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徽因的人格魅力及其教育学意义

2017-01-28郭冬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梁思成林徽因教育

郭冬生

林徽因的人格魅力及其教育学意义

郭冬生

林徽因是我国现代女建筑学家和文学家,其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典型的知识分子品格、高雅的审美情趣等人格特征,值得今天的女性思考与借鉴。其对我国当代女生教育的启示为:学校尤其是女子院校,要进一步厘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广大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各界要携手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林徽因;人格特征;教育学意义;女生教育

林徽因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位传奇女子,她的才情、容貌、成就等都非常出众。由于缺少系统的研究,后人对这位非凡女性的评价与其成就并不相称。前些年,由于相关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影响,海内外炒作较多的是林徽因的爱情轶事;近些年,缘于林洙的一些爆料,网络媒体又把她歪曲为绯闻女神。但是,从笔者读到的林徽因本人的一些著作、其亲朋好友撰写的回忆文章以及陈学勇、费慰梅等人所著的7部传记看,真实的林徽因是一个称职的妻子、贤良的母亲、可敬的建筑学家和文学家,是爱国、敬业、顾家、美丽、善良、独立、坚强、才华出众的中国新女性。本文试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对林徽因的人格特征进行概要分析,并对其教育学意义做一初步探讨。

一、林徽因的人格特点

林徽因有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和人格魅力。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诞生了一批现代知识女性。她们身处社会危难之中,以献身国家为己任,成为无愧于时代的英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们的际遇各不相同,始而如逢甘霖,继而受挫迷惘。林徽因的人生与她们大同小异,故以林徽因作为个案进行人格研究,具有教育学、人才学、女性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人格是一个没有统一定义的心理学术语。据美国心理学家澳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定义多达50多种,现代定义也有15种之多。简单地说,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本人将人格界定为: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总和。①本定义主要参考了以下心理学著作或教材的提法: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高玉祥:《个性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傅文青:《人格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L.A.Pervin:《人格科学》,周榕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由此观之,林徽因是一个颇有人格魅力的现代东方女性,其人格特征突出地表现为四点。

1.鲜明的现代女性意识:独立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林徽因是一个“五好女人”,她生得好(家庭出身)、长得好(长相甜美)、学得好(学业优异)、嫁得好(门当户对)、干得好(事业有成)。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林徽因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女性典范,也是一位多才多艺、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成功女性。

林徽因成长于亦旧亦新的时代和家庭,接受的是亦中亦西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两种异质文化在她身上磨合,赋予了她丰富的人格内涵。她是“穿旧鞋走新路”的中国女性。时代风云际会,使她内承庭训、外受西学,从而成为新一代知识女性。相对而言,林徽因从西学中获取的对自我价值、平等自由、独立人格的认识,超过了对“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的认同。但当她走出传统的女性天地,立志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时,也同时感到一张新旧交织的文化潜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林徽因的精神特质呈现出“叛道”与“守道”共存的特征:一方面,她“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不断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①这一点得到众多了解林徽因的亲友的一致认可。例如,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一文中就有清晰的描绘。参见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16页。另一方面,她不自觉地以传统礼教标准来要求自己,展现出古典蕴涵的闺秀风范。宁静、持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基调构成了林徽因“守道”的特色。[1]这在林徽因的文学作品里有着鲜明的反映。

林徽因是从小就有理想的女性。她不到16岁就随其父亲一起周游欧洲,受英国房东等人影响,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萌发了当建筑学家的理想。从欧洲回国并与梁思成确定恋爱关系之后,她鼓励梁思成学习建筑学。后来,林徽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留美预备生,与梁思成一同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但是,当时美国大学因建筑学专业要到野外作业而拒收女生,于是林徽因只好通过“曲线救国”(选读美术系但旁听建筑系所有课程)的方式,圆了自己的建筑学梦。单就这一点,林徽因就可以在中外现代教育史上大书特书一笔了。

