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州通花瓷赏析及其落寞与发展的探讨与思考

2017-01-28韦珊瑜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521031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花篮潮州陶瓷

韦珊瑜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521031)

潮州通花瓷赏析及其落寞与发展的探讨与思考

韦珊瑜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521031)

潮州通花瓷是潮州陶瓷中工艺美术瓷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工艺形式和浓浓的民族文化意韵创造出特有的艺术审美形式而辉煌,但也面临创新发展的困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作人才,打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是“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途径。

通花瓷;赏析;探讨;思考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专项课题 项目编号:CS201206

通花瓷,是运用雕贴镂空制作工艺得“通透”效果的一个潮州工艺陶瓷品类,因仿似潮州抽纱钩织镂空“通花”产品而得名。

追溯潮州陶瓷运用“通花”工艺作装饰的历史,可上溯到唐宋时代。早在唐代,潮州烧制的青瓷和陶器上,就已使用了镂空雕刻技法作装饰;至宋代,在笔架山古窑址出土的日用器上,也出现采用“二方连续”图案镂孔雕刻工艺作为装饰手法的炉具,以及运用瓷花作装饰的“三联粉盒”等珍贵文物资料。进入民国时期,枫溪艺人吴显炽创作,吴亚歪改进并烧制出第一件现代通花瓷《天地坛》,为早期较有代表性的通花瓷作品,但“通花”的镂空图案和造型式样仍很简单。

至当代,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国家政策,潮州陶瓷业迎来了从美术瓷到应用瓷几大陶瓷门类全面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其中,尤以美术陈设瓷走在前面,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凭借通花瓷雕技艺而一鸣惊人,创造出潮州美术瓷的高峰。一批集雕、塑、捏、贴、通花、瓷花及彩绘工艺于一身的通花瓷精品相继创作问世。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大型三层通雕花瓶《友谊通花瓶》、大型三层立体通雕瓷花篮《春色》、大型通雕屏风摆件《双龙戏珠》等鸿篇巨制。其中,《友谊通花瓶》以其精湛技艺和创新设计形式,于1978年被选为“国礼”瓷器赠送与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日成;《春色瓷花篮》作为国宝,陈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示;《双龙戏珠》通花屏风,更是一件堪称艺术与技术、科学与工艺完美结合的大型陶瓷艺术创作。

纵观潮州通花瓷艺的历史发展,不难看出,正是到了现当代,通花瓷在技法工艺、样式造型和创新性上才达到了质的飞跃并登顶辉煌,但同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也让其迷失于再创造的困境。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了解通花瓷、赏析通花瓷,探讨其落寞原因以及发展的思考。

一、潮州通花瓷的工艺美术特色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潮州陶瓷在制作技艺、品种门类、造型设计创新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陶瓷行业一片推陈出新、欣欣向荣。尤其在工艺美术瓷领域,更是人才济济,精品迭出。这一时期,通花瓷创作达到其创新发展的黄金时代。产品造型有从几厘米袖珍小品花瓶到2米多高大型屏风摆件;制作技法从过去简单单层雕刻,发展到里外双层甚至多层可以转动雕刻;装饰风格则极富民族性和地方民间传统特色。无论是代表了当代潮州瓷艺全面提高的里程碑式作品《友谊通花瓶》,还是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登峰造极之代表作《双龙戏珠》屏风摆件,产品的工艺创作水平都堪称卓越。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技艺精湛,独具创意

以《双龙戏珠》摆件为例,屏风主体造型设计为二龙对称昂首张口朝向中间被浪花高高托起的珠球,龙身和珠球均采用通花镂空制作,珠球借鉴潮州木雕的通雕技法雕通为里外三层,每层均能转动,成珠中有球,球中有珠效果;二龙昂首张口,长舌抵齿,目望龙珠,目光炯炯,龙身随浪花跃动,龙爪前后伸展,龙尾扬起,一副蓄势跃起兴奋夺珠之状,“双龙戏珠”场面灵动,极具感染力。更妙的是,作者借龙目看珠、龙须颤动抵向珠球,将作品的三个独立部分巧妙的联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工艺上,龙身雕通犹如鳞甲闪闪,珠球镂空显得通莹剔透,浪花作装饰手法处理,溅起的水珠犹如粒粒珍珠,与主体的通剔,构成有机整体。整件作品,底下浪花涌托,上面珠球翻滚,双龙跃动,浑然一体,完整而概括,简洁而大气。展示了创作者高超的创作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2.工艺技法丰富,艺术性装饰性极强

