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反诈骗中心解析“冒充查案”的秘密
2017-01-27
厦门市反诈骗中心解析“冒充查案”的秘密
有一种诈骗类型,堪称诈骗领域的“吸金大王”,它有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叫“冒充查案”。“冒充查案”的套路也不复杂,但受害人往往被吓得胆战心惊,倾尽所有。那么“冒充查案”为什么如此“摄人心魄”,它的“吸金”技法又有哪些?对此,厦门市反诈骗中心进行了深度解析。
女性受骗者是男性的三倍
根据厦门市反诈骗中心统计,从今年1月至8月中旬,厦门市共接报“冒充查案”诈骗案件330起,占总诈骗警情的6.4%,但群众财产损失却占总警情损失的36.5%。从发案峰值看,仅5月就接报121起,占比38.9%。
分析受害人群可以发现,从性别上看:男性83人,占比25.2%,女性247人,占比74.8%;从年龄上看:20岁至29岁占49.01%;30岁至39岁占24.5%,40岁以上占22.9%;从职业上看:公司职员占33.6%,无业人员占21.3%,工人占14.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受害人是男性的近3倍,20多岁的年轻人更容易被骗,且有工作的人所占比例更高。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女性的抗压和对事物分辨能力比男性弱,且刚入社会、刚入职的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更容易陷入骗子的说辞和“恐吓”圈套。
骗子的四种“开场白”
厦门市反诈骗中心通过对今年以来“冒充查案”类警情的梳理后发现,诈骗嫌疑人的“开场白”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谎称事主名下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犯罪,将被骗群众电话在“警察”“检察官”等角色中流转,通过言语恐吓、出具“通缉令”等提高欺骗性;
二、自称是某医保中心,称被骗群众医保卡因报销理赔金情节严重,已经涉案,并帮其转接某公安局警官,要其配合调查;
三、自称是某通讯管理部门,称被骗群众的身份信息泄露,在外地办理电话卡涉嫌发送违规短信,涉嫌违法犯罪;
四、自称是某移动通讯运营商,告知事主有人冒用事主身份在外地营业厅办理了手机号并恶意欠费,并称事主手机将于2小时后被强制停机,要求事主及时还款,否则追究事主责任。
骗子的四种“道具”
“冒充查案”诈骗警情具有较高的迷惑性,一方面是因为骗子可以精准地说出被骗群众的信息,实施言语恐吓;另一方面是骗子善于利用“道具”提升诱惑性辅助诈骗。
道具1:通缉令
嫌疑人掌握被骗群众的身份信息后,制作假通缉令,并通过微信或QQ向受害人发送,或者要求被骗群众登录虚假网站地址,查看网站上的虚假案件情况和通缉令。不少心存疑虑的受害人看到带有自己照片的“通缉令”后,心理最后一道防线就会被摧毁,继而对对方“警察”或者“执法人员”身份深信不疑。
道具2:资金转移
厦门警方回访多名受害人后发现,“冒充查案”诈骗手段出现蜕变,不再单纯地让受害人将资金转至“安全账户”以证明“自身清白”,而是要求受害人迅速将分散的资金转至指定的一张银行卡内,甚至让受害人变卖房产、股票或高息借款,以达到“榨干”受害人最后一分血汗钱的目的,而这也是冒充查案诈骗“骗钱多”背后的真正原因。
道具3:开通网银、办理电子密码器
为了规避自动取款机24小时到账的规定,诈骗嫌疑人盯上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能实现快速转账、到账的银行业务。另外,嫌疑人会要求受害人开通上一步“资金转移”中涉及的银行账户的网银业务和办理电子密码器,并言语诱导受害人听其指挥操作,完成最后一步“吸金”操作。
道具4:开房
诈骗嫌疑人通过诱导了解受害人家庭情况、个人信息后,会以需要做“电话笔录”为由,要求被骗群众到酒店开房“配合调查”,实际目的是不想诈骗过程中被人“打扰”;另一个目的是要求被骗群众用酒店内电脑完成最后转账操作。
听到“涉案”立即挂电话
一、关于医保卡:医保卡在自己身上,是否涉案应该比骗子更清楚,有任何疑问,拨打12333咨询是最稳妥的做法;
二、关于停机: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为例,公司只会在用户欠费和没有完成实名登记的情况下对用户号码停机。停机之前,公司工作人员会用“10086”的电话号码提前告知用户。接到任何声称要将市民电话停机的电话,只需直接致电运营商官方客服电话核实即可;
三、关于异地办理手机卡:市民只要带上本人身份证原件到就近的运营商营业厅,就可以查询自己名下有哪些电话号码。
总之,接到“涉案电话”,不用怕、不要信,先挂断电话,再拨打各部门官方电话核实真伪。
“火眼系统”一年拦截1421起
2016年7月,厦门市反诈骗中心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合作,打造诈骗电话技术反制系统——“火眼”系统。一年多来成功劝阻正在实施的诈骗案件1421起,以今年7月为例,“冒充查案”类诈骗警情同比下降86.98%。
他们建立诈骗电话自动筛查预警模型,结合之前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已有多项合作内容,针对厦门移动用户量身定做“事前预警,事中劝阻,事后拦截、关停”的立体防控体系。通过分析“冒充公检法查案”“冒充领导”等7大类高发电信诈骗警情中嫌疑人拨打电话的特点,设置预警规则,一旦发现有触碰规则的异常话务,系统能瞬间监测并实时预警。此举打破以往、现今全国其他绝大多数地市公安、通讯部门只能依靠群众报警举报、用户标记等方式处理诈骗号码的被动模式,创新开创主动监测、实时预警、精确拦阻的警企全新合作机制。
当“火眼”系统监测到网络改号等疑似诈骗话务时,移动通信公司同步将数据发送至市反诈骗中心,中心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向用户发送提醒信息、拨打电话主动劝阻,指派辖区民警上门劝阻,对市民群众及时提醒,避免上当受骗。
链接:谨防网络诈骗 高投资回报需警惕
近日,70多岁的王奶奶在泰隆银行杭州清江路支行办理业务,她行色匆匆来到营业厅,要将5万现金和账户里的5万元一并存到某银行个人账户内。对于老人大额转账汇款,当班柜员按照该行制度要求进行用途核实,防止老人上当受骗。王奶奶表示这笔钱是理财投资用的,柜员一听到“投资”两字,就想到年纪如此大的老人很有可能是遇上了新型网络诈骗,于是进一步进行了询问,是否有家人知道这事,是否了解过对方公司情况。王奶奶说确实不认识对方且没有签订任何投资协议之类的文件,只知道投资收益很高,自己就来办了。
柜员基本确认这是一起投资诈骗事件。支行工作人员随即联系了望江派出所的民警,要求警方协助处理。最后,经过该行员工与两位民警的劝说,王奶奶终于认识到了存在的风险,取消了此笔转账。
警方提醒,各类诈骗案件频发,投资者需要保持谨慎、不要被高利率迷惑,避免陷入网络非法集资、传销的陷阱中,理性投资,不要去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额回报,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