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烙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偷自行车的人》

2017-01-28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612700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意大利时代

卢 琳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 612700)

时代烙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语境下的《偷自行车的人》

卢 琳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 612700)

二战期间,意大利30万人丧身,70%的人无家可归,经济崩溃。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大权却被死死地掌握在暴力集团手里。战后的意大利百废待兴,电影美学也是一样。新现实主义电影人在战后危机中冲锋陷阵,任何事情在当时都可能发生。《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关于现代人孤独的电影,就在此时诞生了。导演德•西卡在电影中充斥了浓厚的社会色彩,无声的控诉这个混沌的时代。

《偷自行车的人》;新现实主义;混沌时代

理论界有一种一致的看法,认为有七部世界级,重要的作品,是意大利在新现实主义运动下产生的。其中包括罗西里尼1945年制作的《罗马•不设防城市》、1947年制作的《德意志零年》和《游击队》;德•西卡1946年至1952年间制作的《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和《风烛泪》,以及维斯康提1947年制作的《大地在波动》。那时引起巨大反向共鸣的它们,联合起来形成了新现实主义的趋势。

一、新现实主义的由来

新现实主义是从哪个地方由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不过,总的说来它就是在意大利产生的。证据显示在1941年10月,马里奥•卡普特和吉塞佩•桑提斯这两位新现实主义的先驱发表了一篇诗歌《真相与诗歌》于当时影响甚广的《CINEMA》杂志上。文中,他们争论到意大利文化是不是该回归真实主义,关注现实中的真相。他们还代表各自的一代(处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电影人和解放后的意大利电影人)争论——是否当下需要的是回归现实主义,并对社会做出贡献。他们从十九世纪狄更斯和福楼拜的文学中,从契科夫和易卜生的话剧中得到灵感,尤其是从法国三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流派,如让•恩拉,让•雷内尔等身上得到启示和灵感。当然,他们文中还有提到一些美国的电影人,如金•维多,威廉•维勒等证明回归现实主义的重要性。

此后,在1943年到1945年期间的意大利,政治和社会势力下的新现实主义者在风雨飘摇中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个被法西斯主义者统治二十余年的国家,经历了德军多年的占领和盟军的解放。罗西里尼,维斯康提和德•西卡等这些电影人和剧作家都认为电影院是一个媒介,有助于重组意大利社会。这个看法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独特和现实的切入点,独特的象征是摄影机的天性,作为一种技术和现实世界在媒介的手段下相结合起来。现实世界和摄影机在一定条件下能擦出希望的火花,照亮当时身处水生火热的群众,新现实主义在纷杂的时代确立下来。

二、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时代特性

在战后进行即时的电影处理制作是在法律上异常困难做到的,就算没有被禁止,在资金上也面临很大困难。战后的意大利电影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丧失基础一穷二白,就1945年全年只完成电影制作27部。战后的十年里,电影制作数量飞速增长,到1954年1955年的时候,年产量达到了200部,可见电影业反弹迅速。但其实在战后1945-1947年间意大利是没有电影制片厂,更没有真正商业操作的制片厂,期间整个电影业设备匮乏,资金紧缺。电影人破产也不足为奇,因为他们谈论的也是负债,贫困,缺乏的话题。人民缺少面包和住房,他们本身都感同身受缺乏必需品。正是这样,成就了半现实、半神秘的传奇特色之电影。如,文章前提到的罗西里尼在1944-1945年制作成功的《罗马,不设防城市》,这部电影当时根本不是在当地拍摄的,出版商要想购买30毫米的胶卷,他必须从黑市拼凑,同时也包括拼凑拍摄设备等。也就是这样一个时期,成就了《罗马,不设防城市》那种独特的灯光效果。

在战后1945-1947年间,人们的思想(被占到解放)从生活状态的转变得以重生,很多电影制作者第一次尝试讲述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暴行以及反法西斯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讲述故事的手法都相当独特,且具有动感性。同时也针对英雄主义对抗法西斯主义,以及世道艰难的时刻,个人之间关系存在的困难,包括个人与家庭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于责任感的问题。如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便讲述了一个失业两年,终于找到一份必须有辆自行车才能上班的工作。好不容易攒足钱,买来自行车,换来工作。却不幸,在他刚开始第一天工作时,小偷偷走了他的自行车。为找回糊口的工具,他带着儿子在城市的街头奔波寻找,走遍大街小巷也没发现自己自行车的踪影,无奈之下萌生偷自行车的念头。最终未果,还差点被抓去警察局的故事。观众可以感受到《偷自行车的人》是表现责任心,人对家庭应尽什么义务,以及人与人不同的义务等问题的电影。在这个时代经济与人民生活向往的矛盾之下,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三、混沌时代下的创作新法

比较于40年代前的意大利电影,影片导演德•西卡用了新手法来讲述这则故事。

第一,反对在摄影棚内进行拍摄,提倡摄影机对准现实场景。意大利城市社会力量的兴奋和紧张都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感知的力量,尤其是意大利城市中古老的地域。它们的空间是非常复杂的,充满大教堂,狭窄的巷道,纪念建筑物,脆弱的墙壁,所有环境都具有复杂性和层次感。这为此流派的摄影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就是新现实主义电影人使用的日常外景。这里看不到罗马地标性的建筑,如竞技场,古罗马人建造的英雄塑像。片中多数使用的是无名外景,这是新现实主义视觉风格和墨索里尼倡导的法西斯风格诀别。所以新现实主义者反对宣扬英雄主义和地标主义,而专注于更人性化的时代布景和极力反映的事实。

第二,专注于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比如那些处于底层的人民阶级,或是一些曾经的上层阶级,现在正在面临贫困和经济危机的人群。他们感觉社会在广大的空间里,充满户外活动,生活丰富多彩,家庭的争端,在街上交易的商人,盗车贼,喧闹的自由交易市场,片中出现的人群,球赛结束后的退场,这些都是生活之流,现实的写照。而不会向以往意大利电影的极力宏大。

第三,角色上,会选择有典型特性、给人一种压抑感觉和容易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可怜的人物,从而对这个时代当的生活环境和政权做出控诉。拍摄过程中演员选择也有考究,只用群众演员,不用科班演员,与明星诀别,指导业余演员,尽力做到真实。《偷自行车的人》这则极其普通的社会新闻式的故事,更是因为不加雕琢的演员朗培尔托•马奇奥拉尼(安东尼奥),安左•利阿纳拉(布鲁诺夫)等的表演,赋予了影片灵魂。

三、结语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价值在于它的现实意义,以非常卑微的角度,建立意义重大的基准。关注民生,投入人群,为人民谋出路。《偷自行车的人》没有妄想脱离媒体和电影化,而是做到对画面世界的理智,进而展现现实,最终将该流派的影响推向了时代的巅峰,烙下新现实主义的印记,为后人观摩学习。

[1]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9)第二版.

[2]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9)第一版.

[3]李恒基.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9)第一版.

[4]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1).

[5]皇甫一川,世界电影流派一览——新现实主义[J].电影评介,1991(11).

卢琳,女,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意大利时代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意大利面“变魔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意大利
前人栽树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