《友谊通花瓶》,形制结构运用通雕手法设计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瓶身以玉兰图案雕通,浮雕装饰线为木棉花图案,瓶身主体对称并开两个花窗,花窗寄以梅花装点,中层是一个缀满瓷花的悬吊花篮,内层则是一蝴蝶图案镂空筒体,寓意“蝶恋花”意境;彩绘装饰运用釉下加彩以丰富画面色彩,釉上堆金加强了饰线浮突感,使作品整体沉稳而大气,华丽而不失典雅。

至于瓷花篮系列,更以缀满“薄如纸、细如丝,永不凋谢的鲜花”的瓷花特艺制作饮誉海外。据资料记录,《春色瓷花篮》上,80多厘米蓝面,寄贴大大小小花形品种各异的花蕾花朵多达600多个;《丹凤朝阳》花篮,整个工艺过程镂孔多达5000多孔,每孔5刀,共计二万多刀次,工艺之精致,叹为观止。

3.鸿篇巨制,制作艰辛

《友谊通花瓶》瓶身高达1.3米,加上底座,刚好与普通成年人一般高,里外三层,形制又各不相同,设计制作的艰辛可想而知。《双福瓷花篮》,高1.2米,六角形制的款式,每角缀以双菱形缨络作装饰,花篮上部提篮两边,两只蝙蝠口含缀珠吊坠朝向百花,寓意双福吉祥。缨絡和吊坠,都以极细小瓷丝瓷珠联结蓝体,随风摇曳,叮当有声,美则美矣,实则挑战烧制难度。至于《双龙戏珠》,整座屏风总长4米,高2.5米,采用了200多个模具灌浆成型,烧制过程经高温和低温多次烧成,从坯釉原料配制到成型烧制,汇聚着陶瓷师傅们高超的经验智慧和艰辛。

二、潮州通花瓷的艺术审美意蕴

这一时期的通花瓷精品之妙,在于成功的将传统审美、文化题材与工艺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双龙戏珠》题材创意来自民族图腾“龙”文化,民间舞龙戏珠,传统照壁画龙,以瓷龙塑屏风,龙腾于水,寓意美好。《友谊通花瓶》,其设计转借了传统园林“花窗”,取其“景外有景”之设计,寄梅装点,取“若隐若现”意境,更有“犹抱琵芭半遮面”的意蕴。《瓷花篮》的系列创作,妙在把“通花”和“瓷花”两个传统陶瓷工艺巧妙结合到一起,借“通花”表现出如传统潮州竹编花篮的通透,“瓷花”仿若鲜花,一只“永不凋谢的盛满鲜花的花篮”,寓意之美好,怎不叫人喜欢?至于《宫灯》,样式得自民族灯饰,工艺创意则转借了潮州花灯,创造出了另有一方韵味的艺术效果。在这里,潮州民间传统工艺木雕、泥塑、抽纱、剪纸、花灯等的技法,被陶瓷大师们妙手“嫁接”到通花瓷的创作之中。民族的审美习惯,传统的题材形式,借助创新的形制设计和高超的技能技艺,创造出了潮州陶瓷艺术的一段辉煌。这里,工艺技法是载体,文化意蕴是主题。“通花瓷”在借鉴中创新,创新了形制,创新了技法,却始终保留着传统的“韵”。从纯装饰性的屏风、花篮摆件,到具备一定实用功能的“宫灯”、“ 龙珠球台灯”,题材和形制走古典大气、鲜艳华丽的“贵气”;小件通花瓶则上寄简单花饰,多取菊、梅或水仙,白地通花,洁白素雅,恬淡清新,宛若潮州女孩子的温婉清丽,意韵不弱青花。浓浓的中国风和地域韵,通花瓷把握住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民族“魂”,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成就了潮州陶瓷的“国宝”级地位。

三、通花瓷创作由盛转衰的主要因素

顶着“国宝”的光环,通花瓷走过了20世纪末的荣耀,进入新的纪年,通花瓷的境况却面临尴尬的境地。昨日国宝级的高度,竟成其自身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有诸多方面。

1.市场主导成为通花瓷走向落寞的主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汕就成立了陶瓷工艺进出口公司,陶瓷作为大宗出口商品列入国家计划管理。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汕头成为经济特区,加上毗邻港澳,海外、欧美市场对美术瓷的需求等原因,潮州陶瓷形成了从陶瓷原料、物资、科研、信息到专业学校体系齐全的发展格局,生产上也形成了全民、集体、合资、外资及个体多种经济形式并举的局面。省属枫溪陶瓷研究所成为陶瓷研发创作的摇篮基地。一批技高艺精的陶瓷精英荟聚在这里,集体研究,共同探讨,不断进行创新尝试,形成了一个极具创造性、艺术活力强劲的陶瓷创作群体。他们背靠国家,依托集体,放手创作,大胆尝试,挑战技艺极限,孕育出了潮州通花瓷的绚烂瑰丽。前面介绍的每一件通花瓷精品,都出自这里,每一件巨制,都是他们通力合作的臻品。

