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北朝时期牵屯山新考
2017-01-27吴丰享
□吴丰享
十六国北朝时期牵屯山新考
□吴丰享
牵屯山是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一座名山,但学术界对牵屯山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依据《晋书》、《魏书》、《周书》、《水经注》等有关牵屯山史籍的记载,再理性分析判断,认为牵屯山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并向北延伸至中卫市境的黄河南岸。
牵屯山;十六国北朝时期;刁雍;六盘山;陇山
牵屯山是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一座与诸多民族迁徙、政治事件相关联的著名山区。《晋书》、《魏书》、《北史》、《周书》等史籍曾经多次记载牵屯山。但由于时间的流逝和史书记载的简略,以致学术界对牵屯山的具体位置仍存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考证,试图还原牵屯山的具体位置。
一、 学术界关于牵屯山具体位置的不同观点
由于对有关牵屯山原始史料解读不同,学术界迄今为止,关于牵屯山的具体位置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刘华《牵屯山考》一文认为,牵屯山在今固原之西北,即以海原为中心的广袤山地,并且是一个较大范围的群山组合,包括海原的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一系列山脉,还包括靖远的屈吴山和黄家洼山。刁雍在“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当在今屈吴山至黄家洼山一带。[1]50-51
汪一鸣《北魏刁雍造船地点考辨》一文认为,牵屯山当在今屈吴山一带,并从古代常有的同名异地现象得到启示,怀疑历史上的牵屯山不止一处。[2]80-86
鲁人勇等编撰的《宁夏历史地理考》一书认为,牵屯山在六盘山的北段,即今固原市以北的六盘山脉,将中卫市的香山也包括在内,刁雍在香山北麓的新墩到莫家楼一带造船。[3]348-350
苏忠深《牵屯山河水之次在哪里》一文认为,今中宁县黄河南岸的泉眼山属于牵屯山从固原向北延伸的余脉,刁雍造船地点是在今中宁县舟塔乡境内。[4]27-35
上述几位学者在考证牵屯山的地理位置上分别作出自己的贡献,其观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进一步探索牵屯山的学术基础。但是,几位学者都只是根据“牵屯山河水之次”从微观上探索牵屯山,只窥一斑,不见全豹。笔者认为应该从宏观和整体上审视牵屯山。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前辈学者批评指正。
二、 牵屯山具体位置考辨
1. 牵屯山当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
有关牵屯山最早的史籍记载见于《晋书·载记·乞伏国仁》:“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也。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其后有祐邻者,即国仁五世祖也。泰始初,率户五千迁于夏缘,部众稍盛。鲜卑鹿结七万余落,屯于高平川,与祐邻迭相攻击。鹿结败,南奔略阳,祐邻尽并其众,因居高平川。祐邻死,子结权立,徙于牵屯。”[5]3113
陇西鲜卑乞伏氏与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从漠北(今蒙古草原)向南迁徙至大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山脉)。晋泰始初年(265),鲜卑部落首领祐邻带领自己的族人从内蒙古狼山迁徙至夏缘(今宁夏山水河流域)一带游牧,实力逐渐强大起来。此后,与早已居住在高平川(今清水河流域)的鲜卑鹿结部发生战争,乞伏部兼并鹿结部,迁至今清水河流域。祐邻死后,其子结权带领族人,向西迁至牵屯山。由此可知,“牵屯山”一名至迟在晋泰始初年就已出现。据此,笔者认为,“牵屯山”当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其一直向北延伸至中卫市境黄河南岸。还有几条史料作为证据,缕列如下。
《周书·文帝纪上》关于宇文泰讨伐侯莫陈悦的记载,可以提供牵屯山具体方位的信息。现摘录于下:
