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术界的视角看歌仔戏的传承

2017-01-28王继超厦门大学361000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歌仔戏闽南地区漳州

王继超 (厦门大学 361000)

从学术界的视角看歌仔戏的传承

王继超 (厦门大学 361000)

方言是文化的语音载体,闽南方言是歌仔戏演唱的艺术灵魂。歌仔戏根于闽南成于台湾,不仅是两岸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的精神和情感纽带。本文厘清了歌仔戏的历史渊源,探讨了闽南民俗和方言与歌仔戏形成的关系,并立足学术界的视角,从注重歌仔戏的学术研究氛围和社会功能出发,提出了传承歌仔戏的一些建设性建议。

闽南方言;歌仔戏;唱本;戏本

歌仔戏的根是漳州歌仔(后来改称锦歌),随着闽南人开垦台湾,很多闽南文化也随之传到了台湾。当时的艺人为了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便在闽南歌仔的基础上,大胆吸取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等闽南戏曲的戏文和曲调,最终在台湾成功创作出一支独具闽南特色的戏曲——歌仔戏。歌仔戏的历史,是海峡两岸人民交往、两岸文化交流、两地情感交融的历史。重视对歌仔戏的渊源、发展和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把握好这一探索和领悟闽南文化特质的重要切入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歌仔戏的历史渊源

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载,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随着闽南人民入台开垦耕作发展经济,闽南民间艺术也随之流传到台湾。当时在台湾有艺人在漳州歌仔的基础上,揉合车鼓、采茶等表演手法,逐渐形成了具有简单的表演程式的“采茶戏”。后来,又大胆借鉴和吸收了乱弹的锣鼓科白,并积极地向四平戏、京剧学习借鉴,逐渐有了较完整的表演程式,漳州歌仔随着不断融合借鉴最终成为台湾剧坛的主要剧种之一——歌仔戏。所以,歌仔戏根在闽南,源在漳州歌仔,成于台湾。

(一)漳州歌仔改称锦歌

漳州歌仔的歌仔就是小曲小调的意思,一般指流传于在闽南地区用闽南方言歌唱的民歌、山歌等民间艺术。歌仔早在唐、宋就流传于闽南地区了,当时被称作“村坊小曲”或者“里巷歌谣”。漳州歌仔一般来自民间的草根,比如“乞食”歌仔,乞丐在乞食的时候唱来博取同情的歌谣、再比如江湖艺人的哭歌仔,它是在闽南民俗的哭腔的基础上,艺术化的演唱,以达到让人产生共鸣的目的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漳州歌仔开始从台湾当地的一些著名的戏曲中大胆借鉴和吸收一、二折戏文,也有的从民间小曲中挑选几支曲调,稍作调整,最终化为己用,并集而成锦,所以这些作品当时也被称为“杂歌锦仔”或者“杂凑歌仔”。在1953年,漳州地区的学术界编写了一本《闽南民间音乐资料汇刊》,这本书将漳州歌仔改称为“锦歌”,因此,“锦歌”一词遂替代歌仔进入了戏曲资料和词典,但在厦门等地,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仍旧沿用“歌仔”的名称,这也造成了很多台湾人不知道歌仔戏根在闽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歌仔戏的形成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漳州歌仔等闽南地区民间曲艺的传入关系紧密。歌仔早在明代就已传入台湾,但真正在台湾得到广泛传播却是在清嘉庆年间,当时闽南地区清浦人、吴沙人入台垦农宜兰。到了嘉庆十七年,台湾政府在宜兰设噶玛兰,当地的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也因此,作为乡土化民间艺术的漳州歌仔首先在宜兰广泛铺展开来,所以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只是被称为“宜兰歌仔”。后来,随着“宜兰歌仔”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它又被台湾民众称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在艋舺、漳化等地又大胆吸取闽南曲艺中的“采茶”、“车鼓”和“宋江歌阵”等艺术形式,逐渐有别于闽南歌仔并具备了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在当时被称为“歌仔阵”。这种成群结队的艺人化装之后进行的曲艺表演,标志着“歌仔阵”又由坐唱曲艺开始向传统舞台戏曲转化,有了传统舞台戏曲的特征,比如分角演唱、唱奏分工、化装做打等等。日本占据台湾时期,歌仔作为闽台地区民族文化的情感支柱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新的突破,戏曲特征更加成熟,深具闽南韵味的“歌仔戏”于是在台湾诞生了1。

二、闽南方言是歌仔戏的语音载体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语音载体。歌仔戏深受观众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充分立足闽南方言的音韵特征,注重对闽南方言的声调和音节的运用,另外,通过艺术化的处理闽南方言中的通俗口语和高雅表达,再通过一些戏曲艺术手法的升华,充分地将闽南方言的声韵和闽南曲艺音乐的韵律之美巧妙地融为一体。比如“哭调”,“哭调”本身源于闽南的民俗,比如迎亲哭女,母亲一边哭一边唱,“哭调”的旋法基本上契合闽南话的语音和韵律。所谓艺术,就是把生活中的表达加以美化,通过夸张的创作,从而达到其特定的艺术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歌仔戏的“哭调”不仅让观众在艺人的悲痛演唱之中感受到歌仔戏的艺术美,而且给观众以别开生面清新自然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同样源于生活,比如“七字调”就非常地接近日常生活中语言的音调,可以说,“七字调”就是结合闽南方言的声调和戏曲音乐的结果,因此歌仔戏被赋予了独具闽南特色的韵味。同样,在歌仔戏的创作上,艺人也非常注重戏词在音韵、词汇和语法上的组织和结合,非常注重对闽南方言的美化等艺术加工,从而使得歌仔戏在语言结构和音乐旋律的结合上达到完美。从这一视角看,歌仔戏就是将闽南方言的声韵之美与闽南曲艺音乐充分融合的结果,它是闽南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民风和小曲小调的进一步艺术升华2。

