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休闲潜水课程中浮潜与入水技术的易犯错误及纠正
2017-01-28张善斌
张善斌,李 博
(1.三亚学院体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高校休闲潜水课程中浮潜与入水技术的易犯错误及纠正
张善斌1,李 博2
(1.三亚学院体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2.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随着人们对休闲潜水的逐步深入了解,该项目以其新奇、刺激、休闲的特点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之中,同时也在慢慢地走进高校的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休闲潜水技术,从高校实际教学的浮潜技术和入水技术2项技巧练习时,总结出了以下容易发生的错误动作:浮游时路线容易偏转,动力不强;躬身下潜时折叠困难和游动方向不稳;水气置换的时机掌握不好;后滚入水时腿、脚刮蹭泳池;跨步入水时身体拍打水面;侧翻入水角度掌握不好。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实际纠正方法,从而改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动作技巧的正确要求。
高校;休闲潜水课程;浮潜与入水技术;错误及纠正
休闲潜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也吸引着人们进行体验和学习该项目的相关课程。与工程潜水等一些专业的潜水所不同的是,休闲潜水是当今人们在亲水运动项目上的选择之一,无论是前期戴着浮潜三宝(面镜、呼吸管和蛙鞋)在水面或浅水区域来观赏海下世界,还是后期穿着装备到水下更深之处与美丽的水世界亲密接触,都是人们亲近自然、挑战自我、进行休闲娱乐享受的很好选择。对于沿海城市的高校,开设休闲潜水课程,在地域自然条件的要求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休闲潜水的休闲娱乐目标特殊性,所以海域在潜点质量上也要符合相关的基本要求。因此,目前开设休闲潜水课程的高校并不多。据调查,高校中开设此课程中湛江2所、青岛1所、三亚1所、厦门1所,其中有3所高校是以专业必修课形式开设的,另2所高校则是以选修课形式进行授课。而5所高校里,有4所是进行水肺装备潜水教学,只有1所是进行浮潜课程的讲授,在采用水肺装备进行休闲潜水教学的高校。在高校的休闲潜水教学中,必须要按照严格的技术操作要求来进行,以保障其安全性,但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此项目,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是全新的,学习过程中,在知识的理解上及技能的操作上容易有一些错误动作的产生,因此,对学生错误动作的纠正显得尤为重要,既是为以后开放水域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保障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
1 浮潜技术
休闲潜水技术中的浮潜技术包含水面的浮游与水中的屏气潜水:只戴着面镜、呼吸管和蛙鞋,脸部浸在水中,靠踢动蛙鞋或划动手臂来获得动力在水面移动,称之为浮游;而整个身体浸入到水面以下,屏气呼吸,靠踢动蛙鞋或划动手臂来获得动力在水中的活动,称之为屏气潜水。
1.1 水面浮游
1.1.1 动作技巧解析 戴好面镜、呼吸管,穿好蛙鞋后,且感觉都合适的情况下,趴在水面上,头微抬保持眼睛向前下方45。的视角,手放在前面耳部两侧或腰两侧,保持手臂放松,2条腿交替踢动蛙鞋。要求一条腿的大腿先带动小腿向上摆动,同时另一条腿直腿向下摆动,2条腿直摆动到夹角约为60。时,向上摆动的腿可以有小于45。的弯曲,然后两腿同时反方向上下交叉摆动,使人获得向前的动力。
1.1.2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浮游过程中,角度掌握不好,线路发生偏转,甚至由横向游动变成纵向游动;游动速度缓慢,动力不强;肩部上下晃动,身体扭转过大。
纠正方法:学生趴在水面上,手伸出水面摸到呼吸管,慢慢抬头,感受呼吸管达到直立水面程度,眼睛这时的角度为前下方45。,以这种角度进行慢慢游动。浮游过程中眼睛观察水底的标志线,避免方向发生偏转;学生在浮游时肩部发生晃动,应该让两臂保持放松下来,手放在身体两侧保持直且不紧张的状态,腰部同时配合保持放松,腿部进行上下打腿时大小腿折叠角度不要超过45。。
1.2 躬身下潜游动
1.2.1 动作技巧解析 在水面浮游时,保持正常呼吸状态下,吸足一口气,保持不吐气,低头上体向下弯曲,与下肢成90。时,腿向水面上方摆动,身体成上肢在水下而下肢在水上的垂直倒立姿态。由于重力的作用,身体会向下滑动,待蛙鞋进入水中时,进行上下踢动,保持头朝向前下方,向前游动。
1.2.2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身体进入水下一部分,就很快浮上来;水上不能水平游动,产生直接向下或向上游动的现象。
纠正方法:身体入水不深主要是由于躬身角度过小,可以先采用头刚一入水,就结合手掌在水中向上拨水,使身体向下弯曲的速度加快、角度加大,达到要求。经过反复练习后,不结合手掌拨水进行躬身下潜。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要等到在重力的作用下蛙鞋进入水中后,再开始进行踢动蛙鞋,避免做无用功,影响整体的效果。