林徽因具有冷静、独立的情爱意识。人艳如花、才华横溢的林徽因,曾吸引了不少青年才俊的目光,但她选择爱情的方式十分理性和果断。她的爱情观,是以西式的浪漫与真挚为主,但不乏东方的含蓄与理性。这从她的爱情诗中能得到一定的反映。她与梁思成属于自由恋爱,但二人婚姻也要归于梁启超的精心运作。在英国留学期间,林徽因经受住了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没有一味“跟着感觉走”,那份自重、自爱和理性,可谓她人格独立性的一种表现。实践证明,林徽因是梁启超的贤惠儿媳,是梁思成的淑雅之妻,是一双儿女的称职母亲。②这在梁再冰的《我的妈妈林徽因》(参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和梁从诫的《倏忽人间四月天——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参见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16页)等文章中都有比较详尽的描述。这在她北京、辽宁、云南、四川、山西等多地的生活中都得到了印证,例如,梁再冰的回忆录中描述:“我们入川后不到一个月,母亲肺结核症复发,病势来得极猛,……从此,母亲就卧床不起了。尽管她稍好时还奋力持家和协助父亲做研究工作,但身体日益衰弱,……食品愈来愈贵,我们的饭食也就愈来愈差。母亲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后来几乎不成人形。母亲不发烧时也大量读书做笔记,协助父亲作写中国建筑史的准备。她睡的小小行军帆布床周围堆满了中、外文书籍。”[2]

作为一名建筑学家、诗人和作家,作为身患肺病的病人,林徽因要扮演好贤妻、慈母、孝女等多重角色,显然要比一般女性付出更艰辛的努力。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方面的贡献与林徽因密不可分,他们经常不分彼此、不计名利地工作,但由于世人的性别偏好,很容易将光环选择性地圈在男人(梁思成)身上,而忽略了妻子(林徽因)的那份贡献。

林徽因丰富的学识修养,以及她遭遇的疾病和颠沛流离之苦远远超出一般的女性,与男性学者相比,她关注人生和社会的视角又具有女性特有的感性与敏锐。林徽因对妇女解放既有理智的认识,又有理性的质疑。她不曾高喊激进的女权主义口号,而是把女性的独立与进取当作理所当然的事,用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心态,从容处理感情、家庭与学术上的种种问题。这也投射到了她的文学创作中,“从意境古典、语言唯美的诗歌中体现独立自信的现代女性意识,令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坛独树一帜。”[3]

林徽因很可能是现代中国改写知识话语史的第一位女性。她投身建筑活动并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概念,在文学之外将女性经验和主体意识带入建筑学这个“男性化”的现代知识场域,提醒人们关注这个传统中被有意无意遮蔽、省略的另一面。[4]这算得上在现代知识领域开中国女性主义之先河,因而对今天女性学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大爱

林徽因持有一颗爱国之心,是一个忠实的爱国主义者。她的文学作品流露出炙热的爱国之情和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因为心中有大爱,所以在生死关头,她能表现出非凡的大丈夫气概。例如,在四川李庄物质匮乏、贫病交加的日子,身患肺病的林徽因被医生诊断至多能再活5年,可是,她躺在床上仍撰写了《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油印发表),介绍欧美国家的经验,为低收入者设计住房。[5]在抗战结束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为中国城市重建殚精竭虑,为保护古建筑、老北京城以及景泰蓝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徽因虽然受过正宗的欧美教育,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绝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林徽因告诫国人:“洋鬼子们的浅薄千万学不得。”[6]129她非常痛恨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并且与离开祖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决绝地断交,其中包括曾给予她不少帮助的胡适等友人。