闽南方言在年青一代的传承上出现的薄弱,难以避免地会影响到闽南文化的代代传承。目前歌仔戏的演出主要在农村的土地宫,一般是祭妈祖,拜天公,红白喜事请剧团来演出,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观众基本上也都是老年人,有些老人会带孙子辈的小孩子一起看,而且现场观众人数很少,一般几十几个人,场地也很简陋,为了方便观众能看懂歌仔戏,戏团在演出时还在台上装置了字幕显示器。闽南地区的歌仔戏从80年代逐渐陷入困境。原有的11个公办剧团仅剩下六个,其中有四个也已奄奄一息3。原因也林林总总,我们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方言的淡化,也即闽南方言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三、增强闽南文化研究的学术氛围

保护好闽南文化,必须立足闽南文化的生态环境。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但是,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而是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包括歌仔戏在内的闽南本土的文化深入民心,真正发扬光大。立足学术研究的视角,我们认为在学术界推动歌仔戏的传承意义重大,而且这方面的工作仍有很多文章可做:

第一,注重歌仔戏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如台湾对歌仔戏保护,80年代初在戏曲界文化学者的强烈呼吁下,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开始致力于创办戏剧系,同时政府出资创办了戏剧研究所,一大批歌仔戏专业的硕士、博士人才积极投身到民间的歌仔戏艺术中来,不仅研究传统歌仔戏,同时也创作许多新时期的歌仔戏,造就很多两岸传唱的经典剧目。因此,我们建议闽南地区也可以借鉴台湾的经验和做法。当然,除了重视加强对闽台两岸的歌仔戏的研究以外,我们也要立足闽南本地,闽南本地的戏曲文化才是歌仔戏的根,比如加强漳州芗剧艺术中心的人才建设,促进锦歌和芗剧的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的成立,从而培养一批“台上能演,台下能研”的本地区戏曲专业人才,着手全面提高闽南地区专业艺术人才的理论研究水平。

第二,注重歌仔戏戏曲文献的挖掘和研究。“歌仔”唱本和歌仔戏等戏曲的戏本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遗产,它们印证了闽南锦歌和歌仔戏的发展历史,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资料,我们不仅能够研究闽南方言的历史音韵特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歌仔戏的研究和创作理论,还可以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了解闽南地区人民某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另外,我们建议支持和鼓励包括戏曲界在内的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从而形成浓厚的闽南戏曲文化研究氛围,让歌仔戏在学术界也传承起来。目前,关于闽南方言的学术性研究氛围已经很成熟,因为在中国语言学界,尤其是汉语方言学界,而且闽南方言的研究不受学者们所在区域的限制,甚至国外语言学界也有很多学者在从事闽南话的研究。相比之下,歌仔戏等闽南戏曲研究亟待加强。我们认为,加大对闽南戏曲珍贵语料库的挖掘意义重大,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一直致力于闽南方言的音韵研究,他呼吁学术界应重视闽南戏曲唱本戏本的研究,而且希望政府相关文化部门能够大力支持学者们对珍藏的唱本戏本进行学术研究。这样,对歌仔戏的研究氛围的推动不能局限于戏曲研究本身,通过立体式网络式的研究更能够全方位推动歌仔戏的学术研究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注重社会演出层面的工作。歌仔戏的研究与学术界其他学科的研究又有很大的不同,歌仔戏源于民间,源于生活,同时歌仔戏根在舞台,必须回归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歌仔戏社会演出层面的工作。注重歌仔戏的演出和比赛,目前歌仔戏进大型剧院演出很难,所以,我们希望闽南地方戏剧院戏曲院等大型专业演出场地能够支持歌仔戏的演出。在歌仔戏比赛上,可以借鉴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的成功经验,既注重专业歌仔戏从业人员的“练兵”,也鼓励有天赋有才气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歌仔戏的比赛中来,从而使得这一艺术在社会层面引起广泛参与,而不仅仅是关注。同时,除了注重戏曲专业院校的建设工作,也要大力支持民间歌仔戏团的建设,比如厦门的陆萍坊歌仔戏团,他们以拍摄电视歌仔戏为主,2015年曾自发集资60万拍摄了40集歌仔戏电视剧《龙驭天下》并在厦门卫视免费播出,这些剧团戏团对歌仔戏的传承有着很大的功劳,他们最接近社会和民众,所以应该重视对走在歌仔戏第一线的专职或业余人员的支持。

歌仔戏是两岸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和情感纽带。相信经过各界的一致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将包括歌仔戏在内的很多深具特色的闽南文化传承下去。

注释:

1.肖淑琴,王建文.锦歌、芗剧几点保护意见[J].福建艺术,2008(2):23. 2.李启鸿.歌仔戏唱腔与闽南方言音调[J].福建艺术,2002(4):36

3.数据源自福建文化记忆网,2015年06月08日的一篇文章《歌仔戏》。

[1].林宝卿.魅力闽南话[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长辑.闽南方言与俗语[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9.

[3].陈松民.俚歌雅韵叙漳台[M].厦门:海风出版社,2009.

[4].陈耕,曾学文,颜梓和.歌仔戏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

[5].曾学文.闽南“歌仔”唱本的特质与趣味性[J].曲艺,2016(5):13-15

王继超,厦门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与音韵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李无未教授,并担任林宝卿教授助教,协助林教授讲授《闽南话入门》。

猜你喜欢

歌仔戏闽南地区漳州
买鱼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以“闽南地区中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为例
福建漳州面煎粿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闽南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
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以闽南歌仔戏为例
漳州岱仙岩仙祖信仰初探
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