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贺州市钟山瑶“羊角长鼓舞”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2017-01-28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53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羊角钟山语境

马 丹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00)

广西贺州市钟山瑶“羊角长鼓舞”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马 丹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30000)

本文以广西贺州市钟山县两安乡平地瑶“盘王节” 中的“羊角长鼓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与非遗保护现状,并对羊角长鼓舞的未来发展等进行展望。

保护现状;合力发展

“羊角长鼓舞”是广西贺州钟山县两安乡瑶族人民为纪念祖先盘王仪式中表演的民间舞蹈,并受当地的生活环境影响而具有当地[一句话里最好不要出现两次同样的词汇。可以换同义词]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飞速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瑶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风俗文化遭到多元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挑战和猛力冲击,这一民俗文化知正逐渐淡出民众视野。尽管在当地政府与艺人们的合力下,“羊角长鼓舞”在哪一年列入“国家级/区级[要说明是哪一级别的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羊角长鼓舞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为此,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初探其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一、羊角长鼓舞概述(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与发展现状 )

历史上,广西贺州钟山县两安乡这一支盘瑶是从千家垌逃出后,几经辗转最后来在两安这里定居的,祭祀的祖先盘王时,依然保持着瑶家祖先崇拜的习俗和遗风——跳长鼓舞,并结合当地的生存环境因素形成了“羊角长鼓舞”。当地一直有老山羊撞死盘王的传说,并且当时的瑶民们在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生活,野兽较多,特别是野山羊,多数庄家被毁,在这样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就形成了当地瑶民们的独特的文化象征——跳“羊角长鼓舞”祭祀盘王。

经过年百年来的演变与传承,在广西贺州钟山地区仍流传“羊角长鼓舞”这一原始祭祀舞蹈,除却因为祭祀祖先的需要,更多的是通过舞蹈来表现盘王及其子孙为开辟瑶乡的勤劳、勇敢的付出,告诫后辈得来不易。

如今,“羊角长鼓舞”已是集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这一民间舞蹈不仅是当地瑶民自身独特的文化内容和象征, 更是钟山瑶民们的历史发展、民族情感、精神风貌与人生价值观的再现与歌颂。在生活生产中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比如在建房、祝寿、结婚生子、庆贺丰收以及祭祀时都要表演这一民间舞蹈。成为庆祝的手段之一,而且已成为每逢过大年、盘王节、耍歌堂等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舞蹈。

经过代代相传的耳濡目染,“羊角长鼓舞”早已成为一种民俗习惯,扎根在钟山瑶民心中,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研究价值,值得保护与发展。

二 “非遗”语境下的保护现状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非遗”语境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立法的文化环境下对于非物质文化发展提供的保护。2010年,瑶族羊角长鼓舞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入选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加上原本在湖南永州江华以及桂东北恭城、钟山一带盛行的羊角长鼓舞只能在钟山两安瑶族乡以及与之交界的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找到历史传承迹象这一实际背景下,急需加强保护力度、扩大影响力。

如今对“羊角长鼓舞”的研究,多侧重于其起源、特点、内容和特征等。但是年代久远,加上语言的障碍,愿意学习“羊角长鼓舞”的人越来越少,使该舞蹈的传承和推广受到了阻碍。

在“羊角长鼓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当地政府即贺州市政府已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护“羊角长鼓舞”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开启“非遗进高校”传承模式、参加2016年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但效果不佳,影响力不够,无法形成长期发展。但是,舞蹈的活态性和动态化决定了对于其全面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去,现在的年轻一辈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力比较大,对于本土文化就不是那么感兴趣,也不愿意学习,如何使这种传统的文化能够紧随时代的发展,吸引年轻的人主动接受,依靠本民族自身的群众主动传承和年轻学者的研究辅助,这才是保护的意义,前提是有了传承才会有发展,这是“羊角长鼓舞”目前保护现状削弱的地方,挖掘、整理、保护和发展两安瑶族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三、政府与传承人合力发展的保护机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的传下去,必须要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作为保障。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于“羊角长鼓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立法保护,对于其发展是坚实的法律依据,各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与执行力。

首先在政府宣传部门最关键的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且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对其进行全面的记录、保护、深度挖掘,让群众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中主动传承,才是做到正真意义上的保护。比如一些村落自发组织的表演团队仍在坚持,乡镇宣传部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调动各村民众的力量保护其本民族文化,主动承担传承责任。其次采取切实的措施保护与培养文化传承人。培养文化传承人,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关键因素。两安瑶族乡羊角舞代代相传,但是到了现在,出现了普遍民族舞蹈传承的问题就是青黄不接,老艺人的逝去与年轻人的不愿学,这个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想要打破后继无人的局面,就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人和培养传承人,才是这一文化得以传承关键所在。

政府与传承人合力发展,可以成立对口的精神文化合作机构,从基层抓起,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融入新的理念在“羊角长鼓舞“文化中,夸大其艺术性与娱乐性,使其不再是单一的祭祀活动,可以发展成为本民族的体育活动之一,既可以传承又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其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四、结语

“羊角长鼓舞”是当地民族存在标志之一,不仅具有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生活,而且还有与当地民族生存、发展相伴随的意义,基于此意,对于“羊角长鼓舞”的保护和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和传承人要合力发展,充分发挥民族独特的文化优势,尽最大可能的调动当地民族群众的参与,使得“羊角长鼓舞”这一民俗文化更具魅力与影响力。

指导老师:覃海

[1]刘小春,丁战,苏斌主编.桂东瑶舞探秘[G].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2]刘涛.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背景及审美特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胡玲梅.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4]纪兰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刘保元.瑶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马丹,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方向。

猜你喜欢

羊角钟山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金钟山秋色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我爱家乡的羊角脆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钟灵毓秀小钟山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跟踪导练(三)2
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