发扬中国建筑传统是林徽因毕生的追求,这份赤诚在外敌入侵之际表现得尤其感人。她很早就警觉到日寇的亡我中华之心,对有的亲友民族意识淡薄义愤不已。当“七七事变”卢沟桥炮响,她立即写信给不在身边的女儿梁再冰(当时7—8岁),勉励她:“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7]176北平陷落后,她和梁思成接到了日寇的请帖,但他们毫不犹豫扔下家产,连夜离开了故都。从此,她扶老携幼,颠沛流离,身体每况愈下。在昆明街头,她提着瓶子,打油买醋;在四川李庄,她潦困到买不起鞋,儿子只好穿着最便宜的草鞋上学。长期穷困的物质生活,销蚀了林徽因的生命;不到四十岁的盛年,她形貌憔悴苍老,疾病使她如风中残烛。美国友人费慰梅夫妇或写信,或当面劝告她去美国疗养,并建议梁思成赴美讲学。然而,她多次坚毅地回绝,选择留在祖国,与同胞患难与共。[8]6

在那颠沛流离的岁月,林徽因经常与孩子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朗读《唐雎不辱使命》,背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句。年幼的梁从诫曾经问林徽因:如果日军打进四川了怎么办?她回答说:中国念书人常有一条后路,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又着急地问:你们就不管我啦?她不无歉意地轻轻地仿佛自语道:“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9]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质!

3.典型的知识分子品格:求真

林徽因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也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学成之后,林徽因随梁思成回到兵荒马乱的旧中国,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顶梁柱。后来,她和梁思成一起,先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为中国建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吴良镛院士曾两度提议,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门厅、梁思成的塑像旁边补上林徽因的塑像。①给林徽因补塑像的提议,参见吴良镛:《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载于《建筑创作》2004年第5期;陈学勇编:《林徽因文存》的“前言”部分,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在那战火绵绵的动荡社会,在经济萧条、科学落后的旧中国,一只脚踏在阎王殿门槛的林徽因,拖着肺结核的身躯,与梁思成一起,为中国建筑学呕心沥血,正是源于她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和知识分子人格。

林徽因是一位敬业并善于合作的建筑学家。她是梁思成长期的有力的合作者,在奠定梁思成地位和成就的重大发现以及重要著作中,都有林徽因的一份功劳。她的子女、同事、亲友都一致认为:如果没有林徽因的并肩努力,很难想象梁思成能取得那样的辉煌业绩。故我国建筑学界通常会拿梁、林并称。作为一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对民居研究超前的关注,对以景泰蓝为代表的旧工艺的继承改造,以及在国徽设计中的突出作用,是其辉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徽因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科学工作者,是一位能吃苦的考古测量人员。为了寻找考察遗存的古代建筑,她无数次地在穷乡僻壤奔波,有时住鸡毛小店,难免惹一身跳蚤。她为测量高塔爬上数十米的塔顶,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每次考察回来,又不分昼夜地描图、著述。国徽的设计任务,也是在医生宣告她不久于人世的日子里以坚毅的意志完成的。

林徽因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科学家。她的建筑贡献不仅在于成功的业绩,而且包含失败的努力。她有时需要冒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政治风险而工作。据梁再冰回忆,1953年,林徽因强撑病体去找北京市领导,当面向一位副市长忠告:“你们拆的是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建的就是假古董!”①参见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孔夫子旧书网公众号,2015-06-10.历史证明,她和梁思成曾经的坚持是多么正确。

林徽因还是不搞特权的知识分子。1946年底,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报考梁、林所在的清华大学,但考试分数没有达到录取标准。如同普通父母一样,林徽因先是怀疑会不会判分有误,于是请人调阅女儿的试卷,查看结果是:没有错判或漏判。[10]凭着梁家在清华大学的特殊性和做出的贡献,通过必要的疏通关系,梁再冰进清华学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是,梁、林夫妇平静地接受了现实,没有动用任何特权关系,最后让女儿改投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学习。

4.高雅的审美情趣:唯美

林徽因是天生丽质的漂亮女人,更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情趣的女性。从流传下来的林徽因青春时代和中年早期的照片便可见一斑。就连梁思成的后妻——林洙这样一个身份特殊的女性,也不得不发出感叹:“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11]11

