
民族文化精品荟萃
读书是一种修炼
文/李 智
一个读过许多书的人和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一个为读书而读书的人和为功利而读书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在今天的世界,真正的读书人相比于奉行快餐文化的人们,生活状态究竟有什么不同?另外,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书,又需要怎样读书?
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功利,也不为炫耀。好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而已。“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在读书中经历一番精神历险,有喜有悲,其中若许繁华,若许萧瑟,却不足为外人所道。读书不为写书。世间无知者多无畏,无畏者多谤书毁书,甚或狂妄写书,复制粘贴大行其道,创作被淹没在抄袭狂潮,刚刚面世却已成陈词滥调,被秋风吹落杳然无踪。临渊羡鱼人之常情,见坊间坏书泛滥,而自己寸功未立,难免心有不甘。写史容易毁史难。若执著一念草草急就,百年之后颜面无存,更加愧对子孙,倒不如清风明月,品茶读书,直抒胸臆,知己酬答,虽不入坊间法眼,也留得青山一片,干干净净。读书不是享受。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书籍是学问人生的精华浓缩,读完一本书,在增添了知识的同时,也去除了内心的雾霾,或许还会合上书来仰天长叹,恨不与作者同代或相识。然其间自有大欢喜在,比起闭目塞听、妄自尊大来,精神上不知高洁多少。
读书是一种个体行为,不为人而为己,为人生存储记忆。记忆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对于每一名读者而言,所有的书籍都是过去时,每一次打开的都是关于过去的记忆,将这种记忆引入自己的人生,相当于拥有多重人生,多活了几代人的光阴。有记忆,虽草木一秋,可笑傲千年;无记忆,虽富贵显赫,却未死即朽。真正的智慧在任何时代都会闪烁出新鲜的光芒,人云亦云、哗众取宠的语言则容易苍老凋残。世上好书不多,在信息爆炸书籍泛滥的今天,有选择的阅读是对本心的一种呵护。
读书如酿酒,书为粮食,精神为酒。读好书如酿美酒,从胸臆中自然流出。人生如书,读懂人生,即是真爱书。书如人生,有书为伴,方不枉为人。
读书可以开启心智,打开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口。就像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有一片飞鸟无法驻足的冰雪王国。只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我们随波逐流,直至迷失,找不到了回去的路程。读书就是返乡,回归心灵的故乡,告别了高清画面和高保真音响的视听轰炸,在一行行象形与语音之间的符号中静静徜徉,才能找到心斋坐忘的静笃,回到“复得返自然”的恬淡从容。读罢一本书后掩卷长思,是多么美好的瞬间。
每一本书都是一只归鸿,我们目送着它飞越历史,飞向不确定的未来。书籍开启了每个人的想象力,就像是本雅明笔下,面向历史背靠未来而逆向飞行的天使,在追忆中学会瞭望,在幻想中告别虚无。爱读书的人是幸福的,他暂时地躲进心灵的小楼,按照自己的喜好翻开一本书,完成一次美妙的初恋。
读书教给我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当你被现实的蛛网缠绕着喘不过气时,书告诉了你,人的境遇是上演过无数次的近似剧目,世界上能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的路径有很多条,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路却很艰辛。上苍赋予了每个人相似的肉体,却赋予人不同的灵感和才能,太多的时候,当灵感和才能暂时不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舒适与安逸时,有的人也许选择成为现实的奴隶。为稻粱谋似乎是每个生命的宿命,然而生命是如此的短暂,留给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真的很少。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他不仅为稻粱谋,而且能于生存之外提升人生的品质。读书给了你超越现实的勇气,挺起自己的脊梁。心怀天下、心忧黎庶,哪怕一文不名;虚怀若谷、相信未来,哪怕正陷于现实的泥潭。读书人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就是在伟大书籍的指引下,跨越现实世界,去追寻未来。
只有超越了现实的自己,才能点亮心灯,呵护它永远不要熄灭。有些东西不能带给我们物质享受,却让我们始终割舍不下;有些东西主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却让我们每天深感不安。有时我们同世界格格不入,对这种疏离的状态,很多人无动于衷;有人自以为主宰世界,却已失去了安放心灵的角落,成为漂泊在世界的永久过客。每个人的心灵需要像幼雏一样被小心呵护。羽毛偶尔染上一点污渍,很快就会扩散到整个身体。珍惜本心,做真正的自己。读书划出了人生的底线:哪怕一无所有,也要在秉烛夜读中默默坚守。
用心灵去读书,用读书去呵护心灵。读书是一种修炼,人只有超脱了自我,才能修炼出真正的自我。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在唏嘘吟咏的书页翻动之间,我们就能发现天下。
(作者单位:湖北省民宗委)
责任编辑:范杨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