随着陶瓷市场的逐步放开,个体陶瓷经济越来越成为陶瓷产业的主导。个体经营在经济上的自负盈亏和生产上的自主性,促使陶瓷生产者越来越偏重陶瓷的商品属性,因应市场,依靠市场需求投放生产。成批量的、机械化制作既节约成本又能快速占据市场份额,获利快效益高,自然成为陶瓷生产厂家的首选,个体经济体对集体经济形成了强劲冲击,人才四散流失。加之个体经济发展之初,技术资金设备薄弱,美术瓷创作,一时间变成了耗工、耗时、耗成本难获利的异类。市场上,也就只能看到不断的复制模仿、粗制滥造的“商品”了,失去品质的通花瓷,让人审美疲劳。通花瓷风光不再。

2.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后继乏力阻碍了通花瓷的发展创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陶瓷艺术人才,学艺之路经历相似,多从艺徒出身,后又进入专业院校深造,既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又有正规美术造型训练和艺术理论体系的支撑,长期专注从事陶瓷研究、创作,加之个人的勤奋努力、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成长为陶瓷艺术学养、品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大师。进入新世纪,随着这批全能型陶瓷前辈中坚力量逐步退出陶瓷研创的舞台,后继工艺人才,在传统工艺技能技法和创作经验上丞需假以时日打造训练,加之商品大潮的冲击,通花瓷的创作创新后继乏力,形式固化,“国宝”瓷的样式和创作思维,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两个高峰,难以攀越。

四、关于潮州通花瓷传承发展的思考

1.依靠学校培养陶瓷技能人才

当代艺术人才培养,已不再有纯“艺徒”的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在艺术学校身上。可以说,两者各有优势,“艺徒”出身的老一辈,技能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现代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更注重文化素养和创作思维。二者并不矛盾。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的建立,职业学校成为技能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提高陶瓷从业人才的技能素质,培养“工匠精神”意识,职校任重道远,需更多的承担传统技能技术实训的任务。不妨就传统陶瓷技艺如“通花”、“瓷花”、“彩绘”、“釉料”、“制模”以及雕、塑、捏、贴等各种技艺开设专门特训课程,强化训练,这几年,“非遗”大师请进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收徒授课,让人看到了陶瓷艺术发展的前途光明。“通花瓷”是创作和技艺表现的艺术综合体,培养后继人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2.营造创新创作的艺术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枫溪陶瓷研究所,让我们看到了潮州陶瓷创新创作上的强劲活力,这是因为她提供了陶瓷从艺人才一个良好的学习、研创甚至竞艺的环境。艺术家们在这里可以自在、专注的从事创作,研究所提供了科研、技术、制作生产的全方面支持。通花瓷的每一件鸿篇巨制,都要依托于从瓷土原料、釉料品质到窑工技术的通力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艺术设计只是首决条件,还要通过大量的和周密的生产手段来实现。可见,打造良好的陶瓷研发环境,才能提高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毕竟这样的“精品”制作,在重利的时代,不可能纯粹由市场导向,“非遗”项目的落实,还应该更具体更到位。

3.高品位格调和审美意蕴是再次突破的关键

八十年代通花瓷的成功,是地方传统工艺形式借鉴融合上的突破,更是精湛技艺与作品意蕴高度统一创造的经典。再一次的出发,时代赋予了今天的创作者更广阔的艺术视野,融合与借鉴完全可以走得更远,如何保持品位格调审美意蕴的高远更是创作突破的关键,这取决于创作者的综合艺术学养,也是“非遗”传承综合工程的塔尖。

依托原有的高度,站上更高的起点,相信“通花瓷”这个昨日潮州陶瓷的名片能够再次擦亮出发。

[1]《中国瓷都潮州陶瓷精品集》 文物出版社,2006.

[2]《叶竹青陶瓷精品集》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3]《大公报》 香港,1986.

[4]曾广亿.《潮州唐宋窑址初探》. 广东省博物馆.

[5]郭马风,魏秋影 .《潮汕美术陶瓷与刺绣抽纱》. 花城出版社.

[6]李佳鸿 .《海上丝绸之路与潮州陶瓷》,2016 .

猜你喜欢

花篮潮州陶瓷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花篮
编花篮
寻找潮州
蔡焕松作品选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大花篮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编呀编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