林徽因的唯美意识不仅体现在其诗歌、小说等作品中,还见诸给亲友们的信函中。她的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更是意象表达的千古绝唱。林徽因对任何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都会兴奋,即使在身处困境或身体极差的状况下,她也保持着这份唯美的意识。例如,在战乱中的昆明,拖着一身病痛,她仍旧觉得“昆明永远那样美”,“在雨中,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一个人在一个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12]241

林徽因是感性、重情的女性。她觉得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能够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所以,主张生活要体验丰富的情感,如此方能优容、了解、同情种种“人性”,使自己变得丰富和宽大。在给沈从文的信中,林徽因阐释道:“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如果在‘横溢’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或是为别人。”[13]159

林徽因是一个有品位的女人,东方美女的娴静和端庄,在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她常穿一身合体、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既朴素,又高雅,从结婚后基本上保持这种打扮。林徽因的品位还表现为中西结合的生活方式,包括在英国养成的喝咖啡习惯。至于她的“太太客厅”,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大上沙龙,朱光潜、梁宗岱、徐志摩、金岳霖等一批名流学者常常聚于此,而林徽因以天马行空的灵感、超人的洞察力和精辟诙谐的言论,占据了沙龙的气场。有资料表明,她还是当时京城另一个高档沙龙——“来今雨轩”的主角之一。

林徽因是杰出的美学家。美国友人费慰梅称赞她“是当时你所遇到的人中能够向任何方向发展的一个艺术家”。陈学勇教授感叹:“林徽因在文学与科学两个领域里都青史留名。”[14]118林徽因在冰冷的建筑科学中注入诗人的热情,创造性提出了“建筑意”的概念。她说:“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15]15-16可以这么说,林徽因的建筑研究充满人文色彩,而文学作品散发着理性光辉。

二、林徽因的教育学意义

从今天所谓成功学来看,林徽因属于既生得漂亮又活得漂亮的女性。她的人格魅力,她的成长历程,她的理想追求等,对于当代女性成长、成才,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科书。林徽因虽然是“五好女人”,但是,她并没有占到“出身好”多大便宜。一方面,她父亲是一个不得志的政治家,另一方面,她大学毕业前父亲就已经身故。所以,她日后的成功,主要是靠自己不懈奋斗,也就是靠“学得好”和“干得好”。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那是一个落后动荡的旧中国,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旧年代,那时的林徽因是一个身患肺结核的病人,那时的中国医术基本治不好她的疾病。故在那种条件下成长的林徽因,对当代中国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尤其具有励志和镜子的作用,其所蕴含的教育学、女性学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此,笔者主要联系当前学校教育(尤其是女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文化建设,提几点粗浅的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厘定培养目标

女子是齐家之本,是清国之源。古人云:教子为治平之本,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16]可见,我国古代对女子教育尤其是女德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当代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培养目标当然是正确的,但是,由于男女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分工有别,女生教育该不该有所侧重?如果应该有所侧重,学校和家长又该如何因材(性别)施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积极倡导妇女解放,不断推进男女平等进程。但是,由于西方个人主义和极端女权主义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淑雅贤良”没人提了,“贤妻良母”被批判了,女德教育无人问津,家政教育被束之高阁,性别平等教育演变成极端女权主义启蒙。在这种背景下,类似林徽因这种接地气的“女神”,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即便是在女子院校,除个别学校表现出了一定的办学优势之外,相当多的女子院校的“特色”,尚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实际上与传统男女混合学校无多大的区别。

国情不同,女子院校办学与教育理念也应该不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秉持的是基于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妇女观和性别观,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妇女观和性别观。因而,我们的女生教育目标应当既体现男女平等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又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的要求,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和极端女权主义那一套。我们要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面向女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大力弘扬女子教育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地加强包括“四自”精神在内的女德教育,涵养女生的淑雅贤良气质,培养热爱家庭、积极建设家庭、家庭与事业平衡发展的新女性。比如,女子高校就可以以林徽因为标杆,培养大批知性高雅的女性专门人才。