太祖乃率帐下轻骑,驰赴平凉。……三月,太祖进军至原州。众军悉集,谕以讨悦之意,士卒莫不怀愤。……夏四月,引兵上陇,留兄子导为都督,镇原州。……军出木峡关,大雨雪,平地二尺。太祖知悦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悦果疑其左右有异志者,左右亦不安,众遂离贰。闻大军且至,退保略阳,留一万余人据守水洛。太祖至水洛,命围之,城降。太祖即率轻骑数百趣略阳,以临悦军。悦大惧,乃召其部将议之。皆曰“此锋不可当”,劝悦退保上邽以避之。时南秦州刺史李弼亦在悦军,乃间道遣使,请为内应。其夜,悦出军,军中自惊溃,将卒或相率来降。太祖纵兵奋击,大破之。虏获万余人,马八千匹。悦与其子弟及麾下数十骑遁走。太祖曰:“悦本与曹泥应接,不过走向灵州。”乃令原州都督导邀其前,都督贺拔颍等追其后。导至牵屯山追及悦,斩之。太祖入上邽,收悦府库,财物山积,皆以赏士卒,毫厘无所取。左右窃一银镂瓮以归,太祖知而罪之,即割赐将士,众大悦。[6]5-9
我们从宇文泰讨伐侯莫陈悦的行军路线和侯莫陈悦被击溃后的逃亡路线可判定“牵屯山”的大致方位。宇文泰讨伐侯莫陈悦的行军路线是: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原州(今宁夏固原市)→陇山(今六盘山南段)→木峡关(今固原市西南红庄乡境内,即海子峡出口处)→水洛(今甘肃庄浪县城)→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侯莫陈悦在略阳城外被击溃后的逃亡路线是: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牵屯山(被杀)→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侧)。据《周书·文帝纪上》所载,我们只能知道侯莫陈悦是从略阳往灵州逃跑途中至牵屯山被杀。侯莫陈悦起初往哪个方向逃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魏书·侯莫陈悦传》中有关于侯莫陈悦逃向灵州的记载:
悦部众离散,猜畏傍人,不听左右近己,与其二弟并儿及谋杀岳者八九人弃军迸走。数日之中,盘回往来,不知所趣。左右劝向灵州,而悦不决,言下陇之后,恐有人所见。乃于山中令从者悉步,自乘一骡,欲向灵州。中路,追骑将及,望见之,遂缢死野中,弟、息、部下悉见擒杀,唯先谋杀岳者、悦中兵参军豆卢光走至灵州,后奔晋阳。悦自杀岳后,神情恍惚,不复如常,恒言:“我仅睡即梦见岳语我‘兄欲何处去’,随我不相置。”因此弥不自安,而致败灭。[7]1785-1786
此处“陇”当指陇山,“山中”,也指陇山山区。这就说明,侯莫陈悦自略阳城逃亡时,先向东逃入陇山山区,徘徊数日后,又向北逃向灵州。由此我们可知侯莫陈悦的逃亡路线是: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陇山(今六盘山南段)→牵屯山(被杀)→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村西侧)。侯莫陈悦在陇山山区向北往灵州逃亡,宇文泰命令留守固原的宇文导进行截杀。侯莫陈悦被杀地点“牵屯山”只能在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因为侯莫陈悦只有沿着陇山、牵屯山(包括屈吴山)、清水河下游谷道才能避开原州而前往灵州。林干《鲜卑拓跋、秃发、乞伏三部的早期历史及南迁路线的初步探索》认为陇山即今六盘山南段,此山由陕西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南北走向,古称陇坻、陇坂。[8]72依据宇文泰讨伐侯莫陈悦的行军路线和侯莫陈悦被击溃后的逃亡路线,笔者认为“牵屯山”即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
那么,“牵屯山”主体在哪里呢?《水经注》载:“(高平)川水又北,径三水县西。(肥)水注之。(肥)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溪合。”[9]53-54《水经注疏》曰:“肥水注之。(肥)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赵云:按《方舆纪要》五十八,平凉县有牵屯山,名见《北史·尔朱天光》及《贺拔岳传》,亦即《地理志》之幵头山。师古曰,幵音苦见反,又音牵。土俗语讹,谓之汧屯山。杜佑曰,笄头山讹为牵屯山。此名牵条,盖异名也。董祐诚曰:今固原州西北二百十里,有海喇都堡,西有水。牵条山当在此。”[10]192海喇都堡,即今海原县城。20世纪80年代,宁夏史志界形成一致看法,即牵条山乃牵屯山之异名。