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汉学发展简论

2017-01-28张雅琦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54150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汉学欧洲研究

张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54150)

欧美汉学发展简论

张雅琦 郝 葵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454150)

汉语国际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和近现代时期,主要是西方人出于传教、经商等目的主动来华学习、交流访问,以此达到了解中国的目的。他们在中国的游历经历和关于中国的著作为欧洲和美国的汉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汉语国际传播;欧洲汉学;美国汉学

[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17年度调研课题《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SKL-2017-1319)

一、引言

历史上的中国是相对封闭、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文明。同时以其灿烂的文化和富饶的物产,吸引万国来朝。或许因为中华民族性格内敛、含蓄,加之封建君王的夜郎自大和唯我独尊的心理,中国在历史上鲜有向外国传播汉语及中华文化的传统。相反,出于商贸、传教和研究等目的,欧洲诸国多次派使团、传教士、旅行家和学者等来华访问、求学。

在《国外汉学史》一书中,作者提出,由此,逐渐在各国确立并形成了汉学研究体系。对世界其他民族而言,在一定意义上,所谓汉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地从文化高度推进和深化对中华民族认识与理解的动态过程。1

二、欧洲汉学的建立与发展

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国极大推动欧洲汉学的确立和演变。霍九仓(2003)认为,在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往往是以一种野蛮的方式——战争来实现的,例如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十字军东征。然而,中国人的祖先却以独特的智慧开辟了链接东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并以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2西方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从13世纪中叶开始,基督教传教士、旅行家陆续来到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马可•波罗(Macro•Polo)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以四卷宏篇全面介绍中国民俗等内容。何寅、许光华(2002)主张,16世纪40年代至18世纪是西方传教士从传教活动到职业中国研究转变的时期。3第一阶段从1540年至1688年,以门多萨(Mendoza)为代表的意大利、西班牙传教士成为汉学家的先驱。门多萨虽未能出使中国,但在大量汉学著作的基础上,撰写了轰动欧洲的《中华大帝国史》。利玛窦(Matteo Ricci)以其《中国札记》详尽地介绍了明末时期的中国社会;第二阶段是1688至18世纪末,法国传教士起了主导作用,欧洲出现了汉学“三大名著”——《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和《中国丛刊》。伏尔泰(Voltaire)等欧洲思想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促使欧洲形成一股“中国热”。

进入19世纪,西方的汉学研究逐渐走向学科化的发展之路。19世纪法国汉学最大的贡献是使汉学(Singlogie)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得以确立。其主要标志是法兰西学院(the Institute of France)的教授们在欧洲各大学开设“中文讲座”。4从此,国外汉学研究迈向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出现一批蜚声国际的汉学家,如“欧洲汉学之父”沙畹(Chavannes)等。二战曾使法国汉学遭到极大摧毁。战后,法国汉学家的队伍不断扩大,不断重视现代中国的研究,汉语教学有了新的发展。

英国汉学的发展与鸦片战争有着密切的关联。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外交官和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图书资料,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术著作,如理雅各(Legge)的《中国经典》等。同时,牛津大学等高等学府纷纷开设中文讲堂,培养了诸如韦利(Waley)等第二代汉学家。作者在《国外汉学史》(2002)中提出,在经历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的初创期,英国汉学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5英国加大对汉语教学的投入,增设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德国汉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何寅等(2002)认为,19世纪是欧洲汉学的形成期,也是德国汉学起步阶段。620世纪初德国第一个汉学学科在汉堡大学(University of Hamburg)诞生,德国汉学实现了零的突破。卫礼贤(Richard Wihelm)、福兰阁(Otto Franke)等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广泛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汉学受到重创,汉学家大量流失。自20世纪50年代起,德国汉学界重整旗鼓,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 of Munich)等陆续开设了中文课程,出现多元化研究格局,包括汉堡学派、慕尼黑学派和莱比锡学派。

三、美国汉学的确立与发展

与欧洲汉学相比,美国汉学开始较晚。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和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代表。裨治文在华生活30余年,其创办的《中国丛报》内容丰富,涉及宗教、儒家文化等。由卫三畏撰写的《中国总论》是美国最早最权威关于中国的作品,详尽介绍了中国国情。近代美国汉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汉学研究群体。《国外汉学史》(2002)认为,此外,美国汉学的形成与发展同美国资本主义扩张、对华政策密切相关,汉学的真正确立以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的成立为标志。7进入20世纪,美国蓬勃发展的社会科学带动汉学发展。哈佛大学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美国太平洋学会(Pacific Society Institute)等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学术理论的中国学者,推动美国汉学从中华古代文化向近现代中国研究的转变。60年代初,美国垄断财团设立中国学研究机构,建立资料中心、收集加工资料,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汉学的发展,使美国逐渐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上汉学研究最活跃的地方。中美建交之后,美国汉学研究有了新发展。专家学者们主张用跨学科的办法,吸收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中国。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近现代中国问题研究的主要人物,他写的《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近现代研究的重要著作。

四、结语

古代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好奇心来自于以丝绸、茶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明。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研究则带有更强目的性,即资本主义扩张与掠夺。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逐渐占据海外汉学的核心,但其出发点仍是国家利益。因此,尽管西方汉学发展取得卓著的成就,但研究背后的经济与政治目的不可否认。

面对全球化的“汉语热”,中国人开始主动将语言和文化推介给全世界,同时延续着热爱和平的传统,不断向世界传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注释:

1.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7.

2.霍九仓.梳理历史脉络品评汉学精华[J].中国比较文学,2003(2):179.

3.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2.

4.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59.

5.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46.

6.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21.

7.何寅、许光华.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98.

张雅琦(1994- ),女,江西南昌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外对比与跨文化交际。

郝葵(1976- ),男,山西武乡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和东西方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汉学欧洲研究
欧洲“芦笋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国际汉学》:从辑刊到CSSCI期刊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