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女生教育尤其是女子院校教育,应该基于对女性身心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在与男生共同的教育之外,为女生量身定做一种专门的“准女人教育”或者说“母性教育”。这种针对女生的专门教育首先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来体现。此处的“准女人教育”或“母性教育”,决不仅仅是现行女子院校或某些传统学校所开展的性别意识教育,而应该是“Of the Females(源于女性)”、“On the Females(关于女性)”、“For the Females(为了女性)”的女生教育体系,包括女孩青春期教育、恋爱与婚姻教育、生殖与保育教育、女德与家庭伦理教育、性别意识教育等等。

性别意识教育是帮助女生增强主体意识、形成男女平等意识的重要途径。性别教育应当包括性别平等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和性别平等实践。然而,一些女子院校的性别教育存在着把女性意识教育、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的现象,尤其是把女性意识教育与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忽视甚至否定性别角色教育。[17]应当注意汲取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精华,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在此想特别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女子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的观念必须根除,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和女子教育中,被实践反复证明是合理的、行之有效的部分,则应该去伪存真地继承和发扬。比如,我国女子国学中“慈、顺、融、善、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内容,就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大张旗鼓地宣传与弘扬,使之成为新时代女性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力量。

当前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教育,还不够接地气,学生的家庭生活教育相当薄弱,应该把提高学生基本生活技能摆上重要日程。女子院校尤其要把家政课、婚姻家庭课等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成家立业之后,既能从容面对职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种种问题,又能在夫妻和谐、婆媳相处、子女养育、睦邻友好等私人领域里游刃有余。

3.不断丰富教育资源

当前,我国各个教育阶段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阴盛阳衰”现象,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于男生群体,女生在学业成就等方面优势越来越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准女人教育”目标在中小学得到了实现。因此,中学教育要通过专题或渗透性教学等途径,对女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要创建一个有利于青春期女孩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为她们中学后的专业教育和母性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女子高等院校是特殊的文化环境——它应该比男女混合学校更能唤醒女生的自觉张扬女生的个性;女子高等院校是优秀女性成长的实验田——这里应根据女性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女生更好地成才;女子高等院校是可选择的教育资源——这里应该为女生进行职业和人生的双重准备,从这里出去的毕业生更应该具有“贤妻良母”的潜质。[18]23因此,建立一种优于传统学校的、使女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亚文化环境,是女子高等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把“准女人教育”融入德育课、文化课及专业课教学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开发优质女性教育课程,加强“女子书院”式的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弹性学习与管理制度,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资源与制度保障。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就要求女子高等院校秉持“文化育人”的理念,从精神、制度、行为、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文化特色,释放校园文化的“正能量”,让德育和国学走进女生校园生活,让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落地,促进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专业教育与做人教育协同一致,促进女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和成才。

4.转变家庭教育方式

好的家庭和好的家长是造就贤女贤媳的源头。为妻、为母、为媳等“准女人”教育,在家庭生活环境下更容易起到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始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长辈们言传身教的作用非常大。成熟的母亲,既爱惜自己,又能够自律,往往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孩子。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以自己的言行教导孩子坚守做人的原则,不违背信仰和道德,她的家庭教育经验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中国流传一种“穷养儿子富养女”的说法,它道出了家庭教育中要因性别施教的道理。

真正的“富养”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帮助孩子树立志趣。志趣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是一种人生梦想,非一份工作或经济来源可以比拟。家长们要为孩子创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发现孩子真正的志趣所在。

真正的“富养”不是时尚奢华,而是帮助孩子涵养气质。女性天生爱美、爱打扮,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外表的装扮,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欣赏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性,多培养些兴趣爱好,多读些文学名著,多欣赏些高雅艺术,从而涵养女孩的高雅气质。

真正的“富养”,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尊。富养女儿,不能忽略对孩子格局和高度的培养,对女性自尊、自爱的引导。富养女儿,应该是培养孩子高贵的品格,拥有心灵上的自尊和肉体上的自爱。