牵屯山(即牵条山)乃古肥水的发源地,据此,只要判定古肥水是今天宁夏境内哪条河流,以及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就可以推定“牵条山(牵屯山)”主体到底是今宁夏境内哪座山,同时也可解决困扰史学界的历史地理难题。《水经注》关于肥水的记载:“(高平)川水又北,径三水县西,(肥)水注之。(肥)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溪合。水有二源,总归一渎,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流,违泉水注焉。泉流所发,导于若勃溪东,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9]53-54鲁人勇关于“肥水”的具体考证是:肥水即今海原县石峡口水,其主源为今海原县境的园河,发源于西华山西麓,经树台、西安州向东北流至关桥,再与若勃溪合。这两条河流汇合后,再向东北流,即称肥水。“若勃溪”即今海原县贺堡河,发源于贺堡,向东北流入肥水。肥水再东北,又有违泉水注入。“违泉水”即今海原县马营河。马营河有二源:西源在海原县城关乡杨家套子,东源在海原县贾埫乡西北上马营。以上诸河,无一不与《水经注》记载相吻合。[3]334-335鲁人勇长期生活于宁夏,对该地的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十分了解,其关于古肥水的考证是正确的。古肥水主源即今海原县的园河,发源于固原市西北六盘山北段山区的西华山西侧。据此,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牵屯山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已无疑问。薄骨律镇将刁雍采伐木料地当在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
《魏书·尔朱天光传》载:
贼行台万俟道洛率众六千人入山不下。时高平大旱,天光以马乏草,乃退于城东五十许里,息众牧马。于是泾、豳、二夏,北至灵州,贼党结聚之类,并来归降。天光遣都督长孙邪利率二百人行原州事以镇之。道洛招诱城人来掩,袭杀邪利并其所部。天光与岳、悦等驰赴之,道洛出城拒战,暂交便退,追杀千余人,道洛还走入山,城复降附。天光遣慰喻,道洛不从,乃率众西依牵屯山,据险自守。荣责天光失邪利,不获道洛,复遣使杖之一百,诏降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雍州刺史,削爵为侯。
天光与岳、悦等复向牵屯(山)讨之。天光身讨道洛,道洛战败,率数千骑而走,追之不及,遂得入陇,投略阳贼帅王庆云。[7]1674-1675
据此可知,牵屯山在高平城之西北方。高平城即今固原市。尓朱天光、贺拔岳与侯莫陈悦一起进军牵屯山,讨伐万俟道洛。道洛战败而向南逃亡,穿越陇山而投奔略阳城(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据此可知,牵屯山和陇山当分别指今六盘山北、南两段山脉。
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四·灵州回乐县》中几乎全文抄录《魏书·刁雍传》的《运屯谷付沃野表》,并在关键地名后加上作者的注记,在为牵屯山所加注曰“今求于牵屯山(在今原州高平县,即今笄头山,语讹。亦曰沂屯山,即牵屯)河水之次”[11]94。可见唐朝时人们对牵屯山有着清楚的认识。唐代原州平高县即北魏高平镇,亦即今固原市。据此,“牵屯山”在十六国北朝时期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
2.牵屯山应从固原市西北方延伸至中卫市境黄河南岸
《魏书·刁雍传》关于“牵屯山河水之次”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牵屯山北部边缘的信息。其文如下:
(太平真君)七年,(刁)雍表曰:“ 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度大河,计车五千乘,运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前被诏,有可以便国利民者,动静以闻。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溯流数千,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民用安乐。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船胜谷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功,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