1.3 上升至水面完成水气置换
1.3.1 动作技巧解析 躬身下潜后,在水中游动3~5m,头向上抬起,踢动蛙鞋游动,至呼吸管上端出水面后,猛吹一口气,将呼吸管内水吹出,然后舌头向前伸出,顶在咬嘴中部,缓慢吸气。如果此时感觉有水进入口腔,则再吹气1次,将呼吸管内的水完全排出管外,重新进行正常呼吸。
1.3.2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出水时头部完全露出水面;在水中完成猛吹过程后产生从呼吸管吸水现象。
纠正方法:当在水中由水平向上游动时,要注意和水面的距离。快至水面时,头应该低下保持水平,眼睛要注视水底,呼吸管上端露出水面后,猛吹一口气,完成水气置换。在向水面游动过程中,可以将手触摸在呼吸管上端,当手感觉到出水面时,则呼吸管上端也同样在水面以上,再进行猛吹一口气,
2 入水技术
入水技术在休闲潜水中很重要,是由其它场地直接过渡到水面的一种方式,分为后滚入水法、跨步入水法、侧翻入水法3种方法(在开放水域中还有直接涉水法,这里不做介绍)。
2.1 后滚式入水法
2.1.1 动作技巧解析 组装并穿好水肺装备,且完成装备检查后,戴好面镜,穿好蛙鞋,背向泳池坐下,臀部在游泳池边缘位置,气瓶底部的垂直投影在水面以上,身体微前倾,以维持身体平衡,给BCD(浮力控制装置)充气约1/3的体积,两腿盘起,戴上调节器二级头(供水下呼吸用),一手按住面镜和调节器二级头,另一只手护住胸前的管线,维持身体目前折叠姿态、保持躯干与下肢的角度,向后倒体,人与装备同时进入水中,等头部浮出水面时,将两手移开。
2.1.2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入水后小腿刮到或挂在游泳池边缘;面镜进水或轻微松脱。
纠正方法:对于小腿、脚刮或挂在游泳池边缘现象,要注意在开始做入水动作的时候,躯干与大腿的夹角不能变,以一个折叠的身体姿态进入水中,过程中盘在一起的两腿也始终保持交叉的状态不变,直至小腿进入水中再打开;在入水后面镜出现进水或松脱的情况,要注意在入水过程中手要用力按住面镜中间部位,要等到再浮到水面时再松开,同样手掌按在调节器二级头的位置也要等浮到水面后再松开。
2.2 跨步式入水法
2.2.1 动作技巧解析 组装并穿好水肺装备,且完成装备检查后,戴好面镜,穿好蛙鞋,移动至游泳池边,面向游泳池,一只脚(支撑脚)的脚掌部位压在游泳边缘且蛙鞋尖朝前,另一只脚(起跨脚)在侧面与支撑脚成90o,蛙鞋尖朝向侧面,戴上调节器二级头(供水下呼吸用),一手按住面镜和调节器二级头,另一只手护住胸前的管线,起跨脚由体侧向身体前方跨出一大步,跨出的同时,支撑脚膝关节弯曲放松,眼睛目视前方,维持身体目前直立姿态,保持两腿的角度,垂直落入水中,待蛙鞋一进入水中即收回并拢,头部浮出水面时,将两手移开。
2.2.2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身体入水时拍到水面上;面镜进水或轻微松脱。
纠正方法:入水时身体要保持直立的姿势,要求腿跨出去成“跨步”状态时,后腿弯曲放松,支撑脚不能用力,跟随起跨脚一起下放松落。在入水过程中,眼睛始终目视前方;在入水过程中要用力压住面镜和调节器,不要松开,且面部入水后,不要低头,始终保持直立,等由于浮力的作用下头部出水面时,再将手移开。
2.3 侧翻入水法
2.3.1 动作技巧解析 组装完水肺装备后,坐在游泳池边,脚放入游泳池中,以坐姿的情况下完成水肺装备穿戴,且完成装备检查后,戴好面镜,穿好蛙鞋,戴上调节器二级头(供水下呼吸用),一手按住面镜和调节器二级头,另一只手护住胸前的管线。在身体前倾达到45。时,身体向体侧翻转入水,保持身体姿态不变,待头部上浮至水面时,将两手移开。
2.3.2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直接前倒进入水中;气瓶刮蹭到游泳池边缘。
纠正方法:主动控制身体,在身体向前倾的时候,向体侧发力,形成一种惯性,产生更多的侧翻的力;产生气瓶与泳池相刮的原因是身体前倾的角度过小。在练习的时候,眼睛从体侧看着泳池的边缘,注意角度的变化,达到45。以上的时候,气瓶的底部就会在水面以上,这时再向体侧翻转即可。
3 结 语
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都是初次接触休闲潜水课程,既有地域的限制、气候的影响,也有各学校对该课程的了解情况和兴趣程度不同。由于潜水被列入高危项目之一,虽说在游泳池相对封闭的水域进行授课,但由于改变了呼吸的空间、呼吸的方式及呼吸时的感受,就会使学习的学生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变化,因此出现一些错误的动作表现。通过上述对错误动作的认识并采取较好的纠正方法,让学生在休闲潜水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相应的技巧,学习的效率变得更高,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心情也会更加放松,在达到技巧表现要求的同时,让学习休闲潜水课程变得更有乐趣。
[1]张善斌,李博.高校休闲潜水课程中的生命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1):63-66.
[2]苏雄.休闲潜水安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25-28.
G807.4
A
1674-151X(2017)18-101-02
投稿日期:2017-07-23
张善斌(1975—),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休闲潜水理论与实践。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