真正的“富养”,不是培养达官显贵,而是帮助孩子慎入圈子。女孩子的交往圈子很重要,它决定着女孩今后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还是声色犬马的“土豪”。当前,有些家长拼命择名校、择小区,希冀挤进富贵圈子,这也许是误区。富养女儿,应该让女孩更多接触有思想、有涵养、有文化水准的人。

5.营造优良教育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度发展,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错误思潮趁机而入,教育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女权主义等多重挑战,其正向作用常常被消解。农村女孩成长的环境更是糟糕,特别是留守女童,由于缺少关爱或管教,更容易出现成长中的问题。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不婚、试婚、未婚同居甚至同性恋等婚恋和家庭生活方式,正在对我国当代青年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19]一方面,成长中的青少年常有追新求异的心理,容易盲目追捧时尚元素;另一方面,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过度渲染“女汉子”、“中性化”、同性恋等,导致一些青少年性别观念混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取向”紊乱。在此背景下,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憎男厌女”情绪,以及男子不追、女子不婚不育等令人担忧的现象。[20]

面对当前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面对不利于女孩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未雨绸缪,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针对青年婚恋和家庭生活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趋势,要加紧构建青年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净化社会风气,去除文化糟粕,建立保护妇女儿童的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的社区和社会文化环境。

[1]陈新华.民国社会文化变迁下上层新知识女性的嬗变与困惑——以林徽因为个案[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6).

[2]梁再冰.我的妈妈林徽因[EB/OL].http://mt.sohu.com/20160801/n462024266.shtml,2016-08-01.

[3]吴正毅.温婉的气韵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03-23.

[4]王宇.讲述林徽因的意义: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个案研究[J].学术月刊,2015,(6).

[5]闵捷.音容宛在魅力绵延百年,儿女眼中真实的林徽因[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7/content_1531022. htm,2004-06-17.

[6]林徽因.窗子以外[A].梁从诫.林徽因集(诗歌、散文)[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7]林徽因.致梁再冰(1937年7月)[A].梁从诫.林徽因集(小说、戏剧、翻译、书信)[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8]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A].梁从诫.林徽因集(诗歌、散文)[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9]韩石山.碧水蓝天林徽因[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7d850100e45p.html,2009-06-11.

[10]文洁若.林徽因不信女儿没考上清华[N].辽沈晚报,2013-03-08.

[11]林洙.梁思成、林徽因和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12]林徽因.致费慰梅(1946年2月28日)[A].梁从诫.林徽因集(小说、戏剧、翻译、书信)[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3]林徽因.致沈从文(1934年2月27日)[A].梁从诫.林徽因集(小说、戏剧、翻译、书信)[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4]陈学勇.林徽因寻真[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A].梁从诫.林徽因集(建筑、美术)[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6]沈朱坤.绘图女四书白话解[EB/OL].http://www.reader8.cn/book/20140822/2571676.html,2014-08-22.

[17]于光君.女大学生性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5).

[18]郭冬生.我国女子院校发展综述[A].张李玺.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O.2(女子院校发展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9]张华.当代青年恋爱婚姻家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5,(1).

[20]依娜.婚姻不是必须品,它不过是件人生小事[EB/OL].http://dxsms.com/liangxingxinli/2016033234.html,2016-03-14.

责任编辑:董力婕

On Lin Huiyin’s Personality Charm and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GUODongsheng

Lin Huiyin is a modern female architect and writer of China,who ha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ive modern female consciousness,lofty patriotic feelings,typical intellectuals’character,and elegant aesthetic interest.She sets an example for women to learn from today.The enlightment for contemporary schools,especially women’s colleges and schools includes clear education goal should be set up,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eaching resources should be enriched.At the same time,parents need to change the methods of family education,and various circles ofthe societyneed tounite tocreate a g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

Lin Huiyin;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pedagogical significance;education ofgirls

10.13277/j.cnki.jcwu.2017.01.005

2016-12-31

G776

A

1007-3698(2017)01-0046-07

郭冬生,男,中华女子学院中国女性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女性学。100101

猜你喜欢

梁思成林徽因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题解教育『三问』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