诏曰:“知欲造船运谷,一冬即成,大省民力,既不费牛,又不废田,甚善。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今别下统万镇出兵以供运谷,卿镇可出百兵为船工,岂可专废千人?虽遣船匠,犹须卿指授,未可专任也。诸有益国利民如此者,续复以闻。”[7]868-869
太平真君七年(446),薄骨律镇将刁雍向魏太武帝拓跋焘上呈向沃野镇运粮的奏表,建议改走水路运输,需要造船200艘,造船手工场设在牵屯山北麓、河水之次。因此,必须准确判定北魏时期“运屯谷五十万斛”的粮食主产区,以及刁雍造船地点的地理位置。依刁雍奏表可知,“运屯谷五十万斛”的粮食主产区在上河峡(今青铜峡)以北的河西地区,相当今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一带。刁雍的造船手工场在“牵屯山河水之次”。“河水”是古代人们对黄河的专称。“次”则指黄河之岸畔、侧旁之意。此七字表达出造船手工场设在牵屯山区北侧,黄河南岸。
如前所论,由宇文泰讨伐侯莫陈悦的行军路线和侯莫陈悦被击溃后的逃亡路线,笔者推定牵屯山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再据“牵屯山河水之次”的记述,笔者判定牵屯山向北一直延伸至今中卫市香山、老君山、黄鹿山、天井山、泉眼山等山岭一带,且北临中卫市常乐镇、永康镇、宣和镇地段的西东流向黄河河段。牵屯山北侧“河水之次”即指今中卫市常乐镇至宣和镇段黄河南岸地带。所谓造船地位于今中卫市新墩至莫家楼一带的判断却实属不妥,因为此二村庄位于黄河北岸,与“牵屯山(北)河水之次”不相符合。[12]24
3.古代森林遗存的证据
六盘山北段山区历年来出土的古木遗存,可佐证古代森林茂密的史实。在六盘山北段山区,即西吉县新营公社涧子沟大队一带,据不完全统计,21年来有21根古松木出土[13]51-52。在六盘山林区的中心地带南川头道沟口,1980年8月26日的洪水,冲出8根古木。据调查和鉴定,其中4根是云杉、冷杉和辽东栎三个树种。[13]51-5220世纪70—80年代,在六盘山主峰之北,固原县大湾公社马场大队,海拔约2400米,长约500米的一段西北山坡,每当山洪爆发,都有古木出土。一位叫柳青茂的社员就曾发现和挖掘了特大径级古木。[13]51-52需要说明的是,大湾公社马场大队属于泾源县,并非固原县。从古代树木的出土,我们推断历史时期六盘山北段山区存在过茂密的森林,而这个山区森林正是刁雍造船的木材来源地。
三、结 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牵屯山具体位置进行翔实的考证,认为牵屯山乃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盘山北段山区,一直向北延伸至中卫市境黄河之南。今宁甘两省区交界的屈吴山山地,海原县境的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山岭,中卫市境的香山、老君山、黄鹿山、天井山和泉眼山等山岭,都属于古代牵屯山向北延伸的组成部分。
[1]刘华.牵屯山考[J].宁夏史志,2003(1).
[2]汪一鸣.北魏刁雍造船地点考辨及其它[J],宁夏大学学报,1987(4).
[3]鲁人勇,等.宁夏历史地理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4]苏忠深.牵屯山河水之次在哪里[J].宁夏文史(第24辑),1998.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令孤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7]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林干.鲜卑拓跋、秃发、乞伏三部的早期历史及南迁路线的初步探索[J].北方文物,1989(3).
[9]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1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12]中国地图出版社.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
[13]陈加良,等.宁夏历史时期的森林及其变迁[J].宁夏大学学报,1981(1).
[14]苏忠深.牵屯山的区位问题——《牵屯山考》读后感[J].宁夏史志,2003(6).
(责任编辑 仇王军)
吴丰享(1992—),男,山西阳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边疆史地。