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
2017-01-28孟哲君武汉理工大学430069
孟哲君 (武汉理工大学 430069)
浅析中国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
孟哲君 (武汉理工大学 430069)
中国绘画发展的长河中,求神似而非形似的理念贯穿始终,以意撼人是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理念。虽然工笔画相较于写意画更为写实,但我们不能否认“写意精神”始终贯穿着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是工笔画的重要思想。
工笔画;写意精神;写实
中国古代工笔画作者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典型物像,在此之后对其加以概括提炼,从而表达出画家自己所独有的个性化的画作,表达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当中包含画家自己的符号化、意向化的标记。在这样的慢慢成熟的成熟的表达或者说表现手法中,画家能够通过被自己符号化的物像去准确的表达意向,达到中国画理论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而这样带有鲜明特色神韵的画作,自然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这就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写意精神所散发出的光芒。
一、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
要了解什么是写意精神,首先就要搞懂什么是“写意”。“写意”二字在古代文学中有宣泄个人心意的意思,而“写意”之“写”字本来就有传达表明的含义,“意”字有描绘的意思。两个字合在一起字面上的含义便是传达表明所描绘的物像。写意主要是指一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以传情达意为目的的简括洒脱的画法。“写意”作为表达画家内心的心意与心迹的高度概括,在很早就被使用。
在晚唐时期,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记载了一种新的绘画品级,叫作“逸品”。他认为这种高层次的绘画品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表现自然山水;另一方面,画家用一种奔放洒脱的方法“墨泼”、“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毫飞墨喷,捽掌如裂”。朱景玄认为这种能够直接表达心灵情感的艺术手法是一种前无古人的画法,故称其为“逸品”,这样看来认为中国画的写意画法出现在唐朝或许是有根据的。
说到写意精神就不得不提这样一位大人物——董其昌。如果朱景玄从是逸品的方向展现了唐代画风中的豪放精神的话,那么明代末期的董其昌承接前人之意,又在总结前人绘画结晶的基础上,将山水画史分为南北宗、更是用文人画这样的形容来标榜写意绘画。董其昌以其当时在画坛的强大权威性力量,把写意画讲成文人画,将宫廷院体工笔画贬为“非吾曹当学”的非文人画。当今画坛所提倡的“笔墨为中国画底线”,“写意精神”等等是中国画的本质的理论,大都可以追溯到董其昌这里。写意画成为文人中的主流绘画出现是在元代,由于当时元代的文化政治背景,使得当时的文人不得不潜心艺事不谈国事,这也就促使了元代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使得文人画在此时发展到顶峰,且多是文人画性质的写意且多是水墨写意。《图绘宝鉴》中有云:“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由此可证把文人逸笔称为“写意”是出现在元代。
二、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
无论写意画在董其昌手里得到多么大的推崇,不可否认的是,工笔画在中国漫漫两千多年来的绘画历史中在其中的一千多年里都占据着主流的地位,它与在其之后出现的写意画都同属为一个中国画绘画体系。他们是同属于这个中华文明的艺术,它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但同时更需要明确,在中国绘画中没有纯粹的工笔也没有纯粹的写意,没有抛弃了写意的工笔,当然也没有抛弃了工笔的写意,它们是你中有我,相互融合与借鉴的两种并列的绘画方式,这两种绘画形式都是中国画系统中的瑰宝,它们都是不可替代的中国艺术形式。
写意精神中的这个“意”字,并不仅仅只是写意画中的那个“意”字,写意画并不能完全将其概括,这个“意”是历经岁月,在漫漫中国历史文化中得到沉淀,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所谓“写意”当然不能是简单的模仿与描绘,而是通过画家、艺术家所看所观的物像,之后在附加上艺术家们、画家的生活阅历、文学涵养以及创作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脑海中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添加或者减少,在这样反复的思考酝酿中与自我思想审美观念融合后产生的意象。画家、艺术家就是用这样的属于画家自己的意象来体现表达其内心与精神,以达到托物言志、借景生情的效果,来表达画家的精神世界,“意”字的要求不仅仅是需要表达物像的基本形态与内在品格,还要将画家的自我意识充分融合,达到物我合一的效果,简单说画家、艺术家画的不仅仅是自然的创造,更是在借用自然的创造来表达自己。这是传统中国画作画的理念,是其独有的艺术观念。在绘画源头上,“意”字是中国画包括工笔画的普世观念。
写意精神就是中国绘画中抒发艺术家性情、展现艺术家情怀的一种思想精神,是一种较为外化与直接的情感表达。这种写意精神可以更为直接的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也可以使欣赏者更为直接的感受其情感。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不可替代的一种绘画类型,当然也可以从诗情韵意、气韵生动以及形、色以及笔意等等这些方面中来传达艺术家具有个人特色的的写意精神。
三、意向在工笔画中的回归与发展
如前所述,写意中塑造的形象大多是虚拟的、主观的,是能够以画家本人意志为转移的,不同的艺术家心中对同一个物体的描绘是不尽相似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齐白石先生所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已经是中国绘画在近代以来的一条美学原则。其大意是描绘的对象不能不像,也不能太像,不像欣赏者不知道艺术家表达的东西,未免有欺骗世人的意味,而太像又俗气没有自我,不能给欣赏者以回味以及遐想的空间,中国画最为精道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
其实同样的,工笔画同样也是虚拟的并且主观的,但不同的是在“似与不似”间,工笔画更为倾向于“似”。这两种表达或者表现手法都归于艺术家的因心以情的中国画意象系统中。工笔画与写意画同在中国画的意象系统中,并不存在存在谁支配谁,谁左右谁的关系,但在近些年,将“写意”或者“写意精神”运用于工笔画的说法日嚣尘上,其用意是好的,但在我看来其性质是错误的。如果写意精神中所强调的东西仅仅是绘画的情感性的话,那么工笔画不也是这样吗?著名的工笔画家刘新华先生对此有着深刻的看法:“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从构思到作品的完成可以说无不贯穿着情字。……中国画展现给观众的不只是作品的结果与主旨,还包括作品的制作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用线、用笔以及水、色、墨、意境等的处理。在这些处理的过程中蕴含着作者情感的抒发与情绪的表达。”由于普遍大众对中国艺术意象的理解有所偏差,再加上最近兴起的集体无意识的写意正统论,就很容易的将大写意或者写意水墨与工笔画进行片面的对立,一种呢,是片面的认为写意画凌驾于工笔画之上;而另一种呢,就是把“写意精神”认为是中国画精髓的全部,以偏概全,将一个较窄的观念认为是中国画的本质精神。这样的思想和理论就削弱了底蕴丰富的中国画在绘画上的地位及意义。
写意精神不能代替意象精神,中国画作为一个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的东方意象艺术体系,我认为意象精神中包含了写意精神,并具有更为开阔的视角。将这样宽广的视野应用到工笔画中来,原本已经是生机盎然的当代中国工笔画将在单纯的写实追求之后,回归到多彩有趣丰富的意象表达中,当然也会迎来更为辉煌的明天。
孟哲君(1994- ),女,汉,籍贯:山东省青岛,学历:硕士,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 :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